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視劇《思美人》播出后,“在春秋戰(zhàn)國姓與氏有區(qū)別的時代,屈原能否被稱為‘屈公子”成為網(wǎng)友們熱議的焦點。本文將從姓氏制度的演變、楚國姓氏的演變、屈原所處歷史背景等幾個角度進行探討。
關(guān)鍵詞:姓氏;屈原;《思美人》
作者簡介:劉昳岑(1993.7-),女,漢,山西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7--01
講述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故事的電視劇《思美人》播出后,引發(fā)了各界的熱議和關(guān)注,劇中屈原的“屈公子”、“屈兄”之稱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吐槽和質(zhì)疑,其爭論問題之一在于,“在春秋戰(zhàn)國姓與氏有區(qū)別的時代,屈原能否被稱為‘屈公子”?微博上,《思美人》歷史總顧問、湖北省楚國歷史文化學會會長、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劉玉堂先生接受專訪,給網(wǎng)友解答了很多槽點,就這一問題他指出,“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屈原不叫羋原。魏晉之后姓氏合一,不再存在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屈原的“屈公子”之稱是否合適有待商榷,其緣由也值得深入探討。
據(jù)《史記楚世家》記載,楚為羋姓,自鬻熊以后楚王族皆以熊為氏。一般認為,屈氏家族得氏于楚武王時期,楚武王熊通的兒子熊瑕,食采于屈邑,遂以屈為氏?!妒酚浨Z生列傳》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大夫”。因此,屈原姓羋,氏屈,這是可以確定的。在探討屈原在當時的稱謂之前,我們首先來簡單梳理一下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前,姓氏制度的淵源及演變過程。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講“按姓氏筆劃為序”,這個姓氏實際上就是姓,姓與氏是合一的。而在先秦時期,姓和氏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表示相異的含義和內(nèi)容。
姓,產(chǎn)生于母系氏族社會時期,表明一個老祖母傳下來的兒女子孫, 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屬共同所有的符號標志,姓起著“明血緣”、“別婚姻”的作用。氏的產(chǎn)生晚于姓,氏是姓派生出來的,它產(chǎn)生于父系氏族社會,最初是同姓各部落的名稱。貴族、王公有姓有氏,而奴隸、平民則有姓無氏,“氏以別貴賤”[1]
夏商的姓氏制度基本相同,姓是不能改變的,氏是隨著客觀條件而改變的,姓與氏有著嚴格而明顯的區(qū)別?!对姶笱拧罚骸皳粗偈先危员艘笊蹋瑏砑抻谥?,曰嬪于京,乃及王季?!泵餮砸笊膛艘嘤行?;夏代四百余年夏后氏保存其姒姓不逾,殷商六百余年亦保傳其子姓而無變,亦是佐證。其后由女人所保有之姓轉(zhuǎn)移到父系男子手中,姓由父系保存,由女人轉(zhuǎn)稱,男子是傳而不稱,女子則傳而且稱之。如昭公稱魯昭而不稱姬昭,女子則稱穆姬、伯姬??梢娭林艽?,“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的制度仍未除。春秋中后期,我國的姓名制度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社會從血緣國家向地緣國家轉(zhuǎn)變,以血緣為依托的姓氏制度隨著氏族社會的瓦解而發(fā)生變化,姓氏間的區(qū)別逐漸泯滅,戰(zhàn)國以后,姓與氏已無區(qū)別。正如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自戰(zhàn)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而五帝以來之姓亡矣。” 清人錢大昕說:“戰(zhàn)國紛爭,氏族之學久廢不講,秦滅六國廢封建,雖公族亦無貴賤之律,匹夫編戶,知有氏不知姓久矣?!笔紫?,在人們?nèi)粘I钪校鳛樯瞎攀献迳鐣4嫦聛淼男沼捎陂L期不復使用而失去了明血緣、別婚姻的作用。人們迫切希望調(diào)整姓所代表的血緣關(guān)系,使之與人們實際的血緣關(guān)系相契合。同時,隨著世卿世祿制度的崩潰,昔日的公子王孫,不少已淪落為平民,氏也逐漸失去了別貴賤的作用。這個時期的“百姓”一詞,其含義也由春秋時代實指“百官有姓”之義,轉(zhuǎn)化為指代一般民眾了。由此,便出現(xiàn)了“姓”與“氏”合一的現(xiàn)象。
屈原正是生活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他生于約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8年,生活時代正為戰(zhàn)國時期,而且此時姓氏已合流。上古時期“男子稱氏、女子婦人稱姓”的分別此時已不復存在,無論男女,其個人的名稱都以“新姓+名”的形式出現(xiàn),與今天的姓名形式基本相同。舉幾個與屈原同時代的例子,《戰(zhàn)國策楚策》稱莊辛,莊辛是楚襄王時期的人,莊氏,名辛,此時的女子一般已不再稱用變化前的舊性(除非該舊姓已轉(zhuǎn)化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如《戰(zhàn)國策·楚策》中的楚懷王夫人鄭袖,若按姓氏制度變化以前的稱呼法,鄭女姬姓,此女當稱“鄭姬”,此稱“鄭袖”,顯然是“新姓+名”的稱呼法。因此,《思美人》所稱“屈公子”、“屈兄”之氏,而不稱其姓“羋”,不稱之“羋公子”,無疑是正確的。
再者,在屈原自己的作品中,對男子也是不稱姓的,《涉江》有“伍子逢殃兮。”伍子指伍子胥,伍為氏。《離騷》有“湯禹儼而求合兮” “武丁用而不疑” “呂望之鼓刀兮”[2]等句,湯即成湯,商朝的建立者,子姓,是湯氏的始祖。禹,姓姒。武丁姓子,名昭,武丁是廟號,武丁使商朝達到鼎盛時期,史稱“武丁中興”,因此后人以其廟號為氏,稱武氏,奉他為武姓始祖。呂望之呂為太公之氏,姜姓。
綜上,影視劇《思美人》中對屈原的稱呼是正確的,與劉玉堂先生觀點不同之處在于,在戰(zhàn)國姓氏合一的歷史大背景下,上古時期“男子稱氏、女子婦人稱姓”的分別此時已不復存在,無論男女,其個人的名稱都以“新姓+名”的形式出現(xiàn),因此“屈公子”之屈在當時已是“新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悠久的姓氏制度和歷史文化的傳承與演變。
注釋:
[1]《中國古文化博覽》,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2]李善注《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參考文獻:
[1]李夢生.左傳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景慶虹,才樹祥.中國古文化博覽[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
[3]薛安勤譯注.國語譯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4]李善注.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