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小龍
【實例回放】
我的一個遠房外甥女3年前的一天突然來電話,說是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她的膽囊有個9毫米的息肉,醫(yī)院讓她手術(shù),而她非要我給她介紹中醫(yī),靠吃中藥把息肉“消化”掉。我當時的回答是:“先不要吃什么中藥。隔3個月復查超聲看看息肉有無變化再說下一步?!笨墒撬宦犖业模烷_始吃“消化息肉”的中藥了。大約吃了一個月的中藥后,來電話告訴我說息肉變小了,還要繼續(xù)服用。沒想到,上個月她的大哥來電話說他妹膽囊長癌了,開刀時醫(yī)生發(fā)現(xiàn)腹腔廣泛轉(zhuǎn)移了,手術(shù)切不掉了。要我無論如何想想辦法,救救他妹。我無語。
先搞清楚息肉的性質(zhì)
息肉!害死了千千萬萬人的一個醫(yī)學名詞!其實,“息肉”并不像我們想象得那么簡單?!跋⑷狻?,就是多余的肉,指在人體粘膜表面上多余的突出的贅生物。由此可見,息肉是一個肉眼能看到的診斷名詞,但這樣的一個突起,在顯微鏡下,可以是炎癥,也可以是腫瘤。可以是良性腫瘤,也可以是惡性腫瘤??梢允怯缮掀ぐl(fā)生腫瘤,也可以是上皮下面的結(jié)締組織增生或腫瘤所致局部粘膜的隆起。因此,在病理診斷上不能用息肉的名稱,應該區(qū)分各種息肉的本質(zhì),到底是炎癥?增生?腫瘤?良惡性?都需要得出明確的性質(zhì),才能為下一步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jù)。
不能依靠經(jīng)驗來判斷
人體常見的息肉有膽囊息肉、胃息肉、腸息肉、鼻息肉、宮頸息肉、子宮內(nèi)膜息肉等。當超聲檢查、CT檢查、核磁檢查、胃鏡檢查、腸鏡檢查等發(fā)現(xiàn)突起的的肉疙瘩,都可以叫息肉。但這時絕不能肯定這個凸起來的肉疙瘩一定是良性!必需進行顯微鏡下檢查,看到這個肉疙瘩里面到底是什么細胞,才能判定是不是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
有的高年資醫(yī)生會說,我已經(jīng)干了幾十年了,一看就知道是良性還是惡性,八九不離十的。要知道,即使你有99%的把握,100次判斷99次正確了,可是,那1%的一次錯了,也就是一個病人被誤診了。所以,要想對病人負責,就必需取一小塊送顯微鏡檢查。
有些息肉可以暫且觀察
一旦檢查中看到凸起來的“息肉”,如果是胃鏡、腸鏡下,可以夾取米粒般一點送顯微鏡檢查,確定什么性質(zhì),再決定下一步該如何治療。對于超聲、CT等影像學看到的凸起,雖然叫“息肉”,其實并不知道這個凸起的性質(zhì),最可取的是看具體情況(部位、大小、形狀等)采取1-3個月復查觀察這個凸起的變化情況,再決定下一步怎么辦為好。
千萬不能用“息肉是良性的,無關(guān)大礙”這樣的推測或可能來做決定。要知道,絕大多數(shù)大腸癌都是由“息肉”發(fā)展而來的。如果看到“息肉”就在腸鏡下摘取,并且定期復查,有了就“拽掉”,那就不會發(fā)生大腸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