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華
課程標準提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p>
本課程致力于將多方面的教育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它包含了品德、行為規(guī)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huán)境教育等。翻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與地理有關的內容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加入地理知識旨在幫助兒童過有道德的社會生活。為此,我們努力配合教材要求,因地制宜,充分地發(fā)掘生活資源,積極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充滿童趣的、積極而有意義的地理課堂。在“研學后教”理念的指導下,我們采用“生活化、活動型、探究式”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研學案”的指引下,在小組合作學習探究中,獲得地理知識,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也使學生明確我們的生活和地理密切相關,營造更具實效性的品德課堂。
一、課前初探,立足生活觸摸地理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家鄉(xiāng)是他們最熟悉的一個名詞。但是,受年齡所限,他們對家鄉(xiāng)的了解都還不夠全面。為此,有必要讓孩子在課前先對家鄉(xiāng)進行調查,對家鄉(xiāng)有個初步的了解。
課前調查是聯(lián)系課堂與生活的紐帶,更是有效教學的必要前提。而“研學后教”的理念更是以學生的“研”為課堂的開端,為了拉近課堂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我們立足于學生的生活,開展了一系列的課前初探活動,學生通過搜集、整理相關的資料,對主題進行初步的探究,并提出困惑,為上課做好充分的準備。為了使課前調查初探能夠有效進行,我們的調查表一般采用調查的內容問題化、表格式來呈現(xiàn),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開展,先讓學生對家鄉(xiāng)有初步的了解,并在調查中培養(yǎng)學生查找、整理信息的能力,并指導學生把資料整理成學習資源包,便于學生課上進行分享。
二、課中深究,活動引領走進地理
品德的形成源于兒童對生活的認知、體驗和感悟。體驗更是實現(xiàn)品德課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徑,為此,“用心體會家鄉(xiāng)”一課,教師就巧妙地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用心觀察、用心感受、用心體驗,使學生能夠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有所收獲。
如,活動一:“活用資源包,探討家鄉(xiāng)的美”,引導學生利用課前整理好的學習資料包開展“研學后教”小組學習,實現(xiàn)資源共享;緊接著是活動二:“交流展示,分享家鄉(xiāng)的美”,教師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家鄉(xiāng)的美,如講一講家鄉(xiāng)名人的故事,用家鄉(xiāng)話演一演生活中有趣的事件,唱一唱家鄉(xiāng)的名曲等,徜徉在一個又一個生動的展示中,如臨其境的感悟激發(fā)了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之后,繼續(xù)引導學生進入活動三:“走進生活,深入了解家鄉(xiāng)”,教育要回歸生活,引導學生利用研學問題展開新一輪的探討,學生在活動中層層深入了解家鄉(xiāng),在落實本課教學目標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生活是兒童品德形成的基礎,活動體驗是品德教學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課堂上要把握好這一理念,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去探究、去體驗,使活動更具生活性,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課堂中去體驗、去感悟,去提升道德認知。
三、課后發(fā)展,探索延伸胸懷地理
學生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光靠一堂課是遠遠不夠的。“用心體會家鄉(xiāng)”一課,就立足于學生真實的生活體驗,先引導學生回顧整理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出新的研學問題,再通過小組討論,確立新的研學主題,制定新的探究方案,開展課后延伸探究活動,活動中,要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到生活中去了解家鄉(xiāng),感受祖國大好山河的壯美,進一步升華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
魯潔教授說:“德育面對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們也要顯示它背后的人,顯示它和人的關系。”地理知識教學是為學生的品德養(yǎng)成服務的,我們要運用“生活化、活動型、探究式”的教學策略營造真實、靈動、豐盈的品德課堂,以促進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廣東廣州市番禺區(qū)沙灣鎮(zhèn)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