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堯++郭沫如
摘 要:陶淵明,作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在歸隱中找到了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塑造了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品格,陶淵明在歸隱中實現(xiàn)了自己的生存價值。分析認為,正是因為陶淵明的淡泊明志的人格精神,陶淵明的對自然、山水的喜愛的人格精神的體現(xiàn),才促就了陶淵明的歸隱和自在。
關鍵詞:陶淵明;歸隱;人格精神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7-0-01
我國在東晉時期的著名大詩人陶淵明,一生有許多流芳千古的好的詩歌作品,并且更是以田園詩擅長,是我國的第一位的田園詩人,縱觀陶淵明的一生,多次出仕,又多次歸隱,魯迅先生曾說陶淵明是“赫赫大名的大隱”,這也是中國士大夫在回歸和歸隱的一個典范。
從常規(guī)的邏輯來說,一般我國古代的文人騷客,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是有“憂其民”或者“憂其君”的表現(xiàn),多數(shù)人歸隱多數(shù)的原因也是因為其出仕的不如意而導致而成,但是從對陶淵明的田園詩以及歸隱中的表現(xiàn)可以分析出,陶淵明的歸隱并不是對仕途的不如意而不得不歸隱,歸根結底更多的是對人性自然的深入本質和人格精神所影響。陶淵明的歸隱正是體現(xiàn)了陶淵明的性格中天然的人格魅力和精神。
一、陶淵明歸隱中淡泊明志的人格精神
陶淵明也是從事過仕途的,但是從事仕途從多處跡象表明是因為家庭貧窮而解決生計所做的選擇,和多數(shù)古代文人的政治抱負初衷是又區(qū)別的,為了生計的選擇只是暫時的選擇,但并不是自己的最好的選擇。陶淵明在仕途中的一些不順和不如意是后來陶淵明隨性選擇歸隱的一部分原因,在《歸去來兮辭》中就有寫道:“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因此只好為了自己的生計而出仕為官。但是這只是一種生存的方式,或者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其選擇的目的是為了衣食無憂。選擇了這種生活方式并不代表陶淵明就喜歡這種生活方式,這就為他以后的歸隱奠定了基礎,也可以說明陶淵明人格中的淡泊明志的人格精神。因此,陶淵明的歸隱也是必然的。
正是因為陶淵明這種淡泊明志的人格精神,才能在歸隱之后,在田園和鄉(xiāng)村之間通過自己的辛苦勞動實現(xiàn)自己身心的平靜,其實研究魏晉時期的歷史就知道,魏晉時期的田園鄉(xiāng)村生活從現(xiàn)實意義來說并不是陶淵明筆下寫得那么美麗的“世外桃源”,更有可能是“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的鏡像,但是陶淵明的筆下卻是被描述的令人向往和美麗的,也正是體現(xiàn)了他人格精神上的淡薄和隨性,鄉(xiāng)村和田園的淳樸和美麗也堅定了其歸隱的心態(tài),雖然辛苦,但是自在和平靜。可以看出,陶淵明的歸隱是平靜踏實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囂”。
所以,陶淵明的歸隱正是體現(xiàn)了陶淵明自身的淡泊性格,是隨意和自然生活的人生態(tài)度決定了陶淵明的歸隱之路,同樣,陶淵明的歸隱也體現(xiàn)了自身的人格精神,相輔相成。
二、陶淵明歸隱中對自然、山水的喜愛的人格精神體現(xiàn)
陶淵明曾經(jīng)寫道:“性本愛丘山”,體現(xiàn)了陶淵明的人格精神中就包含了對大自然的追求和向往,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陶淵明“誤落塵網(wǎng)中”,說明了陶淵明對大自然的渴望和對山水的渴望,親近在自然中,回歸于自然中,是陶淵明的精神追求,也是歸隱的重要的原因,當然也體現(xiàn)了老莊的思想境界,在順其自然中逍遙生活。從“誤落”到回歸,可以看出,陶淵明把自己的歸隱看成是一種應該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陶淵明在歸隱之后,深刻地體現(xiàn)了自身對大自然和對山水的喜愛,在山水之間和大自然的懷抱中悠然生活,用詩歌體現(xiàn)了自己在山水和大自然之間的詩情畫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自己個性人格魅力的升華,是意境的體現(xiàn)。這種對自然山水喜愛并寄情與詩歌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也體現(xiàn)了陶淵明人格精神中熱愛自然,順其自然的人格造化,其生活態(tài)度也比出仕的時候,少了浮躁的本質,有著歸隱的平靜和淡然。
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陶淵明的歸隱,把自然、山水、詩歌生存方式有機結合,是把人性格展示于詩歌的過程,是陶淵明一生的人生際遇和經(jīng)歷的化解和融合,是一種感悟,這也成就了陶淵明的作品在魏晉時期脫穎而出,有著自己獨特的清新、自然、平靜和脫俗的意境。陶淵明在這種經(jīng)歷、與大自然、山水、詩歌的不斷融合中,升華了自身的人格精神魅力,也把自己的生存方式和隨意性格的真性情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自然山水身心的愉悅,彌補了在鄉(xiāng)村和田園生活的艱辛和勞作,堅定著自身歸隱之心。
陶淵明的一生,寄情于自然山水、鄉(xiāng)村田園生活,這種生存方式和生活陶都是一種淡然的人格品質的體現(xiàn),更是人格精神的歸宿,成就了陶淵明在中國文學追求清新中奠定的重大成果,成為了一座里程碑。尤其是在浮華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陶淵明留下的作品,承接了老莊的自然思想和情懷,在魏晉時期的文學大變化中,打開了田園詩歌的理念,也開創(chuàng)了鮮明的鄉(xiāng)村田園文學特色,用詩歌塑造美麗的景色,用自然風光來表達自己的熱愛感情,用自己的熱情來宣誓自己的歸隱態(tài)度,從生活理念和生存方式來塑造自身的人格精神,這樣的快意人生,是人生態(tài)度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豐碑。
參考文獻:
[1]王雪梅,從儒士到隱者——淺析陶淵明思想之轉變,勝利油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2年2月.
[2]田耿輝,陶淵明之隱——中國古代隱文化之典范,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1月.
[3]董淑梅,何為“大隱”——析阮籍、嵇康、陶淵明之隱逸,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9月.
[4]劉衛(wèi)莉,歸隱之路與不隱之心——淺析陶淵明的隱逸心態(tài),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3月.
[5]鄧晶艷; 陳英姿,從陶淵明詩文淺析其仕隱原因,邢臺學院學報,2-13年12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