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訊
《東南亞大陸早期文化:從最初的人類到吳哥王朝》
【新西蘭】查爾斯?海厄姆 著,云南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 譯 文物出版社,2017年1月
本書從更為廣闊的巽他古陸最早的古人類開始,直至15世紀衰落的吳哥文明,全景展示了東南亞大陸早期人類社會演進發(fā)展的歷程,所依據(jù)的是對東南亞現(xiàn)有考古成果的細致梳理,其中包括了作者親自發(fā)掘的多項重要考古遺址的資料,如對東南亞考古文化序列研究具有標尺性意義的班諾洼遺址、農(nóng)武洛遺址等。
《大月氏:尋找中亞謎一樣的民族》
【日】小谷仲男 著,王仲濤 譯
商務印書館,2017年3月
作者推斷月氏和貴霜王朝都是以阿姆河流域為根據(jù)地的同一游牧民族集團。主要內(nèi)容包括中國西北邊境出現(xiàn)的游牧民族月氏、在阿富汗北部發(fā)現(xiàn)的真正的希臘人城市阿伊哈努姆的考古發(fā)掘成果、即將興起和剛興起后的貴霜王朝的問題、從考古學的角度考察月氏、重新審視月氏與貴霜的關系等。
《等待復活:早期歐洲墓葬概觀》
吳功青、徐詩凌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3月
本書介紹了西方獨具特色的墓葬文化,從兩處基督徒墓葬的歷史、構(gòu)造和相關習俗入手,揭示出基督教精神在墓葬中的根本體現(xiàn),并反映出基督徒從古代晚期到近代的生活處境與思想觀念變遷。通過鮮活的史料分析與透徹的哲學思考,帶領讀者體會早期基督徒對生死問題的理解,窺見西方墓葬習俗和信仰傳統(tǒng)。
《沉船、瓷器與海上絲綢之路》
劉淼、胡舒揚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2月
本書廣泛搜集國內(nèi)外沉船資料,對照各類陸地遺址出土的陶瓷器遺存,梳理和分析了古代陶瓷經(jīng)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銷的歷程及階段特征,揭示了中國古代海洋文明變遷的歷史及不同階段中國在世界海洋文明體系中的地位,以個案的形式討論了以陶瓷貿(mào)易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流。
《從私藏到公共展覽:民國時期廣州的博物館和展覽會》
丁蕾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1月
本書的核心概念是“私藏”和“公共展覽”,以廣州市立博物院、1933年廣州市首次展覽會等為研究對象,考察原屬于私人的藏品走進公眾視野的歷史過程,分析各種展示物品和展示形式,解讀其背后的各種人群所要表達的觀點,以引發(fā)對傳統(tǒng)收藏和現(xiàn)代展示理念接駁過程的思考。
《庖犧》
王容芬 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3月
本書為長篇歷史小說,依托于甘肅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挖掘出的遺跡和遺物,尤其是農(nóng)作物標本黍。華夏的農(nóng)業(yè)先驅(qū),傳說中或叫神農(nóng),或叫伏羲,或叫庖犧。庖犧這個符號生動,傳遞的信息多,由此成為書中教先民結(jié)罘網(wǎng)、造弓箭、養(yǎng)六畜、庖犧牲、種五谷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