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紅嬌 徐薇
100050北京,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皮膚科
·病例報告·
深部穿通樣痣一例
豈紅嬌 徐薇
100050北京,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皮膚科
患者女,45歲,因左耳后結節(jié)30余年就診。患者30余年前左耳后發(fā)現與膚色一致的圓形丘疹,之后緩慢增大,無明顯自覺癥狀,無破潰出血史。否認局部外傷史,既往體健,否認家族遺傳病史。
體檢:一般情況好,各系統檢查未見異常,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皮膚科檢查:左耳后可見一0.6 cm×0.6 cm膚色圓形隆起的結節(jié)(圖1A)。皮膚鏡檢查:中央藍白結構,周圍多發(fā)黃白色球狀結構,呈環(huán)狀排列(圖1B)。皮損組織病理:低倍鏡下皮損呈楔形,界限清楚,對稱分布,底部較寬位于真皮上層,其余部分從真皮上部沿血管、神經和皮膚附屬器向下穿透真皮深部,其下部有一個尖端(圖2A)。高倍鏡下表皮與真皮交界處有小灶狀黑素細胞增生,位于真皮深部的黑素細胞呈梭形或紡錘形,胞質豐富,內含大量黑素顆粒,并有異形性,但未見有絲分裂象。真皮深部的膠原纖維束之間可見單個黑素細胞散在分布(圖2B)。皮損免疫組化:黑素細胞胞質S100蛋白強陽性,且真皮深部黑素細胞巢的周圍有許多散在分布的噬色素細胞,黑素細胞胞質HMB?45蛋白強陽性),ki?67(<1%+),P53(-)。
圖1 深部穿通樣痣皮損 1A:患者左耳后0.6 cm×0.6 cm膚色圓形隆起的結節(jié);1B:皮膚鏡示中央藍白結構,周圍多發(fā)黃白色球狀結構,呈環(huán)狀排列 圖2 皮損組織病理 2A:皮損呈楔形,界限清楚,對稱分布,底部較寬位于真皮上層,其余部分從真皮上部沿血管、神經和皮膚附屬器向下穿透真皮深部,其下部有一個尖端(HE×20);2B:表皮與真皮交界處有小灶狀黑素細胞增生。位于真皮深部的黑素細胞呈梭形,有異形性,未見有絲分裂象(HE×100)
診斷:深部穿通樣痣。
治療:手術切除皮損。
討論 深部穿通樣痣又稱叢狀梭形細胞痣,由Seab等[1]于1989年首次報告,本病臨床和組織病理上易誤診為藍痣和黑素瘤。發(fā)病年齡3~64歲,好發(fā)于20~30歲,女性多見,好發(fā)部位為頭頸部,其次是四肢和軀干,皮損多為單個直徑<1 cm的藍色或黑色丘疹。本例患者表現為膚色圓形隆起的結節(jié),與傳統報道的黑色或藍色不一致,但是皮膚鏡下仍可見中央藍白結構,考慮可能與本例患者病程較長,結構退化有關。深部穿通樣痣主要與皮膚黑素瘤、普通型及細胞型藍痣、先天性黑素細胞痣鑒別[2]。本病治療主要是手術切除,皮損切除后復發(fā)、惡變和發(fā)生轉移者極少見。
[1]Seab JA,Graham JH,Helwig EB.Deep penetrating nevus[J].Am J Surg Pathol,1989,13(1):39?44.
[2]Luzar B,Calonje E.Deep penetrating nevus:a review[J].Arch Pathol Lab Med,2011,135(3):321?326.DOI:10.1043∕2009?0493?RA.1.
徐薇,Email:2403649155@qq.com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7.02.017
2016?04?13)
(本文編輯:吳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