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木蓮
給藥方式對藥物療效的影響
●丁木蓮
目的:研究給藥方式對藥物療效的影響。方法:納入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給藥方式分組,對照組30例,采用皮下注射方式,研究組30例,使用胰島素泵治療,比較兩種方式的治療效果。結果:兩組患者空腹時血糖和胰島素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研究組給藥后餐后2h血糖低于對照組,胰島素水平高于對照組,血糖達標時間早于對照組,與對照組相比存在差異(P<0.05)。結論:給藥方式不同,藥物起到的療效不同,要根據(jù)患者病情癥狀,選擇適合的給藥方式,從而提升治療效果。
給藥方式;藥物療效;影響
在疾病的治療中,給藥途徑有多種,如口服、靜脈滴注、肌肉注射、霧化吸入等,隨著醫(yī)學的進步,給藥方式也不斷發(fā)展,而不同的給藥方式對藥物的療效是否產生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1]。本次研究中,以2型糖尿病患者為例,分組后采用不同的給藥方式,對藥物療效進行分析,內容如下。
入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入選患者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按照給藥方式分組,對照組30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36-74歲,平均年齡(53.1±3.1)歲,病程1-15年,平均病程(6.4±1.1)年,研究組30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35-73歲,平均年齡(52.8±2.9)歲,病程1-13年,平均病程(6.3±0.9)年。入選者均非妊娠期、哺乳期,無心肝腦腎等器官并發(fā)癥,無糖尿病酮癥和感染,均在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上簽字確認,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可比。
兩組患者在入院前未服用任何一種降糖藥物,對照組采用皮下注射胰島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1020548,生產單位:四環(huán)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0ml:400單位)方式,于餐前30min注射,若血糖不穩(wěn)定,可在晚上入睡前皮下注射一次。研究采用胰島素泵治療,使用的胰島素藥物與對照組相同,在三餐前持續(xù)使用胰島素泵注射,劑量是每日需要量的60%,其余40%在三餐前大劑量的使用。
觀察兩種給藥方式的空腹血糖,注射胰島素后血糖達標時間、餐后2h血糖和胰島素水平的變化。
根據(jù)觀察指標統(tǒng)計相關數(shù)據(jù)后,分別使用均數(shù)(MeanValue)加減標準差(StandardDeviation)(±s)和例(n)、百分率(%)來表示計量資料和計數(shù)資料,將有效數(shù)據(jù)輸入到SPSS18.0軟件中進行統(tǒng)計分析,進行T值和X2檢驗,當P值<0.05時組間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空腹時血糖和胰島素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研究組給藥后餐后2h血糖低于對照組,胰島素水平高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存在差異(P<0.05),且血糖達標時間早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1所示。
表1 兩種給藥方式血糖和胰島素水平比較(n=30)
在疾病的治療上,人們常拘于“藥到病除”的思想,在藥物上做文章,而忽視了給藥方式對治療效果的影響。不同的給藥方式對藥物的吸收速度、藥物起效時間、血藥濃度維持時間,甚至使藥物的作用性質發(fā)生改變,因此,給藥方式對藥物的療效產生巨大的影響。本次研究中以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為例,分組后給予不同胰島素給藥方式,分別是皮下注射和胰島素泵給藥,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采用胰島素泵給藥方式的患者餐后2h血糖、胰島素水平、血糖達標時間與皮下注射比較,存在差異。
臨床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中,糖尿病是其中之一,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膳食結構的改變,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率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已經成為了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疾病之后的第三位威脅人們健康和生命的非傳染性疾病。有研究報道稱75%-80%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2]。同時,若糖尿病病情嚴重,會使大動脈器官、小動脈器官和神經受到損害,并且合并動脈粥樣硬化。因此,需要使用藥物控制病情。
目前,臨床中對于2型糖尿病的治療,主要使用胰島素治療,且皮下注射是普遍性的給藥方式,但控制效果一般,因此,關于胰島素的給藥途徑成為了當前醫(yī)學界的研究熱點[3]。當前,對于胰島素的給藥途徑,主要有口服給藥、黏膜系統(tǒng)給藥、直腸給藥、經皮給藥等,雖然,黏膜給藥、直腸給藥激素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在質量控制上存在困難,黏膜給藥多為鼻內或口腔噴霧的形式,這類藥物制劑的載體是脂質體或微囊,但存在聚集和粒徑分布不均勻的情況[4],因此,噴霧給藥凡是不能精確的定量藥物,從而使治療效果受到影響,而直腸給藥受到指腸內水解酶的影響,雖然水解酶的活性低,但胰島素在直腸內很難被吸收,生物利用度低,即便是經化學促滲劑配合,能夠提高藥物通過直腸的滲透吸收效果[5],但給患者帶來了軀體的痛苦。因此,2型糖尿病治療時的給藥方式是研究的重點。
皮下注射給藥是當前應用最廣泛的給藥方式,通過該種給藥方式,能夠避免藥物在胃腸道的酶解,減少肝臟受過效應、毒副反應,而且患者的適應性高,能夠隨時中斷給藥,并且皮膚組織不含有其他黏膜組織的多量蛋白水解酶,因此,增加了藥物的穩(wěn)定性。但是,皮下注射給藥方式需要患者每天進行3-4次的胰島素注射,給患者的身心帶來了巨大的痛苦,而且長期的皮下注射,容易使患者發(fā)生感染,或者肌肉萎縮,同時,每天注射次數(shù)密集,容易使患者發(fā)生低血糖等不良反應。針對上述情況,需要一種安全、有效的給藥方式。胰島素泵將軟管與患者相連,胰島素經過軟件被輸送到患者體內,該治療方式是模擬人體分泌胰島素的方式,根據(jù)患者機體每日需要的胰島素劑量進行輸送,從而使患者的血糖維持在穩(wěn)定的狀態(tài)。
綜上所述,給藥方式對藥物的療效產生影響,在給藥前,要根據(jù)患者的機體狀態(tài)選擇給藥方式,從而達到最佳的藥物療效,促進患者康復,減少藥物不良反應。
(作者單位:彭州市人民醫(yī)院)
[1]曾媛媛.不同劑型及給藥途徑對藥物療效影響的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2,16(33):94-95.
[2]楊小云,付麗娜,張翠利等.藥物劑型及其使用方法對藥物療效的影響[J].廣東化工,2015,42(17):89,96.
[3]楊麗娟.不同胰島素給藥方式對糖尿病患者臨床治療效果[J].飲食保健 ,2017,4(4):75-76.
[4]趙小強.胰島素不同給藥方式治療1型糖尿病臨床療效觀察[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10):66-67.
[5]聞捷.不同胰島素給藥方式對糖尿病患者臨床治療的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5,31(13):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