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娜
摘 要:高職學生語文學習倦怠感明顯,表現(xiàn)在對語文學習不重視,積極性普遍不高,學習效果不明顯。教師只有投入更大的教學熱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找到高職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缺失的原因,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積極應用激勵策略,創(chuàng)造外部的激勵環(huán)境激發(fā)出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才能提高課堂聽課效果。
關鍵詞:職業(yè)院校;語文學習;倦?。患畈呗?/p>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9-0023-02
高職學生普遍對語文學習不是很感興趣,學習積極性不高,上課聽講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果不好。要想改變高職語文教學尷尬的局面,就應培養(yǎng)中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在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方面有很多的方法,例如分層教學、小組合作教學、生態(tài)教學、快樂教學等方法,但是這些方法的應用都是以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為前提的。本文就激勵教學法在解決學生學習倦怠(如厭學)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較為明顯的提高。
一、高職學生語文學習的倦怠感明顯
首先,高職學生語文學習態(tài)度不是很理想,課堂表現(xiàn)總體較差,倦怠感明顯。如上課開小差,玩手機、看課外書等,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沒有積極性,這些表現(xiàn)都可以算作語文學習的倦怠感。對學生而言,學習倦?。↙earning Burnout)指的是“因長期課業(yè)壓力或負荷而產生的精神損耗,對學校課業(yè)及活動的熱情逐漸消失,對同學態(tài)度冷淡和疏離的行為及成績未如預期的好而對學校課業(yè)呈負面態(tài)度的一種現(xiàn)象,是學生厭倦和恐懼學習任務的一種心理、生理反應”,這種學習的倦怠感在學生中還是很明顯的。其次,重視專業(yè)課的學習,忽視語文學習。在職業(yè)類學校中,學生只有取得所學專業(yè)的相關證書才能夠畢業(yè)進入企業(yè)找到工作崗位,也就是說,學生理解的讀職業(yè)學校就是取得相關的證書,而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稍微努力一下就都可以拿到證書,那么語文這種文化基礎課對學生而言就是可有可無了。所以,比起普高的學生來說,職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動機就更加低了。況且學生們都是有惰性的,既然語文學得好與不好對他們沒有什么大的影響,那么學生就不會努力去學,得過且過。
二、高職學生語文學習倦怠問題產生的原因
產生倦怠感的原因既有學生自身的問題,也有學校、教師、考試制度的問題。首先,高職學校課程設置方面的原因。高職學校以學生的專業(yè)課學習為主,文化課是為專業(yè)課服務的。在這樣的課程設置背景下,學生自然把主要精力都投入了專業(yè)課的學習。由于語文這類文化基礎課對他們的畢業(yè)和工作沒有什么影響,再加上學生自身語文素養(yǎng)良莠不齊,有的基礎比較差,教師一時也無法幫助他們解決,他們自己克服困難的毅力也比較弱,因此,重專業(yè)輕文化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其次,教材的原因。教材比較陳舊,與學生的生活脫節(jié),有些時代的內容學生無法理解,或者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如古文艱深難懂,從朗讀到翻譯都要花費很大的功夫。當然,如果教材所選的文章能夠貼近學生的生活,就能夠使學生對語文學習感興趣一些。另外,由于教材的陳舊老師也厭教,沒有講課的新鮮感和創(chuàng)新的動力。第三,教師上課缺少新意。有些語文教師上課沒有什么新意,照著教案講一遍,或者播放一下制作精美的PPT,喊幾個學生回答一下問題,一節(jié)課就算完成任務。長此以往,學生從新鮮到厭倦,降低了求知欲,對語文學習漸漸失去了興趣。還有的教師上課與學生沒有交流,基本上就是以教師為主,學生配合其上課,師生關系緊張,如果學生表現(xiàn)不好,或者沒有答對問題,就加以訓斥,久而久之學生不但厭倦了語文課,更厭倦了教師。第四,考試制度的原因。平時不努力學習的學生,考前臨時抱佛腳,背一個星期的考前復習資料就基本能過關。另外,還有多次補考機會,很少有學生語文補考不及格,這就更增加了他們的惰性。所以,要理順考與用之間的關系,建立起新的語文考試和評價體系。語文試卷編制如果能體現(xiàn)專業(yè)特點和對學生多元智能的考查,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應用能力,就會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教材是死的,不容易改變,只有教師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問題得以解決。
三、克服學生語文學習倦怠的策略——激勵教學法
激勵教學法能夠從外部創(chuàng)設激勵的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潛在的能力,從而使學生重新獲得學習的信心。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積極運用激勵教學法能夠使學生克服語文學習的倦怠情緒,取得較好的效果。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可以嘗試運用以下幾種激勵法來提高高職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克服語文學習中的倦怠問題。
(1)詩歌朗誦比賽激勵法。例如,本文作者在擔任2014級會審班時曾采用朗誦比賽激勵法,在欣賞了《雨巷》《再別康橋》《致橡樹》等一些名篇之后,以組為單位,每組按順序每人讀一段詩句,然后相鄰的一組學生當評委選出讀得最好的一名學生,教師進行總結評價,并登記讀得好的學生的名字,為下一次的朗誦活動做好準備。每一組中哪些學生讀得認真,哪些學生讀得不認真,都會很容易顯露出來,想要濫竽充數(shù)的學生也只能好好讀。一些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能夠讀出詩歌中的情感和韻味。這樣的激勵法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情況,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化繁為簡激勵法。把有難度的題目化為簡單的題目,把抽象思維化為形象思維。例如,在教授小說概念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如果教師直接提問什么是小說?那么學生肯定覺得這個問題太抽象了,太難了,就不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所以,教師可以換一種方式,把這個問題化為幾個小問題,化繁為簡,同時注重每一個人的參與。課上可以先讓學生們每人說出一部小說的名字,學生們說了郭敬明的《爵跡》《小時代》,還有的說了《簡愛》《三國演義》《老人與海》《盜墓筆記》等。有一個學生說他不記得讀過小說,教師啟發(fā)他道:知道四大名著嗎?他頓時就反應過來了,說出了其中的作品。之后教師再問,這些作品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們說這些作品都有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還有的說,小說里講的就是一個故事。經過這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學生們也由抽象思維進入了形象思維,于是小說的概念“小說是通過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的具體描寫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敘事作品”,就水到渠成地提出來了。
(3)詩歌創(chuàng)作激勵法。在上詩歌賞析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欣賞一首愛情詩《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欣賞過詩句之后,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想一個句子,請學生們進行仿寫,然后把想到的句子寫到黑板上。開始只有一個組寫了出來,教師就積極表揚這個組的同學,說他們很勇敢,寫得很好。其他組的學生一看,仿寫也不是很難,就陸續(xù)上黑板來寫出本組想到的句子。雖然有的學生的詩句寫得不合邏輯,可是學生們能夠在欣賞詩歌之余,積極創(chuàng)作詩歌,體會詩歌創(chuàng)作的奧秘,從而加深了對詩歌的理解。在教師的啟發(fā)和鼓勵下,學生們的佳句頻出。如有的學生寫道:“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時針和分針的距離,而是生活在今天卻再也回不到昨天;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藍天與大地的距離,而是我們緊挨在一起你卻低頭玩手機;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太陽和月亮的距離,而是擦肩而過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4)作業(yè)激勵法。教師在布置作業(yè)的時候,要盡量以激勵為主。例如,在上課的時候就把作業(yè)布置好,并且留出幾分鐘給學生,讓他們開始寫起來,遇到不會的地方還可以問一下老師和同學。如果課下再讓他們寫,由于很多學生是通勤生,他們就要把作業(yè)帶回家。還有的同學比較懶,下課后就不想寫了。所以,在布置學生理清詩歌發(fā)展脈絡的作業(yè)的時候,教師在課上就寫好板書,把每個朝代的詩歌流派,代表作家寫在黑板上,之后再布置作業(yè)。這樣,就降低了學生寫作業(yè)的難度,提高了學生作業(yè)的質量和效率,學生會寫、愛寫、認真寫。教師在作業(yè)批改的時候也要盡量以鼓勵為主,不要對學生的作業(yè)太過吹毛求疵,而對他們最基本的要求是字跡要工整。
四、結束語
總之,高職學生語文學習倦怠感明顯,對語文學習不重視,積極性普遍不高,學習效果不明顯。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找到高職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缺失的原因,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積極應用激勵策略,創(chuàng)造外部的激勵環(huán)境,激發(fā)出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語文課堂的聽課效果,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素質,為其今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好連.“激勵性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文學教育,2010(11).
[2]王翠榮.高職學生學習倦怠及影響因素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3]茅育青.學習的倦怠之原因與對策研究[J].心理科學,2007(03).
[4]汪富亮.激勵性教學原則的運用[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