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勤
人教版《語文》在三至六年級的部分課文后面安排了“資料袋”。筆者整理后發(fā)現(xiàn),第五冊到第十二冊中出現(xiàn)的頻率依年級的逐漸升高呈減少趨勢。這樣的編排規(guī)律與學生課外知識越來越豐富,閱讀積累越來越豐厚的實際相符。
分析所有的“資料袋”,發(fā)現(xiàn)其內容豐富,主要是從以下五個維度進行設置的:“背景資料介紹”,如三年級下冊《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后面介紹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文本知識補充”,如四年級上冊《飛向藍天的恐龍》后面就補充介紹了文本中提到的關于遼西發(fā)現(xiàn)的恐龍化石的資料;“同類資料拓展”,如三年級下冊《珍珠泉》后面介紹了西藏的羊八井熱泉和臺灣省的“水火泉”;“人物生平介紹”,如三年級上冊《我不能失信》后面就簡介了宋慶齡的生平; “原著作品推薦”,如四年級下冊《卡羅納》后面介紹了《愛的教育》這本書。
教材中的任何一種資源都應該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但諸如“資料袋”這樣的小眾資源往往會被一些教師忽視。在具體的教學中,該如何充分挖掘“資料袋”的潛在價值,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資料袋”在提高教學實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中的積極作用呢?筆者談談自己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背景介入,點燃學習的熱度
“資料袋”豐富多彩的內容,很多都適合用來創(chuàng)設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資料袋”的引領下抱著“有趣”“想學”“快學”的積極心態(tài)走進課文的學習。
比如三年級上冊《給予樹》一課,后面的“資料袋”介紹了“圣誕節(jié)”的相關情況。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對“圣誕節(jié)”依然充滿著好奇,但又不甚了解,所以在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讀讀這個“資料袋”,然后教師引導說:“圣誕節(jié)是西方國家最重要的節(jié)日,相當于我們中國的春節(jié)。圣誕夜,可愛的圣誕老人會給小朋友們送禮物。那么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節(jié)日里,一位叫‘金吉婭的小朋友家里會發(fā)生什么有趣感人的故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給予樹》去一探究竟吧!”學生一下子就來了興致。
這樣的導入,充分利用了“資料袋”的內容達到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的效果。當然,“背景資料”不一定只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使用,其他時段,只要適時,就能讓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激發(fā),學習的潛能也會得到更好的發(fā)揮。
二、同類拓展,延伸學習的寬度
一些課文后面往往用“資料袋”的形式,拓展介紹與課文相類似的內容,如三年級上冊《我們的民族小學》后面的“資料袋”就給出了五幅少數(shù)民族的圖片;三年級下冊《珍珠泉》后面的“資料袋”補充介紹了我國其他的一些神奇的泉;四年級上冊《長城》之后的“資料袋”則介紹了截止到2003年7月為止,我國已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9處景觀。這些資料都可以成為組織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優(yōu)質資源,讓學生在更為廣闊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
比如學習《珍珠泉》 之后,出示“資料袋”,讓學生說說:你還知道我國有哪些神奇的泉?它們的“神奇”分別體現(xiàn)在哪兒?可以與“珍珠泉”的神奇進行比較,還可以引導學生課外去查找資料中介紹的“西藏羊八井熱泉”“河北噴魚泉”“臺灣水火泉”的圖片及具體介紹,以“神奇的泉”為主題,進行一次綜合性學習,介紹自己搜集到的相關資料,同時也可以結合這組課文的口語交際和習作進行教學。應該說,這樣的教學延展了學生學習的寬度,提供了學生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好素材,有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三、文本補充,挖掘學習的深度
有的“資料袋”則是對課文中所涉及內容的有效補充,這些信息對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這樣的“資料袋”就可以在學習到相關內容時,適時地介入,以幫助教師挖掘學習的深度。
比如四年級上冊《飛向藍天的恐龍》中,為了證實科學家提出的“鳥類不僅和恐龍有親緣關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這一說法是正確的,文中提到“20世紀末期,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首次發(fā)現(xiàn)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但因為篇幅有限,“遼西的發(fā)現(xiàn)”在課文中并沒有具體介紹,而后面的“資料袋”不僅用文字進行了詳細介紹,還配了一幅“遼西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恐龍化石”圖。教學課文第二自然段時適時引入“資料袋”可以極大地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還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恐龍”與“鳥類”之間的這種特殊關系。
再如《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中用文字介紹了葉老幫作者修改的那篇習作,但不夠直觀。這時將“資料袋”引入,讓學生兩邊對照著讀一讀,學生就能充分感受到葉老批改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了。當然還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好這個“資料袋”,比如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葉老運用了哪些修改習作的方法以及修改符號的正確使用,從而培養(yǎng)學生修改習作的意識及能力。這樣一來,學習就變得更加深入扎實了,而他們的語言理解、運用的能力,以及思維能力也會同步得到發(fā)展。
四、生平介紹,提升學習的高度
八冊教材共42個“資料袋”,其中涉及到作者或文中人物生平介紹的近10處,算是比較多的一類。這類“資料袋”可以在新課伊始認識作者時引入,也可以在結課時,作為對這個人物有了一定了解后的總結提升。不管是哪種處理,認識人物,了解人物的生平,都能提升學生的眼界,使學習邁上一個新的高度。
比如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之后的“資料袋”,不僅讓我們對作者許地山的家庭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落花生”的由來,還了解到作者創(chuàng)作課文的目的就是“勉勵自己要做一個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再如六年級上冊《月光曲》之后的“資料袋”介紹了貝多芬在世界音樂界的地位,尤其是他坎坷的生活道路,讓學生了解到貝多芬一生創(chuàng)作的不朽作品都來源于他對音樂、對生活的熱愛以及頑強的意志品質。這樣一來,學生對于課文中所涉及到的品格、情懷的理解與感悟便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得到一定提升。
五、閱讀推薦,蓄積學習的厚度
“資料袋”中較多的一類還有原著作品推薦,就是介紹與課文內容相關聯(lián)的整本書。隨著年級的升高,這類“資料袋”逐漸增多:三年級沒有出現(xiàn),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之后介紹了法布爾及他的《昆蟲記》,《卡羅納》之后介紹了《愛的教育》一書。五年級上冊《松鼠》之后介紹了布封及《自然史》,而五年級下冊共5個“資料袋”,有4個都進行了原著推薦。這樣的安排應該是在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們提供閱讀資源,積極倡導讀整本書的閱讀理念。
五年級下冊第五組課文是“走進古典名著”,安排的四篇課文三篇配有“資料袋”:在《將相和》之后介紹了《史記》,《草船借箭》之后介紹了《三國演義》,《景陽岡》之后介紹了《水滸傳》,而《猴王出世》相對應的《西游記》則在“課外書屋”里推出。
介紹《水滸傳》的 “資料袋”中不僅介紹了書的作者以及全書的主要內容,還配了五個人物的圖片,標注了人物的綽號:及時雨宋江、豹子頭林沖、智多星吳用、黑旋風李逵和浪里白條張順。其實,不止這五位,《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綽號,這些綽號都有非常有趣的來歷。教學時,可以從這些學生感興趣的綽號開始,引導學生去讀整本的書,然后依據(jù)這些綽號,制作“人物圖譜”,厘清故事中的人物關系。
無論是哪個年級,哪本書,都可以在整本書閱讀之后,開展讀書交流會、撰寫讀后感、課本劇表演等形式,分享與鞏固學生的閱讀成果。
可以說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小“資料袋”,只要教師帶著一雙語文的眼睛,基于學生實際,基于資料內容,充分挖掘,靈活使用,都可以使其發(fā)揮出其應有教學價值,在培植和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方面起到自己應有的作用。
[責任編輯:陳國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