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勇
腹腔鏡和開腹膽囊切除在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孫勇
目的:探討腹腔鏡和開腹膽囊切除在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14年8月至2017年3月因急性結石性膽囊炎于我院行手術治療的80例患者納入研究,對照組40例采用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觀察組40例則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比較兩組手術效果。結果:兩組均順利完成手術,觀察組排便時間、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腸鳴音恢復、肛門排氣時間更早,P<0.05;術后第3天時C反應蛋白(CRP)升高,白細胞(WBC)降低,P<0.05;治療后觀察組CRP、WBC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腹腔鏡膽囊切除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效果顯著,創(chuàng)傷小,胃腸功能恢復快,值得推廣。
腹腔鏡和開腹膽囊切除;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胃腸功能恢復;炎癥指標
高蛋白高脂食物已成為我國民眾主要的膳食來源,進而使膽結石發(fā)病率逐漸升高,膽結石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可誘發(fā)膽囊炎。作為臨床常見的急腹癥,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與飲食不節(jié)、酗酒關系密切,是由結石堵塞膽囊管,導致膽汁排泄障礙所致,嚴重者可引起感染性休克而危及生命。手術是本病的首選方案,但傳統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大,可對胃腸功能恢復造成一定影響,臨床適應癥反應較窄[1]。腹腔鏡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對兩種方案的療效進行比較。
將2014年8月至2017年3月因急性結石性膽囊炎于我院行手術治療的80例患者納入研究,隨機數據表法分組。對照組40例,年齡(32~70)歲,平均(51.92±9.83)歲。病程(2~24)h,平均(8.73±1.26)h;觀察組40例,年齡(36~73)歲,平均(52.02±9.63)歲。病程(3~26)h,平均(8.46±1.34)h。兩組一般情況無顯著差異,P>0.05。診斷標準[2]:膽結石病史,出現發(fā)熱,厭油膩,惡心欲嘔,腹痛,墨菲征陽性,均行上腹部CT或彩超確診。納入標準:①確診急性結石性膽囊炎且知情同意者;②經醫(yī)學倫理會審核;③年齡18-75歲者。排除標準:①以往存在腹部手術史者;②肝腎及凝血功能障礙者;③孕婦等不便納入者。
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囑患者取舒適平臥位,麻醉方案采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于右側肋緣下做長約10cm切口,逐層切開皮膚,充分暴露腹腔,尋找到膽囊行膽囊切除,肝臟部位處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并吸凈,對切口進行逐層縫合,術后常規(guī)予抗生素預防感染。觀察組: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麻醉同對照組,建立CO2氣腹,控制壓力10~13mmHg。選定穿刺點,觀察孔于肚臍部上緣,劍突下約2cm處設為第二個穿刺點,并將分離鉤、手術剪及施夾器置入穿刺口,為主操作孔;在右側肋緣交叉部及鎖骨正中線右下方約2cm為第三穿刺點,置入無創(chuàng)傷牽引鉗。提起膽囊頸部,結扎膽囊管后行切斷處理,將膽囊三角充分暴露,膽囊動脈分離后行結扎處理,最后切除膽囊,術后處理同對照組。
比較兩組排便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腸鳴音恢復、肛門排氣時間情況;比較兩組術前及手術第3天時白細胞(WBC)、C反應蛋白(CRP)等炎癥指標改善情況。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CRP離心處理后ELISA法,試劑盒由上海信裕生物公司提供,均同一批次。
SPSS19.0統計分析,本研究炎癥指標、手術效果等計量資料(±s)表示,均雙側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t檢驗。P<0.05:差異統計學意義。
表1 癥狀體征消失時間及出血量(±s)
表1 癥狀體征消失時間及出血量(±s)
組別 例數 肛門排氣時間(h) 排便時間(h) 腸鳴音恢復時間(h) 術中出血量(ml)對照組 40 42.83±5.49 47.76±4.65 43.92±5.97 89.76±8.65觀察組 40 34.59±4.63 39.26±3.63 36.68±3.76 51.68±4.76 t 15.492 12.965 16.375 26.980 P P<0.05 P<0.05 P<0.05 P<0.05
觀察組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更早,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更少,P<0.05。詳見表1。
治療前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患者WBC降低,CRP升高,差異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WBC、CRP更低,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指標改善情況(±s)
表2 兩組炎癥指標改善情況(±s)
注:a:P<0.05,與治療前比較。
組別 例數 WBC(×109/L)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15.43±4.23 11.71±5.29a 1260.38±139.72 4381.57±386.82a觀察組 40 15.28±4.26 9.36±3.41a 1273.46±140.19 2416.82±294.59a t 0.516 12.089 0.427 38.759 P P>0.05 P<0.05 P>0.05 P<0.05
傳統開腹術具有操作簡單,視野開闊的優(yōu)勢,對于急腹癥的治療有較大的優(yōu)勢。但傳統開腹術手術切口大,術中為了獲得更大的視野,腹腔臟器暴露要求也更高,加之術中手術器械對組織損傷大。同時,手術切口過大還可遺留疤痕,難以滿足新時代下女性對美觀的要求。微創(chuàng)概念自從引入外科手術以來已得到了長足發(fā)展,腹腔鏡對切口要求低、且具有診療結合的優(yōu)勢,依據氣腹形成,最大程度減少了腹腔臟器暴露機會,從而減少了腹腔組織損傷[3]。腹腔鏡的應用還可使鎮(zhèn)痛及麻醉藥物的劑量藥物的要求降低,促進了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腸蠕動恢復更快,術中出血量更少,證實了其微創(chuàng)的優(yōu)勢。
結石性膽囊炎患者由于感染存在,各項炎癥指標可顯著升高。加之手術損傷及應激反應影響,可導致機體代謝變化和免疫抑制,使炎癥因子水平的升高。CRP由肝臟分泌,在術后機體炎癥反應時可顯著升高,且CRP升幅與應激反應程度呈正相關[4]。WBC計數是診斷感染并評估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但單用時敏感性較差,可因諸多病理生理因素引起數值升高。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對照組WBC均較前降低,但觀察組改善更顯著,表明感染得到了快速控制,且腹腔鏡效果更理想。我們認為這可能還與腹腔鏡治療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密切相關。CRP改善方面,患者術后第3天時數值均升高,這很可能與手術引起的組織損傷相關,但觀察組數值更低,進一步證實了其微創(chuàng)的優(yōu)勢。我們認為腹腔鏡的應用彌補了傳統開腹術的不足,具有診療結合優(yōu)勢,氣腹形成下醫(yī)師更方便操作,可在直視下操作以免盲目開腹;腹腔鏡治療腸功能恢復更快,對鎮(zhèn)痛藥物的劑量要求更低,從而降低了相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腹腔鏡減少了腹腔臟器暴露幾率,從而減少了術后粘連的發(fā)生。綜上,我們認為腹腔鏡膽囊切除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作者單位:貴州省望謨縣人民醫(yī)院普外科)
[1]韋德才,蔣邦好,胡耀鋒,等.腹腔鏡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膽囊炎的療效比較[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7):33-34.
[2]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480.
[3]李曉華.腹腔鏡微創(chuàng)療法與開腹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并膽囊炎的療效對比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19(3):55-56.
[4]宋磊,劉綏杰,梁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5,22(8):26.
孫勇,本科,普外科主治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