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周彩麗 口述 | 丁旭東
丁旭東:美育應注重培養(yǎng)“藝術美食家”
文 | 本刊記者 周彩麗 口述 | 丁旭東
他是北京美育與文明研究基地秘書長,中國音樂學院國家美育研究與發(fā)展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美育論壇執(zhí)行總監(jiān),中國人生美育研究會副秘書長,研究美育也踐行美育。
近3小時的采訪,從盧梭、席勒到孔子,到國家美育政策、北京市教委高參小項目、國家美育研究中心的設想,從實施美育的方式、美育工作現存問題到美育改革的愿景,興奮、熱切的話語中,不難感受他對美育工作的一份殷殷之心。
我十多年前就關注美育工作,這些年不斷研究、實踐。我曾在論文中提出,學術與文化共識是促成美育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藝術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應在國家美育大發(fā)展良好況境中積極投入,有所作為,通過自己的學術實踐與學術交流達成共識,來側面推動和完善關乎我們每一個人的國家美育政策,推動美育工作的開展。
美育是席勒創(chuàng)造的一個名詞。它是基于18世紀歐洲啟蒙主義思想與工業(yè)革命帶來的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提出的。席勒認為,在人性分裂和異化的時代,審美能夠恢復人性的完整,能夠在道德倫理的國度實現主體受動性與能動性的同一,使人取得內在與外在的自由。
在我看來,美育不僅是促進人性完善、全面發(fā)展和生命和諧的手段,更是在我們這個強調理性的世界里,實現精神自由和生命美好的有效路徑。達到這一效果的美育,不是一般的藝術教育,更不是很多人簡單理解的音樂課美術課教育,而是一種不教而教的教育。
>>丁旭東在自己編劇的國學音樂劇《森林的故事》中扮演故事爺爺(左)
不教首先在于,對美的追求和享受,是人的一種天性,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由于人們喜歡這種美的外在形式,所以對其所承載的任何內容,都很容易在不覺中或愉悅的體驗中接受。
總體而言,本課程教學設計以多種符合教學實際需要的信息技術為支撐,采用多種方式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實現了良好的師生互動,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個體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實現對每位學生學習進度跟蹤和學習成效評價,基于藍墨云班課的支持,學期末教師可以得到每位學生的學習評估數據,不僅實現輔助教師進行成績評定,而且能更好的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習能力。
不教的另一重含義是美育效果應該實現對受教主體審美探索與求知積極性的充分調動,從而形成學習行為的主動與自覺,即使施教主體不存在,其學習行為也會持續(xù)。
不教還有一重含義,就是它注重氛圍、環(huán)境的熏陶?!芭钤诼橹?,不扶自直”,也就是說在一種良好的環(huán)境中人是會自然成材的。這里的環(huán)境不僅指自然,還統(tǒng)攝人文。美育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美育不能閾限于藝術,還要關注世間的各種美好。
但美育還是要教的,其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的審美反思與審美鑒賞的引導方面。
這就要談到藝術技能教育與美育的關系。
目前我國美育十分注重學生藝術技能教育,認為通過高水平的藝術專業(yè)實踐是發(fā)展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這一點,從一般邏輯上來說沒問題的,但有兩點易被忽視。首先,要發(fā)展高水平的藝術鑒賞力,學生必須要對具有典范性和體現技術卓越性的藝術進行審美感知,而且這種感知不能僅僅是針對藝術模象,更要親臨藝術現場。其次是高水平專業(yè)藝術技能教育普及的不可能性。對藝術上的普通人而言,人生的主要目標是成為社會公民,擔當各種社會角色,而不是成為藝術家。美育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增添一種生命的豐富和美好,是錦上添花,所以,只能有極少的時間來接受美育,很難發(fā)展出高水平的藝術技術能力。
因此,我們不要過于強調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表現技能的教育,應注重發(fā)展人的審美反思與審美品鑒能力,培養(yǎng)藝術“美食家”,從而讓審美同情成為人的自動化能力,借此洞覺并體驗到藝術與其他各種事物的美妙,并從內心產生歡喜,形成高蹈的品位或格調,從而擺脫低俗與干癟乏味,踐履生命的美好。
美育極為重要,國家現在也極為重視,但是當前美育改革也有許多瓶頸。
第一是美育資源分布嚴重不均。
日前,我參與了教育部委托課題——美育協(xié)同機制研究,這是專門針對“北京高校、社會力量參與小學美育發(fā)展”(簡稱“高參小”)項目進行研究的專項課題。“高參小”項目2014年開始施行,為期6年,投資50個億,是有史以來對美育工作直接投入資金最多的。
北京作為文化中心城市,擁有豐富而高端的社會藝術教育資源,來自專業(yè)藝術院團和高校的藝術家與藝術專家走進一線,為學生量身創(chuàng)作作品,并由藝術家手把手地進行指導,這是很多地方根本不具備的資源條件。放眼全國,目前最高水平的藝術團體、藝術院校及藝術人才都集中在我國的一線城市和少數二線城市,至于偏遠的山區(qū)、農村地區(qū),幾乎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專業(yè)藝術人才。即使隨著目前美育改革的規(guī)劃,農村偏遠地區(qū)師資都配足了,但這也是表面的數量上的均衡,實質上的質量上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得不到根本解決。
第二是跑偏的問題。
以技藝競技比賽來衡量美育效果的做法其實和提出美育的初衷相去甚遠。席勒最早提出美育時,受到盧梭泛愛主義教育思想的深刻影響,主張面對所有人的教育,不分貧富貴賤、不分宗教信仰。顯然,現在廣泛流布中小學的藝術教育成果評比活動,所考量的只是少數精英兒童的藝術能力,而不是普遍的?,F在通常情況是,一個學校要成為藝術教育先進校,只要能特招到一部分具有天資的兒童并對其進行重點訓練就可以實現了,這顯然是有違泛愛思想的,是不能體現社會教育公平的。所以,美育改革如果沒有一種特別堅定的原則立場,很容易重回故轍。
第三是純粹審美的缺失。
美育之美的原意是“伊斯特惕克”(Aesthetic),拉丁文的詞根原意是“感性的”,既包括對美的感知,也可以包括對丑的甚至惡心的感知。因此,美育不能只限定于“美的藝術”,而應該把那種具有強烈觀念性表達的、看起來未必好看聽起來未必好聽的藝術也統(tǒng)攝其中。這種藝術對象在不斷挑戰(zhàn)我們已經習得的審美趣味的同時,擴充我們的包容心,同時擴展人類的文化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空間,這是美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如勛伯格的《一個華沙幸存者》,那種尖銳的、恐怖的、無調性的音樂,體現的是戰(zhàn)爭中唯一幸存者面對死尸時的感受。這種音樂很多人是不可忍受的,但是聽完以后,你會對人類的悲劇有更深的體悟。所以,審美不僅應給人帶來慰藉,帶來希望,更應該帶來深刻反思。我們現在整個中小學的美育中缺少深刻、有意味的東西,缺少這種純粹審美。
第四是美育對人道德培養(yǎng)的局限性。
有顯著感性品格的美育,雖然能激發(fā)人一定程度的行為自覺,但歸根結底,一個人的道德行為取決于他的價值立場。希特勒法西斯主義也特別強調美學或者說美育,拍出了《意志的勝利》這樣讓人血脈賁張的法西斯主義美學影片,影響一批批德國國民奔赴戰(zhàn)場。今天我們還是要反思二戰(zhàn)這一慘劇,問一問美和美育到底應該是什么。
詩人N·扎波洛爾茨基曾經寫下這樣的詩句:“……究竟什么是美,為什么人們對它競折腰?它是空空如也的器皿,抑或是器皿中火光閃耀。”美的本質是外在的、表層的、形式的,但它有著承載內容的功能,可以放入“真”“善”,也可能放入“假”“惡”,因此,我們在宣揚美育時,一定要先弄清楚“美”這個器皿里到底裝了些什么。
從這個角度上,我們當前強調以藝術教育方式實施美育甚至等同于美育的做法要有所反思。至少,僅通過藝術教育是無法直接實現美育立德之目的的。如果這個問題沒有得到系統(tǒng)化的解決,那美育改革的成果有可能難盡人意。
北京市2014年開始了以北京“高參小”項目為核心的美育改革,三年以來,高校、社會力量派到小學參與課內外教學活動的人員超過1萬人,開設教學及活動課程458種(包括體育、美術、音樂、舞蹈、戲曲、器樂、表演、芭蕾、科技等課程),開展教學累計40萬課時,共惠及20多萬小學生。不僅北京市,全國各地尤其是與教育部簽署美育改革發(fā)展備忘錄的21個省市都會有較大規(guī)模的社會動員、資金投入和行動舉措。
北京市政府明確要求要在“高參小”項目實行六年后,留下一批“北京經驗”。各省市的美育改革工作也在積累成果和經驗,將為我國美育事業(yè)發(fā)展留下具有互補性的“改革遺產”。
不過,各地經驗要真正聚沙成塔發(fā)揮集群聚合效應,形成我國當代美育實踐與理論體系,就有必要建立一個統(tǒng)攝全國的協(xié)同機構與美育智庫,圍繞四個方面展開工作。
第一,開展中國特色美育理論與實踐體系研究。西方的經典美育理論不能為我國當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融入美育實踐提供充分的理論支持。但孔子的“樂教”理論,近代的“新美術運動”“新音樂運動”以及陶行知先生的育才學校的美育實踐,以及當下全國各地美育改革實踐經驗,都可給我們提供功利性美育實踐的經驗。要加強研究這些中國經驗、中國思想,同時吸收西方美育理論的合理成分,通過中國學術智力資源整合,最終建構出具有學術共識的我國的美育理論與實踐體系,為美育改革發(fā)展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依據。
第二,開展實驗與示范性美育實踐項目工作。中國特色美育理論與實踐體系需要通過實驗與示范性美育實踐項目實踐去修正和完善。
第三,建設優(yōu)質美育資源數字化與遠程教育體系。雖然我國各地美育資源分布極不均衡,但現代網絡科技的普及,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能,就是將高水平的美育教學資源通過數字化轉化,通過慕課等遠程教育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平這種不均衡,實現教育公平。
第四,建設社會美育資源整合機構與中國美育志愿者隊伍。希望未來在文化部、教育部的支持下,建立起這種第三方的美育協(xié)同機構,建設起一支龐大的“中國美育志愿者隊伍”。通過項目基金支持,讓大城市優(yōu)秀的藝術教育人才,深入到偏遠落后和農村地區(qū)的中小學美育工作中,切實在美育方面推進國家教育的公平。
近年來,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葉小綱教授一直通過提案和其他方式呼吁建立我國的“國家美育中心”,衷心希望這一愿景能夠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