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嬪
(肇慶市懷集縣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廣東 肇慶 526400)
早期康復護理對顱腦外傷患者術后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
鄭 嬪
(肇慶市懷集縣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廣東 肇慶 526400)
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顱腦外傷患者術后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選擇我院自2014年12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86例顱腦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觀察組(43例)和對照組(4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對兩組的神經功能缺損(NFD)、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及軀體運動能力進行比較。結果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NFD評分、ADL評分及FMA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評分,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顱腦外傷術后護理工作中采用早期康復護理,能夠顯著提高臨床護理效果,改善患者術后肢體運動恢復情況,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出院,值得向臨床推廣應用。
顱腦外傷;早期康復護理;運動功能恢復
顱腦外傷是臨床常見的創(chuàng)傷類型,其臨床發(fā)病率近年來呈逐年升高的趨勢?;颊甙l(fā)生顱腦外傷后會同時引發(fā)腦震蕩、顱內血腫、顱骨骨折等多種嚴重合并癥的產生,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神經系統(tǒng),導致患者出現(xiàn)運動方面的嚴重功能障礙。目前臨床治療顱腦外傷的臨床預后并不理想,臨床研究表明,給予顱腦外傷患者早期康復鍛煉護理,能夠有效促進術后運動功能的恢復,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促進患者早日康復[1]。為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顱腦外傷患者術后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選擇我院自2014年12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86例顱腦外傷為研究對象,對其中部分患者在臨床對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效果滿意?,F(xiàn)將護理方法及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14年12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86例顱腦外傷為本次研究對象,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在患者知情同意條件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3例。其中觀察組年齡25~66歲,平均(41.2±3.4)歲。對照組年齡26~65歲,平均(42.5±3.1)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臨床資料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定時查房,及時記錄患者的病情發(fā)展狀況,有意外事件發(fā)生時,及時報告臨床醫(yī)生。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包括(1)心理護理:認真傾聽患者術后訴求,時刻留意患者言行舉止有無異常,關心疏導患者的心理情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鼓勵患者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方案,促進患者樹立良好樂觀的心理狀態(tài),并叮囑家屬多給予患者陪伴與安慰。(2)早期康復護理時機的選擇:選擇適宜的康復護理時機,對患者的臨床預后結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據(jù)臨床研究證實,康復訓練介入時間越早,對患者的術后機體功能恢復越有利。因此,待患者術后病情趨于穩(wěn)定時,患者意識清醒后,即可進行康復鍛煉治療。此外,在康復訓練的同時應注意各種并發(fā)癥及繼發(fā)損傷的相關預防[2]。(3)體位護理:臨床研究證實,術后體位的正確擺放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體位護理內容包括仰臥位、患側位、健側位及半臥位的護理:仰臥位會加強異常反射的發(fā)生,應將該種體位控制在1h內;患側臥位能夠有效降低痙攣的發(fā)生,是所有體位護理中最重要的一種;健側臥位比患側臥位更有助于血液循環(huán),從而降低術后水腫的發(fā)生率。此外,需注意半臥位不適合偏癱患者使用。(4)肢體康復護理:肢體康復包括被動康復和主動康復,被動康復指醫(yī)護人員幫助患者按摩肢體或給予其他相應的肢體運動,以有效預防肌肉萎縮及固定關節(jié)。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可循序漸進的進行主動康復訓練,鍛煉幅度應適宜,并注意動靜相結合。
1.3 觀察指標 經護理干預后,對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NFD)、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及軀體運動能力進行評估,其中NFD采用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3]進行評價,ADL采用Barthel指數(shù)評價,軀體運動能力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積分法(FMA)進行評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8.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數(shù)值以(平均數(shù)± 標準差)形式表示,采用t值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NFD評分、ADL評分及FMA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NFD評分、ADL評分及FMA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評分,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運動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顱腦外傷是一種常見的創(chuàng)傷性疾病,多由外界暴力直接或間接的作用于患者頭部所致。近年來交通運輸事業(yè)的迅猛發(fā)展,顱腦外傷的臨床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4]。目前,臨床多通過降顱內壓、高壓氧等方式對路腦外傷患者進行治療,但總體療效并不很理想。大量臨床資料證實,在顱腦外傷臨床治療的基礎上配合有效的康復護理干預,能夠顯著降低術后后遺癥的發(fā)生率,改善患者術后生活狀況,促進患者盡早恢復正常生活。顱腦外傷患者術后康復護理是一個系統(tǒng)連續(xù)性的過程,患者本人、患者家屬及護理人員需要做到密切配合,促進患者術后肢體運動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減輕患者家庭的精神壓力及經濟負擔。侯田田[5]將110例腦外傷患者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術后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研究組采用術后早期康復護理,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FM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鐘洪菊[6]將78例腦外傷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措施,觀察組術后采用早期康復指導等護理措施,結果顯示,觀察組NFD評分、ADL評分及FMA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評分,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次研究中,筆者將86例顱腦外傷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觀察組采用術后早期康復護理,結果表明: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NFD評分、ADL評分及FMA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評分,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結果與前述學者的結論相一致。由此可見,顱腦外傷術后護理工作中采用早期康復護理,能夠顯著提高臨床護理效果,改善患者術后肢體運動恢復情況,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出院,值得向臨床推廣應用。
[1] 周超華.50 例顱腦損傷術后偏癱肢體早期康復護理[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13,27(1):101-102.
[2] 皮加.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偏癱肢體康復效果的影響[J].河北醫(yī)學,2013,19(5):768-771.
[3] 王耀輝, 徐德保. 實用專科護士叢書(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分冊)[M].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 : 163-164.
[4] 楊曉蓮, 朱振莉, 孟慶麗, 等. 針刺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肢體痙攣的臨床觀察[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10, 30(7): 442.
[5] 侯田田. 早期康復護理對顱腦外傷患者術后運動障礙功能恢復的效果影響分析[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5, 15(59): 208-209.
[6]鐘洪菊. 護理干預對顱腦外傷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5, 13(18): 90-91.
10.3969/j.issn.2095-9559.2017.05.016
2095—9559(2017)05—3356—02
201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