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翔
它所揭示的更是一種對于權力欺壓的反抗,不必一定與性別相關,更不必局限于演藝界。
如果要問美國2017年10月最大的新聞是什么,恐怕非哈維(Harvey Weinstein)事件莫屬?!都~約時報》和《紐約客》幾度報道了好萊塢大亨哈維騷擾乃至強暴眾多女性的報道,結果引發(fā)了軒然大波和連鎖效應。如今,哈維事件已經不僅是電影業(yè)內的一樁丑聞,其影響所及,也早已不局限于美國。例如,他不僅被他的公司、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以及美國制片人協(xié)會全國理事會除名,也被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終止了會員資格。同時,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也已啟動程序,準備剝奪曾經授予哈維的榮譽軍團勛章。用“千夫所指”形容如今的哈維,毫不為過。
哈維事件的社會反響如此巨大,他自己付出的代價如此慘重,恐怕是讓一些人始料未及的。為何如此?那是因為,在這些人心目中,哈維事件只是演藝圈幾乎每天都在發(fā)生的所謂“潛規(guī)則”的一個例子。而僅僅從演藝界“潛規(guī)則”的思路出發(fā),對于為何哈維會受到如此的懲罰、哈維事件為何會產生如此巨大和廣泛的影響,似乎是無法解釋的。以至于這些人不免有種種猜測,甚至將哈維事件歸于政治斗爭的結果。
哈維事件不能單純理解為女性反抗性騷擾而維護自身尊嚴的勝利。這種女性主義的視角,雖然是觀察這一事件的一個自然反應和視角,卻未能透視此次事件的更深意義。事實上,哈維事件并非突然發(fā)生,至少在2015年,即有女性指控其非禮行為。但最終并未對哈維予以起訴,對哈維的事業(yè)幾乎并未產生什么影響。如此看來,此次又由于同樣的事件而最終導致哈維受到應有的制裁,引發(fā)世界范圍內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聲討,也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直接和表面來看,哈維事件意味著女性捍衛(wèi)尊嚴和權利的勝利。但深一層來看,它所揭示的更是一種對于權力欺壓的反抗,不必一定與性別相關,更不必局限于演藝界。這一事件所引發(fā)的思考,是如何避免社會各行各業(yè)或多或少普遍存在的權力欺壓甚至宰制的問題。顯然,哈維這樣的人和事不在少數,亦非美國特有。在法治不夠健全、輿論不夠自主的社會,只會更加猖獗和不易受到懲治。
說到底,哈維事件的本質,是某一行業(yè)和領域的人士利用自己掌握的權力,迫使業(yè)內其他人士服從自己的意志。這樣來看的話,哈維事件在任何一個行業(yè)都會存在;社會各界都有哈維一樣的人。例如,2017年3月份,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就曝出了女性研究助理揭發(fā)年屆八旬的知名哲學教授John R. Searle長期騷擾和性侵女生和雇員的事件。但是,這一事件遠未像哈維事件這樣引起如此廣泛的社會關注,結果究竟如何,至今尚不得而知。而John R. Searle的行為,也正是利用自己在業(yè)內享有的權力和資源,迫使女性滿足其欲望。事發(fā)之前,John R. Searle權色交易的行為,校內已經并非秘密。但是,縱使以往的部分女性是自愿“舍身取利”,與John R. Searle進行權色交易,對于如今那些不愿“舍身取利”的女性來說,如果John R. Searle利用自己的地位采取報復行為,就顯然屬于違背別人意志的權力欺壓行為了。
事實上,哈維事件的最終爆發(fā),正是由于當事人不愿服從哈維的意志而采取的反擊行為。這種反擊,意味著一個權力等級結構中居于下層和弱勢者對于權力欺壓和宰制的反抗。而這一反擊的勝利,無疑意味著公平和正義得到了伸張。在這個意義上,哈維事件給我們的啟示就在于,每一個體的尊嚴和權利,都不應受到權力的欺壓和宰制。社會各行各業(yè)的人士,尤其是那些處在事業(yè)開端的年輕人,面對身邊的哈維們,如果不愿意屈從他們的意志,以喪失自己的尊嚴去換取所謂的一些利益,就應該勇敢地站出來說“不”,揭露其丑惡。只有他們受到像哈維那樣的譴責和懲罰,無法完全避免權力等級的社會,才會盡可能避免成為一個“權力至上”“仗勢欺人”的社會。一方面厭惡被權力欺壓,另一方面又追逐權力而欺壓他人,這樣一種惡性循環(huán)也才會被最終打破??傊?,反抗權力的欺壓及其勝利,應該是哈維事件最大的意義。(作者為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