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理查德·布魯克海瑟+ 谷華
林肯在小時候就聽說,他的家族中有兩件讓人忐忑的往事:一件是父親這邊的,一件是母親這邊的。
林肯的爺爺也叫亞伯拉罕·林肯,在42歲的時候被人槍殺了。這個林肯是弗吉尼亞人,在獨立戰(zhàn)爭時期擔任過民兵隊隊長,曾率眾修建邊疆的堡壘。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他攜家眷來到了肯塔基。1786年的一天,他正帶著三個孩子在地里勞作,突然,一個躲在樹后的印第安人朝他開了槍。二兒子趕緊四處求救,大兒子跑去拿槍,而那個印第安人則沖著7歲大的小兒子托馬斯跑去,要把他掠走,不過大兒子最終扣動扳機打死了那個印第安人。
托馬斯長大后時不時就會給自己的兒子亞伯拉罕講述那段“傳奇”,亞伯拉罕說那段傳奇“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腦海里”。在“青年學園”的演講中,林肯說從獨立戰(zhàn)爭的戰(zhàn)場上回來的老兵讓每個美國家庭都對那場戰(zhàn)爭有了清晰的記憶。不過給林肯家族帶來這種清晰記憶的不是獨立戰(zhàn)爭中的老兵,而是在邊疆的暴虐中逃過一劫的幸存者。多年前那次猝不及防的、偶然又無情的槍響險些改寫了歷史,如果托馬斯·林肯隨著老亞伯拉罕·林肯一起命歸黃泉,那么就不會有后來的小亞伯拉罕·林肯。
1806年,托馬斯·林肯在肯塔基迎娶了漢克斯家的南希,也就是林肯的母親。漢克斯家族也是從弗吉尼亞搬來這里的。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 通奸—— 一直籠罩著這個家族,南希出生八年后,她的母親露西才正式出嫁。而這個陰影又籠罩著下一代人,南希死后多年,老街坊鄰居還在盛傳她過去與人通奸,說林肯不是托馬斯·林肯的孩子,而是這個或那個男人的孩子。亞伯拉罕·林肯的表兄丹尼斯·漢克斯常常怒氣沖沖地對傳記作者說,那些“關(guān)于漢克斯家族不檢點行為的沸沸揚揚的傳言”都是假的??傻つ崴埂h克斯本人也是私生子,他的爭辯少有人信。家族中的這個污點亞伯拉罕·林肯心知肚明,但幾乎總是緘口不提。
父親在兒時與死亡擦肩而過,差點斷送了亞伯拉罕·林肯來到這個世界的機會,而母親漢克斯家族惹人非議的道德問題又讓他的身世疑云密布。
托馬斯·林肯先后三次在路易斯維爾以南的肯塔基腹地擁有自己的農(nóng)莊。他和南希育有三個子女:薩拉(1807年出生)、亞伯拉罕(1809年出生)和小托馬斯(1812年出生,三天后夭折)。1816年12月,林肯一家離開了肯塔基,穿過俄亥俄河進入印第安納西南部,林肯在那里一直生活到21歲。
對林肯的母親南希我們幾乎一無所知。她沒有給誰寫過信,別人的信里也不曾提到過她,我們沒有她的照片,也沒有關(guān)于她的任何可靠描述。丹尼斯·漢克斯在肯塔基結(jié)識了林肯一家,并跟隨這家人一起輾轉(zhuǎn)搬遷。他回憶說,南?!ち挚献屗膬鹤幼R字、讀《圣經(jīng)》。她不會寫字,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但她很可能把《圣經(jīng)》里的故事講給亞伯拉罕聽。
1818年10月,南?!ち挚弦蚺D讨卸景Y溘然長逝。臨死前,她叫她的孩子們孝敬父親,善待彼此,敬奉上帝。隨后托馬斯·林肯鰥居一年,然后回到肯塔基以期再娶。他要找的人是薩拉·布什·約翰斯頓(Sarah Bush Johnston),他的舊識,比托馬斯小幾歲,正在守寡。給他們頒發(fā)結(jié)婚證的人說,這次結(jié)合非常迅速。托馬斯對薩拉說他們從小就認識,現(xiàn)在他沒有老婆而她也沒有丈夫,他大老遠跑來就是要娶她,要是她愿意,他想馬上完婚。薩拉說她得先還清幾筆小債務(wù),托馬斯讓她列一個清單,當晚他就替她還清了債務(wù)。然后托馬斯便帶著新婚妻子和她的三個孩子回到了印第安納。
薩拉·布什·林肯在歷史上留下的印記比南?!ち挚系纳鷦忧逦?。她的壽命比她的丈夫和她著名的繼子都長,晚年的時候她還接受了采訪。和童話故事(以及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心腸惡毒的繼母不同,薩拉欣然融入這個新的家庭。她讓丈夫在家里鋪上地板,在墻上鑿出窗戶,她為亞伯拉罕和他的姐姐薩拉縫縫補補,她給這個被死亡蹂躪的家庭帶來了整潔和溫暖。
她是個了不起的女人,她注意到亞伯拉罕與眾不同。聽她回憶亞伯拉罕的童年,你會覺得她的觀察敏銳入微、讓人嘆服。“他不喜歡體力活兒,但他對待知識很勤奮,他渴望知識,要是下力氣能學來知識,那他就一定會下力氣的?!彼峭ㄟ^傾聽來學到知識的,“有長輩來我家的時候,他就默不作聲,認真地聽……從不說話,也從不問任何問題。他們一走,他就會把他們說過的每一件事弄得一清二楚,哪怕是最細小的事也不放過。接下來他就會一遍又一遍地跟自己重復(fù)這些事情,有時候還變換方式重復(fù)。直到這些都牢牢記在腦子里的時候,他才松口氣”。但他最主要的學習方式還是讀書,“只要能弄到手的書,亞布都會去讀。要是遇到讓他有感觸的段落,他就會把它寫下來。要是沒有紙他就會寫在木板上放好,等弄到紙了,再謄寫到紙上,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重復(fù)”。
林肯的生母在他9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快到11歲的時候他才迎來了他的繼母。然而,在他22歲以前,他的父親一直和他在一起。托馬斯·林肯撫養(yǎng)他、開發(fā)他、塑造他。亞伯拉罕·林肯為父親勞作,但也排斥他,而且林肯從未承認過自己與父親有相似之處。然而,他們的相似之處雖然不多,但卻非常關(guān)鍵。
林肯的父親一生都在做農(nóng)活和木工。他的農(nóng)場不大,亞伯拉罕出生的那個農(nóng)場有300畝地,他在印第安納的第一個農(nóng)場有160畝地。若是在舊時的馬里蘭,這些田產(chǎn)足以讓托馬斯擁有選舉權(quán),不過在查爾斯·卡羅爾這樣的大人物眼里,他可能根本不值一提。作為木匠,他搭建自家的房子,給死去的家人做棺材,有時還給別人做些木工活。他從未窮得一文不名,也從未欠下巨額債務(wù),事實上,他還曾做過幾次陪審員(如果這不是富足的象征,起碼也是受人尊敬的象征)。
托馬斯屬于中下階層,標志之一就是盡管肯塔基是蓄奴州而托馬斯卻從未有過一個奴隸。奴隸制也是他遠走印第安納的原因之一。作為一個小農(nóng)場主,托馬斯·林肯懼怕奴工的競爭,但這種競爭在他的新家園里是不存在的,因為印第安納在1816年12月也就是他搬去的那個月加入了自由聯(lián)邦。
印第安納州本是西北領(lǐng)地的一部分,美國獨立后改歸美國。它毗鄰賓夕法尼亞、俄亥俄河、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區(qū)?!段鞅狈睢肥侵卫磉@塊土地的法令,它徹底掃除了奴隸制—— “此領(lǐng)地內(nèi)不得有奴隸或強迫勞動,違者以犯罪論處。”《西北法令》比憲法誕生得早,1787年7月依據(jù)《邦聯(lián)條例》成立的邦聯(lián)議會投票通過了《西北法令》。新憲法開始實施后,眾議院、參議院和總統(tǒng)喬治·華盛頓在1789年確認《西北法令》有效。
托馬斯·林肯搬離肯塔基更直接的原因是他在肯塔基的土地所有權(quán)岌岌可?!?那時很多肯塔基人都面臨這個問題。這個州的土地所有權(quán)問題可謂夢魘—— 土地丈量混亂、土地所有權(quán)不清不楚。而西北領(lǐng)地則不同,那里的土地是政府丈量劃分的,土地的歸屬也一清二楚。在奴隸制和土地這兩個問題上,聯(lián)合政府的立法有著什么樣的力量又會帶來什么樣的結(jié)果,這一點林肯一家有切身體會。
林肯曾經(jīng)對他的雇主(也就是他的鄰居)說,他父親教他怎么勞動,卻從未讓他喜歡上勞動。而林肯沒有喜歡上勞動是因為他不是在為自己勞動,在自家的田地里干活兒是一碼事,可是被租出去在別人家的田地里當牛做馬則是另一碼事。雖然那時候把自家人當雇傭工租給別人是常有的事,可不同的人對于“常有的事”有不同的感受,而林肯的感受是“糟糕”。也許就是在給父親做免費苦力的時候,林肯的心中萌發(fā)了這樣的想法:一個人有權(quán)享有自己的勞動成果,這個想法在日后被林肯打造成一門政治哲學,或者叫政治神學。
林肯的繼母說得沒錯,林肯喜歡的不是農(nóng)活,是讀書和學習。林肯的父親對此非常矛盾。
托馬斯·林肯也算識字,他能讀些簡單的東西,還能寫出自己的名字。他希望兒子比自己強,所以他先后五次把林肯送進學校。雖然每次入學時間都不長,但也要花費一筆錢,有時數(shù)目還不小。而林肯成為勞動力后,還意味著為了學習放棄農(nóng)活,這也可以說是一筆支出。晚年接受采訪的時候,薩拉·布什·林肯堅持說,她的丈夫和她一同鼓勵林肯求知,“不到萬不得已,林肯先生絕不會讓亞布放下學習干別的,他會自己先做的”。讀書、寫字、算術(shù),這些都是有用的技藝,托馬斯想讓自己的兒子學會這些技藝。
而對亞伯拉罕來說,讀書卻不僅僅只是一門技藝,它是通往思想與靈感的大門。從喜愛讀書這一點也看得出,林肯胸懷大志。不管是在外面還是在家里,林肯隨時隨地都在讀書。在田里犁地的時候,他會帶上一本書,每到馬停下來歇息,他就會拿出書來讀。任何書迷都知道,林肯這樣做是因為書會讓人著迷。但他這樣做也是為了讓家人和朋友知道他是多么熱愛讀書,可這些都是托馬斯·林肯無法理解的。
睿智機敏會讓一個孩子超脫自己的處境,但托馬斯·林肯不喜歡這樣。如果有陌生人騎馬從林肯家的田地路過,林肯父子同在柵欄邊勞作,那么林肯就會搶先搭話,有時他的父親會為此打他一巴掌。當林肯問他的生母“誰是西庇太的孩子的爸爸”的時候,他的生母會笑著叫他小調(diào)皮蛋,可當林肯在他父親面前耍點小聰明的時候卻要挨一巴掌(薩拉·布什·林肯不記得林肯跟自己搶話,也許是因為林肯覺得和繼母之間沒有什么要爭要搶的)。
這對父子的精神世界是不一樣的,林肯肯定是這么認為的。多年后,在為總統(tǒng)競選寫自我介紹的時候林肯說他的父親“除了會歪歪扭扭地寫出自己的名字,什么都不會寫”。“歪歪扭扭”這四個字里含著多少輕蔑啊,不過雖有輕蔑,卻也有評判:要是我的父親肯努力,他是能寫好自己的名字的,可他不努力,但是我努力了。
托馬斯·林肯說過的話里只有一句刻在了林肯的腦海里,晚年的林肯還曾重復(fù)過這句話:“要是你被宰了,那就更要珍惜這高價買回來的東西?!边@句話的意思含混不清,可能是說人要堅持,這一點托馬斯·林肯做到了。說是堅持其實也是固執(zhí)—— 他只知道死守著一小塊農(nóng)田,而這種生活林肯不喜歡。托馬斯·林肯這句格言最明確的意思可能是:哪怕做了不明智的選擇,也盡量做到最好。在對待父親這件事上,林肯并沒有遵守這一格言。他的父親是誰不由他選擇,他也沒有試圖讓他的父親成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人。
但是,是父親給了我們生命,林肯的父親除此之外更是給了林肯21年的陪伴,影響還是有的。
托馬斯·林肯懂得節(jié)制。在那個年代那個地方,這是非常少見的。19世紀早期,酒鬼在美國隨處可見,一個美國人平均一年喝掉5加侖烈酒,有些干重活的男人一天會喝掉一夸克(將近1公斤)。但托馬斯·林肯沒有加入這個全民熱潮,據(jù)一個姻親說,他“從來沒喝醉過”。而亞伯拉罕和父親一樣懂得節(jié)制。
林肯父子身材迥異。亞伯拉罕長到1.93米,瘦瘦長長,看上去笨手笨腳,托馬斯只有1.77米,結(jié)實穩(wěn)健。但父子兩人都很強悍。托馬斯不輕易展露自己的強悍,但被逼無奈時他就會大顯身手。在肯塔基的時候,一個有名的壯漢向他挑戰(zhàn),但在交手時被托馬斯打得落花流水,打那以后“再也沒有誰膽敢與他較量”。這樣的較量是邊疆生活的家常便飯,不同群體的人借此恃強凌弱。林肯也曾卷入這樣的較量,并也像他父親那樣大敗對手。
這種身體對抗都是主動找上門的,因為林肯父子都安分守己。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因為那時群體毆斗的事時有發(fā)生,并且往往一發(fā)不可收拾,連抓帶咬、你死我活。也許是林肯父子不嗜酒,所以能平靜度日。
但父子二人最重要的共同點是都會講故事說笑話。林肯的很多表親都這樣評價這父子倆。約翰·漢克斯認為托馬斯很會講故事,和亞伯拉罕不分伯仲,丹尼斯·漢克斯則堅稱托馬斯更勝一籌。每每和過路人說話,林肯就會挨父親的巴掌,這可能是因為他壞了父親講故事的好事。在鄉(xiāng)下,消遣方式少之又少,除了布道、庭審和選舉就只剩下講故事了。布道一個禮拜一兩回,而庭審和選舉就更難盼了。但故事只要你會講,隨時隨地都能講。隨便哪一個酒吧、商店,哪一家的壁爐前都是講故事的好地方。人們通過講故事來傳布消息,聚攬朋友,躲避黑暗。
1830年林肯21歲那年,這家人又舉家搬遷,這次是搬到伊利諾伊。一年后,亞伯拉罕與托馬斯分道揚鑣。
打那以后林肯與父親極少來往,兩人之間也沒什么事值得細說。托馬斯繼續(xù)他的農(nóng)耕生活,托馬斯已經(jīng)和約翰·約翰遜建立了親密的父子關(guān)系。約翰是薩拉·布什·約翰斯頓與第一任丈夫生的三個孩子中排行最小的,和他的繼父一樣,他也是一輩子務(wù)農(nóng)。薩拉·布什·林肯最器重的是求知若渴的繼子林肯,而托馬斯最疼愛的則是甘于躬耕的繼子約翰遜。1840年以后的10年里,托馬斯和約翰遜動輒為些小錢聯(lián)系林肯。亞伯拉罕替他們還債,他開始懷疑父親精神不正常(托馬斯快70歲了),并懷疑約翰遜也在其中搗了不少鬼。
1851年新年剛過不久,林肯聽說他的父親將不久于人世。他寫信給約翰遜,信中說他不能回去見父親,因為他的妻子生病了(“我有了新的家庭,這個新家庭取代了以前的家庭”)。他把父親托付給上帝,“我會棄他不顧,但上帝不會”。此后不久,托馬斯撒手人寰。
林肯以父親的名字給一匹馬命名為湯姆,而且他的第四個兒子也叫湯姆(1853年出生)。后來,林肯一直想在父親的墳前立塊墓碑,但始終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