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陽,施 娟,都利曉,金苗苗,仲榮洲
(上海市養(yǎng)志康復醫(yī)院上海市陽光康復中心,上海 201619)
康復護理干預對手功能康復的影響
廖 陽,施 娟,都利曉,金苗苗,仲榮洲
(上海市養(yǎng)志康復醫(yī)院上海市陽光康復中心,上海 201619)
康復護理;手外傷;康復
手是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而因缺乏保護而常常受到各種損傷,造成手功能不同程度喪失,勞動能力下降[1-2]。手外傷患者又多是青壯年,是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從而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康復治療時間和康復醫(yī)療資源,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手功能,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祻妥o理干預方法是將康復訓練與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合,并且更加注重患者康復中不適體驗的處理,可以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殘存功能和生存質量。近兩年來,我院針對手外科康復患者也開展了康復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兩組評估都由同一治療師完成,并且該治療師不了解患者具體治療方案。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手外傷患者納入本研究共150例,男81例,女69例,年齡18~45歲,平均年齡(30.4±8.4)歲,分為觀察組76例和對照組74例;兩組患者住院時間65~92 d,其中觀察組為(77.8±9.7)d,對照組為(85.5±7.9)d;兩組患者均完成入院當天、治療后1個月和2個月的手功能評估。兩組患者常規(guī)康復治療項目、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和職業(yè)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1.1 納入標準 手外傷史,手指肌腱損傷術后,并發(fā)或無并發(fā)骨折,指間或掌指關節(jié)損傷后,斷指再植等。
1.1.2 排除標準 手運動肌支配神經損傷,手部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手部慢性腱性損傷等。
1.1.3 隨機分組 在符合入選標準的患者中,根據住院號末尾奇偶數進行分組,奇數選為觀察組,偶數選為對照組,然后由入院登記護士向患者說明兩組治療方案,再次由患者選擇,同意者分別納入兩組,置換治療方案者不納入研究。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 (例)
1.2 治療方案
1.2.1 觀察組 在常規(guī)的康復治療項目結束后,結合患者傷手整體情況、手功能進展、當日治療情況、訓練耐受度等,責任護士制定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每天18:00—20:00負責執(zhí)行或監(jiān)督、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完成,并將護理中發(fā)現的問題詳細記錄,且及時向醫(yī)師、治療師反饋,給予重點關注或有效解決。
1.2.1.1 冷敷、向心性按摩 主要針對常規(guī)康復訓練后傷手腫脹、疼痛等不適患者,先由責任護士執(zhí)行或監(jiān)督、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完成,冷敷3~10 min,注意觀察患者傷手皮溫、膚色、感覺等,避免凍傷;然后進行向心性按摩,可以促進傷手血液流通,減少炎性因子局部滯留,有效緩解腫脹和疼痛,同時可以通過接觸刺激,提高感覺功能,此過程注意避免皮膚損傷。
1.2.1.2 對指及夾持、握持訓練 進行3~5組,每組10~20次,每組間隔2~3 min,先由患者主動對指到最大限度,然后由護士或患者健手輔助傷手對指,盡可能逐步增加對指程度,注意避免疼痛等不適體驗(VAS≤4);基本能夠完成對指或并指的患者,進行夾持和握持訓練,如夾持飯勺、筷子、硬幣、旗子紙張等,握持手機、水杯等,并且此過程中可鼓勵和督促患者完成常見日常生活能力,如持杯飲水、持筷或飯勺吃飯、從錢包取硬幣、拿手機打電話、下棋、打牌等,此過程注意循序漸進,制定的項目需要患者能夠基本能夠完成為標準,避免給患者帶來負性情緒。
1.2.1.3 皮膚感覺訓練 用毛巾、毛刷擦拭傷手感覺障礙區(qū),每天2~5次,每次5~10 min等,主要針對傷手感覺障礙患者,程度由輕到重、逐步刺激,注意避免患者皮膚損傷。
1.2.1.4 冷、熱水交替刺激訓練 主要針對傷手感覺異常(灼痛、刀割痛、刺痛等)患者,分別準備2盆熱水(30~60℃)、冷水(0~5℃),健手和傷手同時浸入冷水中1~3 min,然后同時浸入熱水中1~3 min,反復交替訓練,每日1~2組,每組10~20次,本訓練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傷手感覺異常,同時可以通過冷熱交替刺激可以改善血管收縮功能,減輕傷手腫痛,需要注意避免凍傷和燙傷。
1.2.2 對照組 在常規(guī)的康復治療項目結束后,患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文娛項目如繡十字繡、玩撲克、搓麻將、剪窗花、編制塑花等,于每天18:00—20:00在文體活動室自主地進行手功能訓練。
1.3 評定指標
1.3.1 關節(jié)總主動活動度評定[3](TAM) TAM=患指總屈曲度[掌指關節(jié)(MP)屈曲度數+近側指間關節(jié)(PIP)屈曲度數+遠側指間關節(jié)(DIP)屈曲度數)]-總伸直受限度[MP伸直受限度數+PIP伸直受限度數+DIP伸直受限度數],此指標用于評定患者傷手關節(jié)總主動活動功能,分別于入院當天、入院后1個月和2個月進行評定。
1.3.2 明尼蘇達手靈巧度[4](MMDT) 觀察患者將60枚棋子從某1位置按一定順序放到指定位置所需的時間,此指標用于評定患者傷手的靈敏度,分別于入院當天、入院后1個月和2個月進行評定。
1.3.3 普渡手精細運動[5](PPT) 觀察患者使用傷手30 s內將鋼柱插入指定槽內的根數,此指標用于評定患者傷手小關節(jié)精細運動,分別于入院當天、入院后1個月和2個月進行評定。
1.3.4 患者及家屬滿意度評分 根據康復治療效果、康復護理干預是否有益、護士的服務態(tài)度、宣教理解程度等內容進行評分(0~10分),分值越高,患者及家屬滿意度就越高。
1.3.5 住院時間 責任護士準確地記錄患者出、入院時間,統(tǒng)計住院時間。
1.3.6 返崗情況 患者出院后1個月,責任護士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患者是否返回原崗位或者再次就業(yè)。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康復治療過程中,入院當天(第1次)、入院后1個月(第2次)和入院后2個月(第3次)分別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手關節(jié)總活動度(TAM)、明尼蘇達手靈巧度(MMDT)、普渡手精細運動(PPT)進行評定;出院時采集患者滿意度情況表,計算患者住院時間,患者出院1月電話隨訪患者的返崗情況。見表2~8。
2.2 觀察組的第1次與第3次手功能評定 見表2。
表2 觀察組的第1次與第3次手功能評定
2.3 對照組的第1次與第3次手功能評定 見表3。
表3 對照組的第1次與第3次手功能評定
2.4 觀察組與對照組第1次手功能評定 見表4。
表4 觀察組與對照組第1次手功能評定
2.5 觀察組與對照組第2次手功能評定 見表5。
表5 觀察組與對照組第2次手功能評定
2.6 觀察組與對照組第3次手功能評定 見表6。
表6 觀察組與對照組第3次手功能評定
2.7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滿意度和住院時間比較 見表7。
表7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滿意度和住院時間比較
2.8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返崗情況比較 見表8。
表8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返崗情況比較
3.1 持續(xù)增強康復療效 手功能康復提倡早期康復,1~2個月后常常出現不可逆轉的結局,傷后2~3個月是改善手功能的關鍵時間窗,因此早期最大限度開發(fā)傷手的殘存功能成為康復治療的價值追求。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康復治療前、后比較,都表現了較好的康復療效,但是觀察組與對照組3次評定結果比較,均顯示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更為重要的是,第2次和第3次評定結果比較,均顯示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隨著康復進程的延展,護理干預表現更為突出,康復療效改善更明顯,所以康復護理干預應貫穿于康復治療全過程,可以持續(xù)地增強患者康復療效。
3.2 提高患者滿意度 康復患者常常出現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心理不良情緒較為突出,常常并發(fā)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焦慮、躁狂等,對未來生活和工作缺乏信心,若康復進展緩慢更進一步加重患者負性情緒,常常表現康復滿意度不高,與醫(yī)務工作者不能有效配合,因此或多或少地影響康復療效,不可避免地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因為康復護理干預可以有更多時間與患者互動、溝通和交流,在訓練的同時,疏導患者的負性情緒,增強患者對康復醫(yī)療和醫(yī)務工作者的信任,從而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改善醫(yī)患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6]。
3.3 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手外傷患者多為青壯年勞動者,是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社會建設的主力軍,而手外傷康復又是康復治療的難題,常??祻童熜芳眩颊邼M意度和返崗率不高,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本研究中,觀察組的返崗率高達89.5%,
而對照組的返崗率僅為62.2%,觀察組返崗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因此,在康復治療過程中融入康復護理干預可以提高患者的返崗率,最終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隨著康復醫(yī)學研究和康復臨床實踐的快速發(fā)展,康復護理內容和形式也不斷豐富,將康復護理干預融入常規(guī)康復治療全程,可以顯著改善康復療效,提高患者滿意度和返崗率,同時可以節(jié)省有限的醫(yī)療資源,減輕家庭和社會地負擔,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1]Mehdi Nasab SA,Sarrafan N,Saeidian SR,et al.Functional outcome of flexortendon repair of the hand at Zone 5 and post operative early mobilization of the fingers[J].Pak J Med Sci,2013,29(1):43-46.
[2]邱秋環(huán).作業(yè)治療在手外傷康復的應用[J].醫(yī)學理論與踐,2014,27(10):1334-1335.
[3]顧玉東,王澍寰,侍德.顧玉東王澍寰手外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5:41-42.
[4]張新,吳洪,冉春風,等.手外傷康復治療的成本-效果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9,24(1):33-36.
[5]董安琴,李奎成.屈指肌腱Ⅱ區(qū)損傷早期康復[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11(11):948.
[6]余詩軍,魏水華,鐘宏麗,等.護理干預在手外傷術后功能康復中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3,8(13):101,116.
R47
B
1009-8399(2017)05-0054-04
2015-11-20
廖 陽(1982—),女,主管護師,本科,主要從事康復護理。
施 娟(1962—),女,副主任護師,大專,主要從事康復護理管理。
上海市殘疾人康復科研項目(K2014034);上海市殘聯(lián)系統(tǒng)康復人才培養(yǎng)科研項目(2014KFA01YK)。
(本文編輯:張夢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