梁其惠+牛長欣+李天嬌+樸凌銳+金雯青+崔楠楠
摘 要:采用《大學生父女關系問卷》和《大學生異性交往問卷》對259位女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1)不同年級女大學生在異性交往的困擾性上差異顯著,總體看大二女生的困擾體驗最多,大四女生的困擾體驗最少;大學生的父女關系在大學生是否是獨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具體來看獨生女生的父女關系要好于非獨生女生,獨生女生與父親更親密,感知到的父母之間的相處狀況和情感狀況更好;父親文化程度對女兒異性交往的主動性和女兒感知到的父親的理性指導有顯著影響,具體表現(xiàn)為父親學歷高的學生,與異性交往更主動,并且父親的學歷在高中及中專的學生父親理性指導水平要顯著高于父親的學歷在初中及以下的學生;不同戀愛狀態(tài)的女生在異性交往上差異顯著,具體來看曾經戀愛過的女生的異性交往狀況好于正在戀愛和從未戀愛過的女生,她們與異性交往的廣泛性更高、交往深度更高,遇到的困擾也更多;專業(yè)、民族、父親是否外出、父親職業(yè)對大學生的父女關系和異性交往無顯著影響。(2)父女親密性對女大學生的異性交往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具體表現(xiàn)為高父女親密性的女生與異性交往的廣泛性更高、交往深度更高;父女態(tài)度對女大學生異性交往效能感,困擾性有顯著的消極影響;父女依戀性對女大學生的異性交往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對異性交往的效能感有顯著的消極影響;父女關系對女大學生異性交往的效能感有顯著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父女關系;異性交往
基金項目:延邊大學2017年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暨第九屆本科科研立項項目,項目編號,ydbksky2017596
1 前言
大學生正處于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學校步入社會,這意味著大學生不得不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在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中提出,大學階段是親密感形成的重要時期,包括與同性和異性的親密感。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異性交往是大學生必須面對的。但是不難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與異性交往的時候,經常存在一些問題:一部分人與異性相處的時候過于羞澀;一部分人缺少與異性接觸的經驗等。究其原因,父女關系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父女關系親密的大學生中,一部分學生認為,父親也是異性,因此沒有與其他異性交往的必要,出現(xiàn)異性關系較差的情況;相反,一些學生在與父親的交往中學會了如何與異性相處,促進了學生與異性的交往。在父女關系較差的大學生中,一部分學生會將對父親的不良印象投射到異性身上,而遠離異性,出現(xiàn)異性關系較差的情況;而另一些學生則會選擇與異性沒有距離的接觸來彌補父女關系中的不足。通過對前人的研究進行總結發(fā)現(xiàn),直接探索大學生父女關系與異性交往關系的研究寥寥無幾,有進一步探討的價值。
2 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有效被試259人。其中:大一38人,大二75人,大三69人,大四77人。
2.研究工具:(1)采用韓丹妮的《大學生父女關系問卷》,該問卷由“父女依戀性”、“父女親密性”、“父母關系”、“父女態(tài)度”和“理性指導”五個維度構成,問卷采用5級評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記1~5分;(2)采用利婷的《大學生異性交往問卷》,該問卷由“困擾性”、“主動性”、“交往深度”、“廣泛性”、“效能感”五個維度構成,問卷采用6級評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記1~6分,其中29題為多選。兩個問卷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能夠作為大學生父女關系和異性交往的測量工具。
3.施測過程與統(tǒng)計處理:問卷以小組成員為單位分發(fā),每個成員進行測前培訓,掌握統(tǒng)一測試要求,使用 SPSS 20. 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及處理。
3 結果分析
1.差異檢驗結果及分析
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年級女大學生在異性交往的困擾性上差異顯著,具體表現(xiàn)為大二女生困擾體驗最多,其次是一年級和三年級,四年級的困擾體驗最少。進一步的事后分析發(fā)現(xiàn),四年級的困擾體驗與其它三個年級都呈現(xiàn)顯著差異。這可能是因為,大一新生剛剛入學,有很多不適應,任何人際交往方面的困擾都會相應增加,所以并不特別注重與異性交往的困擾。大二學生已經適應了大學生活,根據(jù)埃里克森的發(fā)展階段理論,從18歲到25歲,個體的發(fā)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以避免孤獨感,體驗著愛情的實現(xiàn),所以與異性交往成為這個階段關注的事情;四年級大學生已經具有了三年異性交往的經驗,而且她們的主要精力放在就業(yè)或考研等人生重大問題選擇上,沒有太多關注點放在與異性交往上,所以困擾性減少。
大學生的父女關系在大學生是否是獨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獨生子女父女親密性較高,父母關系處理較好,獨生子女的父女關系總水平要高于非獨生子女。在獨生家庭中,父親將所有的愛都給予女兒,較非獨生子女父親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與女兒相處,對女兒有更多的關注和愛護。因此,獨生女較非獨生女與父親之間有更多的親密行為和表現(xiàn),如共同的活動、親昵稱呼、肢體接觸等,這與韓丹妮(2014)的研究結果一致。但在父母關系處理方面,本研究與韓丹妮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韓丹妮認為獨生與非獨生的女大學生在“父母關系”維度上差異不顯著,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者差異顯著,這可能是因為跟有多個孩子的父母相比,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需要承受的壓力和面對的問題更少,因此父母有更多的時間彼此交流和溝通,父母之間的關系更好,女兒感知到的父母之間的相處狀況和情感狀況也就更好。
父親文化程度對女兒異性交往的主動性和女兒感知到的父親的理性指導有顯著影響,父親學歷高的學生,與異性交往更主動。這可能是因為:第一,父親的文化程度越高,在與人交往方面的知識會越豐富,這對女兒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女兒能夠主動與異性交往。第二,父親的文化程度越高,女兒越會愿意主動與父親討論一些學業(yè)或生活方面的問題。父親是女兒身邊最親密的異性,女兒正是在主動與父親交往的過程中提高了與異性交往的主動性。父親的學歷在高中及中專的學生父親理性指導水平要顯著高于父親的學歷在初中及以下的學生。父親對女兒的理性指導在父親的文化程度方面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這一點與韓丹妮(2015)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一致,韓丹妮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父親文化程度的提高,父親對女兒的理性指導程度越強。endprint
大學生的異性交往總水平在不同的戀愛的狀態(tài)下表現(xiàn)出顯著的差異。從未戀愛過的學生異性交往的水平要顯著低于正在戀愛中和曾經戀愛過的學生。戀愛狀態(tài)對大學生異性交往的交往廣泛性、交往深度和困擾性都有顯著影響。曾經戀愛過的學生在異性交往的廣泛性和深度上都顯著大于從未戀愛過的學生,并且困擾性相對較小。這可能是因為:曾經戀愛過的學生與異性交往的經驗相對豐富,更加了解異性的喜好,能夠更好的與異性進行交流,困擾性較小,更為廣泛的接觸異性,所以在交往的廣泛性和深度方面要好于從未戀愛過的學生。
2.相關檢驗結果及分析
結果發(fā)現(xiàn):父女親密性與異性交往的廣泛性和交往深度成顯著正相關,與異性關系成顯著正相關;父女態(tài)度與異性交往效能感,困擾性顯著成顯著負相關;父女依戀與異性交往的效能感成顯著負相關,與異性關系成顯著正相關;父女關系與效能感成顯著負相關。
利婷(2015)研究發(fā)現(xiàn)親子關系在大學生異性交往中有重要作用,親子關系好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他們對外界的開放度高,更愿意主動交往。說明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利于學生的異性交往,而上述研究的結果也表明,父女的親密性與父女依戀程度與異性交往呈正相關。同時也為證明父女親密性、父女態(tài)度和父女依戀與異性交往的困擾性呈負相關提供了依據(jù)。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出父女態(tài)度、父女依戀和異性交往的效能性呈負相關,康莉(2009)的研究中顯示,適當親密的父女關系能夠促進學生的異性交往,但是沒有界限的父女關系會抑制女兒與同齡異性的交往。存在隨著父女依戀的增強,而使異性交往的效能感下降的情況,但是需要在父女依戀程度過強的狀態(tài)下。另外本次的研究過程中,調查對象的人數(shù)以及覆蓋面由于時間和人力物力等因素并不是十分廣泛,可能存在一些隨機誤差,而本研究中顯示出的結果是被調查對象處于這一狀態(tài)下引起的結果還是有與調查過程中出現(xiàn)的隨機誤差引起的結果,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討論。
4 本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這個調查中可能存在的問題:(1)被試數(shù)目較少,樣本的代表性不夠強。(2)采用集體調查的方法,不能確保每一份問卷都是被調查者根據(jù)自己的真實情況填寫而得到的,另外被試在接受調查時的心理狀態(tài)也會影響到本次調查的結果。(3)調查過程中的環(huán)境因素也會影響調查結果,比如一部分被試在課間休息的時間接受調查,不僅受到周圍嘈雜環(huán)境的影響,被試本身也處于疲憊的狀態(tài)。(4)個別被試可能會有故意答好或答壞傾向,或者故意向實驗者所期望的結果方面答題,具有不真實性。
在本研究的基礎之上,提出以下研究展望:(1)擴大被試量,設置測謊題,提高樣本的代表性和測驗結果的真實性。(2)進一步的訪談研究。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進行訪談研究,深入了解大學生父女關系與異性交往的特點及其關系。
參考文獻
[1]陳富貴,麻瓊靜.大學生異性交往異?,F(xiàn)象研究綜述[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03):104-107.
[2]鄧小旭.女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14.
[3]高小永.大學生異性交往障礙及其排除[J].新鄉(xiāng)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06):75-77.
[4]高麗.大學生異性交往問題初探[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2,(10):170-172.康莉.父女關系
[5]康利.父女關系對初中女生異性交往的影響[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9.
[6]韓丹妮.大學生父女關系問卷的編制及其與婚戀觀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
[7]韓瑞婧,范紅霞.父親及父女關系對女兒的影響[J].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校園心理,2015
[8]駱風,陳秋梅,劉惠良.家長心理健康、親子關系及其對子女心理健康影響的調查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06):93-96.
[9]劉金明、孟四清.初中生親子關系、性格特性及其相關的調查研究[J].心理科學:1997年第20卷,459-460
[10]李元薇.論初中生親子關系與同伴關系的相互關系[J].德育探新,17-18
[11]劉亞慧.大學生人際困擾與心理健康相關研究[D].長江大學,2014.
[12]利婷.親子關系、自我接納與大學生異性交往的關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
[13]沈貴鵬,王莉潔.大學生異性交往障礙及其輔導[J].中國輕工教育,2010,(01):92-94.
[14]王磊.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2003.
[15]王磊.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4,27(4):916-919
[16]徐云,郭薇,孫璐.大學生異性交往研究述評[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28):10-11.
通訊作者
崔楠楠,碩士研究生,助教,延邊大學師范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