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明祥
鐘鼓樓
文/余明祥
A Emei mount in sichuan, close distance to the sky . PingBa have a drum tower, half tower in the sky. It was a folk which circulated in 30 or 40 s of the 20th century at PingBa county,nowadays, many PingBa people still catchy.
「四川有個峨眉山,離天才有三尺三。平壩有個鐘鼓樓,半截還在天里頭﹂。這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平壩縣城流傳的民謠,如今,很多平壩人對此仍能朗朗上口。
“四川有個峨眉山,離天才有三尺三。平壩有個鐘鼓樓,半截還在天里頭”。這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平壩縣城流傳的民謠,如今,很多平壩人對此仍能朗朗上口。民謠縱然是使用了夸張手法,但這座平壩舊城的樓閣建筑,在當時卻是實實在在的凌踞于其他民間房舍和樓堂之上,算得上是縣城很高的一幢建筑物。
《平壩縣志》記載,平壩西街鐘鼓樓,系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建,光緒六年(1880年)重修,迄今已逾二百三十年之久。當初,這座鐘鼓樓選建于縣城西街(信泉路)中段,西門坡坡腳,一間石門硐上面。石門硐高寬均約十余公尺左右,門硐深約十公尺左右;為上下街通道。左門硐上建有兩層三大間十余公尺高的磚木結(jié)構(gòu)樓閣,屋面蓋以青瓦,屋脊中間塑有一個如花籃式的寶瓶相與襯托,遠觀尤感別致。解放初期,人們自東街(復興路)步行上西街,每上孫家坡二十七道石坎,向西仰望,鐘鼓樓聳入云霄的壯觀景象展現(xiàn)于眼前,顯得更為巍峨雄偉。
鐘鼓樓又名水星閣,系一佛教寺廟。傳說當初廟內(nèi)塑有一尊水晶娘娘(亦稱水晶菩薩)佛像。舊社會時,有的人家曾去向這尊佛像乞求保佑生兒育女,也有去供奉還愿的。由于廟堂不寬,未用作辦理其他佛事活動。廟內(nèi)由地方人士和部分市民捐資金鑄有一座大鐘。這座大鐘鐘聲十分宏亮,每一敲響,其聲傳遍全城。平時不允許亂敲,只是遇城中大街小巷發(fā)生火災時,即敲響“當當當當當,當當當當當!……”之聲,接連不停,用以報火警,告知人們速往失火現(xiàn)場去滅火,直到火被撲滅鐘聲方止。由此,有人便叫這座鐘為“指揮鐘”。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國民黨平壩縣政府曾用這座大鐘作傳達防空警報用器。當時通知縣城全體市民如遇敵機侵襲縣城,則用鐘鼓樓大鐘敲響專司報警。記得當時規(guī)定,空襲警報:敲打“當當當當當!當當當當當!……”之聲,以示敵機侵入縣境;解除警報:敲打“當!-當!-當!-當!--當!-當!……”之聲,以示敵機機已飛離縣城。此間,鐘鼓樓的鐘聲為市民防空避難曾起到一定作用。廟內(nèi)還置有小鐘盤、木魚、鼓等法器,專供僧人信眾早晚禮佛敲用。曾有一段時間,每逢農(nóng)歷初一、十五兩日,早晚都敲響小鐘盤十八次。人們曾說:“鐘鼓樓敲的小鐘,是緊十八、慢十八,初一十五敲十八”。由于鐘鼓樓地處較高,所以,附近周圍住戶都能聽到鐘盤聲音。
鐘鼓樓寺廟建成后經(jīng)百年之久,開初以來住持僧人,因年久失記法名不詳。建國前后寺廟多是女僧人妙月經(jīng)管,有一徒弟相伴。上世紀五十年代期間,女僧人連勝、連海兩姐妹亦曾在寺廟住持數(shù)年,后離開外出。平壩解放初期女僧人何光榮、妙月、妙香、連凈、凈勝、連海和信眾邵繼蓮、朱萍、張某某等人曾組成一個織布組集中在廟內(nèi)織布一段時間,以維持生活。平時這些僧人、信眾則是在樓閣下面右側(cè)約有一畝的菜園種植蔬菜、苞谷等作物添補生活之需。由于廟宇日漸殘破,有段時間無僧人住管。上世紀九十年代,信泉村村委曾暫用此處辦公。
迄今已有230余年歷史的鐘鼓樓,植根于一代代平壩人的記憶深處。(雷國建/攝)
縣城西街鐘鼓樓,歷來與其下面相繼數(shù)十公尺的明代建筑“鎖鑰重臣”石牌坊齊負盛名,堪稱平壩一處重要文物。鑒于該樓閣雖經(jīng)二百余年仍尚能基本保持舊貌,經(jīng)縣文化部門報請平壩縣人民政府于1982年公布為平壩縣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政府拔??钸M行了維修,鐘鼓樓基本得以恢復原貌。
(根據(jù)陶興賢、梁楊明、肖隆貴、釋發(fā)祥等提供情況整理 責任編輯/黃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