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
在高考的壓力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往往會更注重學生的應試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在這種情況下,閱讀教學變成了沒有學生參與的、教師自導自演的獨角戲。這樣的教學模式嚴重傷害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只有回歸語文課本,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實現(xiàn)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這強調了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大量的閱讀,構建自己的語言知識體系,提升自己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并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學生的思維能力,應在與文本的情感碰撞和與教師的平等對話中得到提高,但這種提高與學生內心的情感領悟密不可分。因此,如何改善語文閱讀教學的情感教育是閱讀教學成敗的關鍵。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推行,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程三維目標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提升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高度,對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提出了要求。但是在現(xiàn)實教學中,面對分數(shù)等外部的壓力,很多時候,教師和學生不得不屈從于應試教育的模式,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大大減少。
閱讀教學中以講代讀、肢解文本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學生閱讀的情感體驗。為了追趕教學進度,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還經常把學生閱讀的時間放到課下,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閱讀時間和效果常常是得不到保障的。而在授課時,教師又只是圍繞課本,結合教參,談自己閱讀課文的感受,而完全忽略了學生在閱讀課文時的感受。由于學生沒有閱讀課文,或閱讀的時間少,就只能被動地跟著教師的思維走,而無法產生自己對作品的獨特感受。因此形成了教師一人主導課堂而學生卻成了教學的附庸的局面。這將嚴重降低學生閱讀的自主性。這種僵化的閱讀滿足不了學生的情感需求。我們應該讓學生自主閱讀,在閱讀中對作品有所感悟和思考,加深自己的理解和體驗,受到作品的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而在課文的分析方面,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經常會把一篇很有思想見地、飽含作者情感的課文肢解成字詞、修辭、主旨等零散的知識點。最終,閱讀材料不再是作者知識情感的載體,而成了讓學生死記硬背的知識點。死板的教學模式和支離破碎的閱讀作品是很難讓學生對閱讀教學產生興趣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教師對閱讀教學的本質沒有清醒的認識。閱讀是人的一種生命活動形式,我們過分功利化地強調學生閱讀的應試水平,就會導致閱讀教學的技術化傾向,從而忽視了它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意義,以及對構建人的精神世界的價值。
閱讀教學離不開情感教育,也離不開教學過程對學生心理的引導,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我們要用人類美好的精神世界為學生健康的人格打下堅實的基礎。那么究竟怎樣正確地進行閱讀教學,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呢?
首先,閱讀教學必須重視“讀”。教師的講解分析要為指導閱讀服務,重點是學生自己的“讀”。教師要指導學生從宏觀的角度把握課文,從而讓學生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使閱讀訓練達到我們期待的效果。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我們不能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對文章的個性化解讀。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去理解和體驗,就會深入課文,對課文產生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就會受到作品中正能量的影響,獲得美的體驗。我們要反復誦讀經典作品,在閱讀中感受它的魅力。在已經粗知文意的基礎上,細細品味整篇作品,抓住最能打動人的語言、動作、情節(jié),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化抽象文字為真實感受。
其次,教師要多為學生推薦那些經典作品,抵制低俗讀物。經典作品是人類在探索自然和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它們可以塑造學生高尚的心靈和健全的人格。而低俗讀物更多是一種快餐文化的產物,它們會讓人意志消沉、精神麻痹。一個人最怕精神貧血、思想缺鈣。只有肥沃的精神土壤,才能孕育出理想之花。那些有教育意義的閱讀材料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能力。閱讀教學就是要通過閱讀,挖掘作品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情感。學生學習課文不光是學習課文的知識點,也是在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偉人和英雄身上的正能量會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完善、提升。
再次,教師要先感動自己,才能教育學生。教師要達成情感目標必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化為自己的真情實感,然后匠心獨運地創(chuàng)設與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學生的情感就會不知不覺地融入文章中。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可以采用默讀、朗讀、討論以及表演的方式閱讀、體會作品。在學生與文本、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教師三者的心靈碰撞中,閱讀教學的情感教育才會真正取得實效。
最后,教師要指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一切情感的發(fā)生都來自生活本身。學生的情感體驗來源于他們對社會生活的直觀感受,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對學生理解、感受閱讀材料至關重要。由于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相對閉塞,他們直接接觸社會生活的途徑很少。他們的信息來源主要是網絡,這與實際的社會生活還有很大的差距,在閱讀一些作品時,他們會產生經歷、認知和情感上的隔膜。
王國維說過:“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備真、善、美之三德,欲達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分為三種:教育、德育、美感是也。”語文教師要切實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責任,在閱讀教學中牢牢抓住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塑造他們的理想人格,引導他們去追求美。真正落實素質教育下的以學生為主體、以閱讀為本的語文閱讀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盧家楣.以情優(yōu)教:理論與實證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湖南省衡陽縣第六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