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張仲景醫(yī)院(473000)李彥新
全身麻醉是小兒腹腔鏡手術首選麻醉方式,但由于患兒機體各項機能尚未完全發(fā)育,其氣道解剖學、生理學與成人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如何選擇安全有效的全麻方式仍是麻醉醫(yī)師面臨的主要問題[1]。本文為提高小兒腹腔鏡手術麻醉有效性及安全性,特選取90例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均于2015年10月~2016年前來我院就診),探討小兒腹腔鏡手術應用氣管插管麻醉、喉罩麻醉對患兒氣道恢復質量的影響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90例患兒中男49例、女41例,年齡3個月~5歲、平均(2.29±0.13)歲,ASA(美國麻醉協會)分級:I級29例、II級61例。隨機(抽簽、就診序號等方法)將90例患兒分為兩組(研究組、對照組,n=45),其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兩組患兒均經臨床各項檢查確診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指定高年資專業(yè)臨床醫(yī)生完成相關操作。研究組患兒于腹腔鏡手術過程中實施喉罩全麻(laryngeal mask airway,LMA),對照組患兒在腹腔鏡手術過程中提供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記錄兩組患兒術后氣道恢復質量(感染、憋氣、低氧血癥、聲門水腫、肺部羅音、組織損傷、嗆咳、喉痙攣等),將所得數據給予統計學分析后得出結論。
1.2.2 麻醉方法 術前均指導患兒常規(guī)禁飲、禁食,術前30min給予2mg/kg苯巴比妥鈉+0.02mg/kg阿托品肌肉注射,注意若患兒進入手術室后無法合作則首先需提供七氟醚高流量吸入(3%~8%),待其成功進入麻醉狀態(tài)后建立有效靜脈通道并開始誘導麻醉(停止吸入七氟醚)。誘導麻醉藥物為2.0~2.5mg/kg丙泊酚+0.1mg/kg順苯磺酸阿曲庫銨。研究組根據患兒實際情況(體重)選擇合適規(guī)格的喉罩并置入,以聽診雙肺呼吸音對稱清晰、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波形標準、口內經正壓手控通氣時無異常氣流聲提示喉罩置入成功,有效固定喉罩;以對照組此時根據患兒實際情況(年齡、體重等)選擇合適規(guī)格氣管導管并插入,通過聽診兩肺情況(呼吸音清晰、對稱)正常并有效固定導管。之后兩組患兒均實施骶管穿刺并給予藥物注射,根據患兒實際年齡提供合適的藥物濃度,其中1歲以內給予0.8%、8mg/kg利多卡因,1~3歲以內給予0.8%~1.0%、8mg/kg利多卡因,3~5歲給予1.0%~1.2%、8mg/kg利多卡因,提供常規(guī)機械正壓通氣及呼吸動力學監(jiān)測處理。
1.3 統計學方法 將所得數據輸入 Excel 表中(office 2003),經SPSS19.0軟件實現統計學分析,本文中兩組腹腔鏡手術患兒術后氣道恢復質量所得數據均屬于計數資料[表示方法n(%)、檢驗方法x2,統計學結果P <0.05則提示上述兩組數據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均順利完成腹腔鏡手術治療,術后研究組氣道相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67%)顯著低于對照組(22.22%),提示研究組氣道恢復質量優(yōu)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 <0.05,有統計學意義),如附表所示。
麻醉、手術均屬于機體嚴重應激反應,麻醉雖是保障手術順利實施的重要措施,但其自身也將對機體心血管系統、組織器官造成相應刺激[2]。近年來,隨著各種內鏡于臨床推廣使用,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患兒數量逐年上升,正確選擇麻醉方式是保障手術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關鍵因素,應引起相關醫(yī)護人員高度重視[3]。
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是以往傳統的全身麻醉方式,使用后可顯著降低腹腔鏡手術過程中患兒機體不適感,利于維持呼吸道通暢并保持良好的通氣效果。但有研究顯示,由于患兒氣道較成人具有一定特殊性,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時,插管、拔管時將存在較高的異常情況發(fā)生率,如憋氣、聲門水腫、術后躁動、組織損傷、嗆咳、喉痙攣等,因此提示此法麻醉安全性并不理想。喉罩屬于一種聲門通氣裝置,于咽喉腔放置后可對其及食管給予有效封閉(氣囊),使用后將達到理想氣道控制效果(經咽喉通氣)。喉罩麻醉具有使用簡單、操作方便、安全性高等特點,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小兒全麻過程中并取得顯著效果。本文研究可知,對照組經常規(guī)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并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后,患兒氣道相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達22.22%;研究組經喉罩麻醉并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后,該組患兒氣道相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僅為6.67%,提示喉罩麻醉氣道恢復質量優(yōu)于氣管插管麻醉,此結論與國內外相關研究資料具有一致性。
附表 兩組腹腔鏡手術患兒術后氣道恢復質量對比[n(%)]
綜上所述,對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患兒給予喉罩麻醉有利于提高其術后氣道恢復質量,對保障患兒臨床治療安全性及身心健康具有積極意義,值得今后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