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玲
虛詞,泛指沒有完整意義但有語法意義或功能意義的詞。虛詞依附于實詞或語句,表示語法意義,不能單獨成句,意義比較抽象,但有幫助造句的作用。虛詞數(shù)量相對較少,特別是就古漢語而言,虛詞數(shù)量更是有限,它們是: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全部在內,一共18個。然而,它們在文中的作用卻非同小可,增一字,少一字,效果都相差千里。巧妙運用虛詞,可使文章主題突出,再現(xiàn)人物的飽滿個性。
一、品讀虛詞,更好地體悟文本主題
《季氏將伐顓臾》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一篇課文,這篇文章體現(xiàn)了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思想,具有極高的文學鑒賞價值。如何加深學生對“仁政”思想的體悟呢?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惫盼慕虒W重在一個“讀”字,通過讀,可以積累文言知識,了解文章大意,體會人物情感,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質疑問難,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要想把這篇文章讀出質感,就必須好好地關照文中的虛詞語氣詞傳達出的情感。這篇文章主要講一件事,就是季氏將要討伐顓臾,而當時的背景就是春秋時魯國有名的“三桓犯上”。魯莊公有弟三人:慶父、叔牙、季友,因為都是桓公的兒子,故其后代稱為“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桓勢力漸漸強大,不把魯國國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魯襄公十一年將公室瓜分。為了進一步排擠魯國國君,季孫氏又謀求進一步擴充實力,冉有、季路是孔子的兩個學生,又是季孫氏的家臣。
當冉有和季路作為季氏的家臣,告訴他們的老師這一消息,孔子的反應是什么?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很明顯,孔子的反應很激烈,情緒很激動?!盁o乃……與”,這個由虛詞構成的固定結構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對他們的指責和呵斥,語氣很強烈,孔子反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很鮮明。讀好了這個句子,孔子反戰(zhàn)的立場就很清晰了。而當情節(jié)發(fā)展,冉有想要為自己辯解時,孔子再次辭嚴色厲地批評了他,結尾是那一句:“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很明顯,句尾的這個語氣詞“與”,需要強調讀出,反問的語氣表明這次孔子的批評矛頭沒有絲毫含糊,直接指向了他的兩個弟子,感情色彩較之前又強烈很多。最后,冉有看實在推脫不過去,只好坦誠??鬃右膊豢蜌?,在陳述自己政治觀點之前又說了一句極有分量的話:“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在朗讀這句話的時候,突出句中的虛詞“夫”,就很自然地強調了孔子對于那種自己不說想要還偏要找借口的人的痛恨了。這樣,可以從語氣加深學生對情感的把握,進而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文本主題,因此虛詞確實能起到不容小覷的作用。
二、品讀虛詞,立體地再現(xiàn)人物的飽滿個性
蘇教版必修四的課本上還有一篇同樣是宣揚“仁政”思想的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不同的是,這篇文章用了比喻和寓言來說理,辛辣地嘲弄了以賢君自居的梁惠王。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詡“為民父母”,可實際上卻是“率獸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災星。而對于這一本質的揭示,語言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功能。
課文開頭就是梁惠王的一句話:“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本淠┻B用了三個語氣詞“焉、耳、矣”,在文言句式中也是少見的,但這樣的連用卻是很有深意的,它們形象地傳遞出了說話人的語氣神態(tài):自滿、驕傲、疑惑、無奈,想要尋求答案卻無果。細心地讀好這三個字,一個自負卻不自知、困惑卻又不得其解的梁惠王,便生動地站立于眼前了。想要讓這樣的君主意識到問題的實質,說理也是很需要有技巧的。孟子很聰明,他沒有直接指出,而是巧妙地設了一個比喻,講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梁惠王再回答時,只好說:“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币粋€“耳”,一個“也”,語氣明顯平和許多,沒有了起初的自滿和驕矜。這個小小的語氣詞的運用,可以看到原本平板的梁惠王,因為他的語氣轉變而變得生動形象起來。
虛詞曾經(jīng)因為它的平淡,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分量較輕,所占位置也不引人注意,而被不屑一顧,輕慢忽略,實在可惜。在文言教學中,如果能充分挖掘虛詞的潛在價值,可以提升學生對文字背后生動飽滿的人物個性的體悟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