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另一種他者倫理的重構(gòu)

        2017-10-23 13:02:57莊薏潔
        文學教育 2017年11期
        關(guān)鍵詞:他者

        內(nèi)容摘要:“他者”作為當代猶太裔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1905-1995)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集中地體現(xiàn)了個體對自我與他人問題的思索。根植于多元族群國土的馬華文學,有不少作品皆以“他者”——弱勢民族為書寫對象,除了表現(xiàn)從邊緣中發(fā)掘人類的困境與現(xiàn)實關(guān)懷,更有反映個體與族群等錯綜糾葛問題之意圖。本文在此歸納出幾種馬華文學中常見的書寫“他者”模式,并以幾部有代表性的作品為進行分析與論證,從倫理重建的視角重新闡釋這些作品如何體現(xiàn)列維納斯的“他者”理論。

        關(guān)鍵詞:他者 列維納斯 弱勢民族

        通觀20世紀法國哲學的研究,“他人”的問題儼然成為這個世紀重要的哲學主題;有關(guān)“他者”(Other)的研究從來沒有像這個時代如此滲透到哲學領(lǐng)域當中。無論是早年的薩特、梅洛-龐帝,列維納斯,或是后來的拉康、德里達等人,都熱衷于“他者”理論,而文學研究理所當然地成為“他者”問題的另一個論爭的場所。

        在眾多哲學家中,伊曼紐爾.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1905-1995)是第一位明確的提出“他者”是更為原始、更為完全獨立存在的存在者,自我是為他者而存在的。這種對極權(quán)性、奴役性以及唯我論的同一性思維的否定,非常符合馬華文學中有關(guān)弱勢民族書寫所蘊含的思想內(nèi)容特征。[1]馬華作者本著反思族群如何如何共存共生的立場,本著講述多元交融與矛盾的目標,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自我與“他者”之間的辯證思考。有關(guān)書寫凸顯他者真正的“他性”,并在自我反思與自我批判上,進行重構(gòu)傳統(tǒng)種族觀念與提出倫理訴求,為錯綜復雜的族群議題做出突破困境的嘗試。

        本文以馬華文學中具有代表性的弱勢民族書寫的小說為探討對象,從倫理重建的視角重新闡釋這些作品如何體現(xiàn)列維納斯的他者理論和觀點,并說明書寫主體欲藉著各種他者書寫模式來建構(gòu)的精神世界 。

        一.絕對超越的“他者”:列維納斯的“為他者”倫理學

        現(xiàn)象學上把“他者”絕對化的是列維納斯。他在《總體與無限》(Totality and Infinity)一書中,對自我中心的“我”作現(xiàn)象學的描述,隨后展開“我”與他者的關(guān)系,通過他者的關(guān)系表明“超越”的外在性。他進一步說明對主體性的辯護但不是在它的純粹自我中心地對抗總體性的層次上,而是將其理解為無限觀念的基礎(chǔ),并肯定了無限觀念的哲學優(yōu)先地位。[2]列維認為“他者”是一個絕對的相異者(alterity),他者的意義就在于“他的絕對他性”和“超越性。這種原始的的“超越性”賦予“他者”一種高度,即一種倫理價值和神圣性。[3]

        列維納斯則非常明確地指出“意識概念不能說明他者問題”。[4]他提出了唯我論指控,同時也試圖抵消這種指控:“沒有唯我論,但是有唯我論的可能性?!盵5]根據(jù)列維納斯的看法,胡塞爾試圖證明在我自己之外的先驗本我的存在,但事實上沒有為作為“他者”的他者留下位置。此外,去發(fā)現(xiàn)他者是一種必要,只要發(fā)現(xiàn)主體間的世界,就能得到一個自我的還原。[6]

        列維納斯認為他者與自我的差異性是不可消除的、是原初的。他在哲學上的重要貢獻即在于揭示了“原初差異”的存在。列維納斯在倫理學的語境下討論主體性問題,在他看來,倫理學的實質(zhì)是倫理形而上學。它不討論具體的道德規(guī)范, 而關(guān)心形而上的倫理問題?!拔业娜蝿詹皇侨ソ?gòu)倫理學;我只是努力去發(fā)現(xiàn)倫理的意義”。[7]因此,成為人的實質(zhì)是成為倫理的人,倫理性是人之為人的意義所在。

        二.為他人的倫理精神:馬華文學弱勢民族書寫與列維納斯的倫理學

        國家獨立以來,馬來西亞因種族之間結(jié)構(gòu)差異而形成的隔閡,族群課題陡染異常敏感起來。只是國家曾被國際社會推崇為“族群和諧”的典范,可見此中存在難以理清的情結(jié),而這些被史學所忽視的復雜內(nèi)容,往往藉由文學的“他者”表述,在族群記憶中留下線索。

        馬華小說的“他者”的表述,很大程度上在思考邏輯、書寫宗旨、價值立場上都指向了倫理道德。如果結(jié)合書寫主體的自我反思以及書寫者超越自身的觀念來看,這個“為道德”的角度,超越了書寫主體獨語的局限,并且深刻地體現(xiàn)了列維納斯所明確的“倫理學的優(yōu)先性”:“那是存在之外的,不是什么真理——而只是善的問題”。[8]列維納斯借助道德他者理論的闡釋,切入到對生存者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不僅超越自我與他者的二元對立,而且把倫理道德帶向了第一哲學的境界。

        1.重構(gòu)“拉子”的“面貌”:為“種族迫害的他者”的倫理責任

        李永平憑借華族與原鄉(xiāng)弱勢族群之間共存樣態(tài)的思考,創(chuàng)作了“拉子系列”的小說。他初試啼聲即成經(jīng)典的《拉子婦》,[9]側(cè)寫了群眾暴力與迫害的特質(zhì)。達雅族女性嫁入華族家庭后,在卑賤中掙扎至死。作者原為反映華族倨傲的所見所聞,但文本始終貫穿的懺悔姿態(tài)與聲音,擲下永恒的陰影?!袄印钡姆Q謂與符號(“拉子”一詞,是當?shù)厝A人因為錯用馬來語“Dayak”(達雅族)而形成的少數(shù)民族指稱,延伸為“土人”之義),顯示了有關(guān)社會所存在的種族階級現(xiàn)象。在這里,無名的“拉子”作為他者的“臉”(epiphany),[10](Others epiphany—“他人的顯現(xiàn)”,源自于Epiphany,主要是表示耶穌像世人的顯現(xiàn),從而暗示“臉”的神圣性。)體現(xiàn)的是列維納斯的“面貌”之說。列維納斯在《總體與無限》里一開始就表明:“我們將他者顯現(xiàn)自身的方式——這種方式越出了我關(guān)于他者的觀念——稱為面貌?!盵11]“面貌“在列維納斯理論里并非具體的他者面貌,而是一個隱喻和象征?!澳槨被颉懊婷病弊鳛榕c他人相遇的概括總體,所顯示的意義不只是純粹的“他我”,而是我所不是。[12]因此,李永平筆下的“他者面貌”有一種特殊的力量,既是“他”使我不在具有任何權(quán)力,而在一種倫理上的抵抗關(guān)系中打開無限的維度,由此終止了我對“他者”的征服。

        對列維納斯來說,面貌的力量訴諸于“我”的良知者,或者可以說他人的面貌是我的良知生成的根據(jù),正是在對我良知的“喚醒”(激發(fā))中他人面貌實現(xiàn)了其最原始的意義生成,因此所有的語言活動都建立在面貌的意義生成作用上。因此面貌已經(jīng)首先是我良知之“眼”所見的面貌,而非對他人的客觀描述;面貌之貧困悲慘也并非存在意義論上的真理。[13]李永平曾經(jīng)在訪談中表示這是一則懺悔的小說,這一再驗證了列維納斯的觀點:“有罪意識印證了他人非臨在的臨在”——我們只有在良知的原始生成中尋找他者留下的印跡。[14]小說中拉子魂歸山林的結(jié)局與列維納斯的“面貌”觀點不謀而合:我與他者并沒有進入彼此的世界,我被“隔離”在他者的面貌之外,只是處在與他者的“無關(guān)系的關(guān)系”之中。

        東馬鄉(xiāng)土作家梁放的《瑪拉阿妲》,[15]在壓抑的第三人稱的言說情緒中,揭開嚴酷的種族歧視與階級壓迫。年幼的伊班小女孩瑪拉阿妲,被父親賣給人肉販子當雛妓,對性交不明就里之下,她仍然將販子當成自己必須順從與依靠的主人。從這種“揭露”顯示的恰恰是書寫主體與他者“面對面”的“非暴力關(guān)系”。在他者貧困、赤裸、脆弱、容易遭受暴力的面貌中,向我昭示了我的非正義性,他者的面貌喚起了我的道德意識。在本體論的為唯我論構(gòu)成當中,“殺戮”是我的自由,而在他者面貌前,有一種反抗殺戮的力量,在反抗殺戮的他人前面,代表暴力的殺戮總是失敗。[16]對他者“面貌”的回應具有原初的倫理性,不僅是“回應”,而且與“面貌”的關(guān)系就是倫理的。[17]這里可以說書寫主體把責任看成是一種道德律令。

        2.面對“不對稱性”的倫理“他者”:以“第三方”眼光“消滅暴力主體”

        在列維納斯看來,他者與我的責任關(guān)系是以一種“不對稱性”(assymmetry)呈現(xiàn)的。在我與“他者”的世界中,“他者”比我高,因為“面貌”來自于世界之外,來自于一個高的維度、一個超越的維度,所以我與他者的關(guān)系式不平衡的。列維一個著名的觀點是“他人的存在權(quán)比我的更重要”。[18]

        盡管人類有仇恨、仇視、暴力,列維納斯依然認為他者的地位是預設(shè)在所有人類的關(guān)系中的。[19]如果說“他人”比我優(yōu)先一定要有原因的話,那只是因為“他者”的衰弱與貧乏。因此,他人的弱正是我對他負有義務的原因。列維納斯總結(jié)道:“我強壯你弱小,我是你的仆人,你是我的主人?!盵20]因此,列維納斯的的倫理是反自然的,是還存在之外的。

        以族群關(guān)系為敘事模式來書寫少數(shù)民族的文本,一開始就將華裔眼中的“他者”放在與自我差異確定的基礎(chǔ)上進行表述,從而體現(xiàn)出自身與“他者”的關(guān)系以及自身與他者關(guān)系中形成的意義、地位與價值觀。無論是李永平、梁放或其他作者的關(guān)于族群書寫的小說,“他者”和我總是以不對稱關(guān)系的關(guān)系出場,當中的二元分隔與對立,總是展示華族在面對更為弱勢族群時倨傲絕情的粗暴,而對方總是處在受迫害之下的疲弱處境。

        在《馬丁.布伯與知識論》一文中,列維納斯說道:“‘我——你關(guān)系拓展了自性的疆域,盡管布伯從未對‘我進行區(qū)分和限定”[21]列維認為所謂的自性的拓展意即將自性的范圍由單純的主體獨語拓展成雙向的對話交流。再者,這種“對稱”的關(guān)系常常隱含著“第三方”的眼光,只有“第三方”從外部來看待這種關(guān)系時,它才可能是平等的、對稱的。

        馬華作者再現(xiàn)“他者”的書寫,就是以“第三方”眼光來實踐“為他者”的責任。這種在書寫主體與被建構(gòu)者之間的“非對稱性”關(guān)系卻在社會范圍內(nèi)走出一條平等和正義的政治哲學。梁放在《龍吐珠》中以“瞎眼的龍族”來襯托具有人性光輝品格的伊班婦女;李永平的拉子系列以受難的少數(shù)民族婦女對實施霸權(quán)主義的華族進行抨擊;潘雨桐的系列式的東馬男女情事小說探討了一國兩地不平等的兩性關(guān)系。這些作品皆對分化的趨向——全球化與族群化——作出深刻的省思:我們要如何既能平等又有差異的共同生存?建構(gòu)現(xiàn)代社會和政治基礎(chǔ)的是“平等”和“公正”的觀念,如果我們同是某一整體的一份子,固然可以解決平等的問題,但它暗含了一種“總體”的視角,然而總體隱含著“暴力”,這正是列維納斯所反對的。他認為我應該在與他人的不對稱的關(guān)系中看到的是所有人。

        相較于其他種族主義書寫,《龍吐珠》[22]呈現(xiàn)的是一種更為復雜的種族歧視。主人公自小就意識到身上的伊班人血統(tǒng)給他帶來的種族恥辱感,因此不斷地將強勢文化的種族主義“內(nèi)化”。其實人物的悲劇還根源于他周圍的華裔社會對“拉子血統(tǒng)”的集體歧視。后來“我”終于在族群文化的認同上大徹大悟,決定認祖歸宗與盡孝道為彌補,然而被遺棄多年的母親已魂歸塵土。

        我們可以從列維納斯的面貌寫著“不可殺人”的概念來論證這篇作品所體現(xiàn)的為他者精神。 如果面貌僅僅是殺戮的反抗還不能說是列維納斯欲論證的結(jié)果。列維納斯通過他人的面貌使“我”產(chǎn)生了轉(zhuǎn)變。一旦轉(zhuǎn)變,“我”從殺人轉(zhuǎn)變?yōu)椤皻g迎他人”,這也就意味扭轉(zhuǎn)了我的存在本性而進入倫理本性。[23]

        《拉子婦》、《龍吐珠》都以“他者之死”來渲染弱勢者在種族主義肆虐下絕望悲痛的情緒,或作為讓“我”反思的沉重呼吁。這一種“為他者”的血淚控訴與列維納斯“死作為他者”觀點有根本的聯(lián)系。列維納斯認為“死”昭示我們一個絕對他異世界的存在,列維納斯繼續(xù)描述這樣的一個他者:

        他者的全部存在都是由其外在性, 或者無如說, 由其他異性所構(gòu)成, 因為外在性乃空間之屬性,借著光它將主體引向主體自身。[24]

        列維納斯是通過“死亡”來表明我們與他者是“絕對相關(guān)的”,我是為他存在的,人的本質(zhì)是為他的。為此,一般認為,列維納斯否定了傳統(tǒng)的主體觀。列維納斯明確指出,主體就是服務,從詞義上講,主體就是服從,就是為他者負責,或者說,這個“自我”是通過“他者”來規(guī)定的“道德自我”:“正是就他者與我的關(guān)系不是互惠的而言,我服從于(subjection to)他者;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成為本質(zhì)上的主體(subjection)。[25]或者說“主體——建立在自我之上的著名主體——被他者,一種迫切需要或一種沒有話語的指控拉下馬來”,所以這種主體是“承擔責任的主體”,最終體現(xiàn)在作者人道主義的書寫意識當中。

        3.言說性別政治中的“他者”:為他伸張“不平等的正義”

        列維納斯在他者的理論上也觸及了“愛欲”(eros)這個概念。由于“愛欲”的本質(zhì)在于它是一種男女關(guān)系,因此列維納斯在“愛欲”分析中的他者則被具體化為“女性他者”。女性作為一種弱勢群體,其處境與命運是許多作者著力表現(xiàn)與探討的主題,而借助女性的不幸遭遇,輔以“為他者”負責的“第三方”的履行責任,對弱勢群體的描述作為人道主義的實踐,潘雨桐的某類小說尤為顯著。

        90年代開始,潘雨桐憑借東馬開發(fā)雨林工作經(jīng)驗,盤整自己的少數(shù)民族生態(tài)情結(jié)。其豐盛的成果為系列式的“東西馬男女情事小說”。這些小說寫盡西馬華族男人對東馬少數(shù)民族女子的侵占與剝削,以及肉體情欲之劫毀的深沉憂思。一則則故事中的情欲男女,各取所需的同時,竟形成了相互因襲的“行規(guī)”。弱勢他者——貧窮的少數(shù)民族女子,在缺乏道德規(guī)范的原始情境中,面對男人的“需索”或者“掠奪”,身體理所當然的成為換取物資的唯一資本。作者藉著“他者”打造了另一種情欲敘事美學,展示畸形的族群交易,也在跨越種族邊界中展現(xiàn)了一種從自我走向他者的關(guān)懷視野。

        《雪嘉瑪渡頭》里來自東谷的女子娜芙珊,[26]以契約之名,先后成為一對西馬男人互相享用過后拱手相讓的物品,卻在情人不幸溺斃后立即再尋下一個“獵物”?!兑暗辍防飦碜蕴K祿島的失去合法國民身份的蘇絲瑪,[27]賣身給西馬男人林阿成并產(chǎn)下私生子,母子被當成廉價勞工,商業(yè)盈利卻用來養(yǎng)“西馬的家”?!赌媛蔑L情》中陳宏“每月結(jié)賬”享用露嘉西雅的身體,卻遭女子與同族人情夫的背叛。[28]在這一則則他我如何互相鉗制的情欲神話中,他者雖有反撲,卻很大程度上只能權(quán)充當一個被奴役與被動的符號。

        潘雨桐的社會觀體現(xiàn)了列維納斯對主體的解讀:盡管我的責任是無限的,但是我同樣可以要求“正義”,因為我對“他者”來說也同樣是“他者”。因此,作者作為的“第三方”,在相對的描述上肯定了某種普遍性、平等性的價值。列維納斯認為徹底的“非對稱性”同樣可以促進“平等性”,并以這種平等性為基礎(chǔ)建立“正義”觀念。[29]

        任何作者的書寫都承擔了“相遇是一種責任”的精神態(tài)度,這里隱含了列維納斯的所謂的“我”對他者的“面貌”做出的回應。回應(Response)和責任(responsibility)的詞根是相同的,也就是說, 回應這個詞本身就包含著“責任”的涵義。

        4.展現(xiàn)多元文化觀里的“他者”:“為他”是存在的向善

        相較于對我與他者“非對稱性”的敘事展現(xiàn),某些作者還是選擇以切身經(jīng)驗的地理人文觀察來表現(xiàn)種族之間的糾葛問題,將他我的矛盾與沖突消解為理解、包容與接受。梁放在八十年代成稿件的《森林之火》,[30]鋪敘了種族從偏見到發(fā)現(xiàn),從誤解到自省的過程,顯示對他者差異的接受就是走向多元文化的基本實踐。華裔工程師——“我”與伊班族廚師溫達,兩個本質(zhì)上存在極大差異的族群,在山林里因共事而開展民族文化大碰撞。后來一場生死解救,讓獲救的“我”表現(xiàn)了對“他者”理解的渴求與接受。

        石問亭的短篇《夢縈巴里奧.生死契闊》[31]以華族跟砂拉越武拉必族的婚戀來隱喻跨族交融走向另一種審美境界的經(jīng)歷,從更深入與廣闊的層面觀照他者與自我融合的可能與前景。

        列維納斯在《上帝·死亡和時間》中說:“把生存者引向善的那種運動并非生存者把自己提升到較高的生存的那種超越,而只是從存在以及描述這種存在的范疇那里啟程:“一種離開存在”(an ex-cadence)。只是,離開存在以及善在存在者(being)那里必定有一個立足點,這就是存在比非存在者(non-being)要好一些的原因,生存這個動詞只有在其分詞形式下才變得可以理解,也就是說,只是在那生存著的生存者那里才變得可以理解。[32]

        5.再現(xiàn)“魔幻他者”:為他在暴力書寫中禁止殺戮

        在馬華作者追求超現(xiàn)實的敘事中,拉美魔幻現(xiàn)實主義提供了重要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其中將民族文化內(nèi)涵作為其美學追求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建構(gòu)了“魔幻他者”的表達形態(tài)。

        潘雨桐的“大河系列”書寫,應用一系列主題共通但故事獨立的短篇,將“他者”置放在生態(tài)倫理中去展現(xiàn)。其中如《河水鯊魚》、《旱魃》、《河岸傳說》,[33]藉少數(shù)民族的生態(tài)觀念作為魔幻意象構(gòu)造的基礎(chǔ),描繪了大自然因果循環(huán)的奧秘。其中魔幻“他者”角色的設(shè)置,是為了對這些亦幻亦真的事件找到解釋的因由,透過敬畏大自然的他者與恣意妄為的“我”之比照,作者對“我”進行了救贖。在這里,“面貌”作為一種表達,提供了主體遭遇他者的可能。面貌一方面以一種柔克剛的力量禁止我們?nèi)⒙?,同時存在著一種無形的命令,仿佛要求“我”對之負起責任。

        張貴興的弱勢民族書寫,往往藉由社會的邪惡來揭露人類精神的畸變。那在雨林寓言中“異化面貌”的想像,常常與飛禽走獸搏斗糾纏,與紋身圖騰生死相隨,卻在族群關(guān)系的觀照中,深刻承載了我與他者的關(guān)系。按照列維納斯的說法,面孔被暴露,被威脅,仿佛邀請我們參與一種暴力活動;與此同時,面孔是一種禁止我們?nèi)⒙镜牧α俊C婵准热崛跤謴姶?,它象征著沒有語境的意義:“面孔請求我,面孔命令我?!盵34]其中對少數(shù)民族著墨最多的兩部小說《猴杯》[35]與《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36]皆有少數(shù)民族與強勢社會之間一種對抗性的關(guān)系展現(xiàn),小說中人物畸形生活與畸形心態(tài)的展露,不其然的呼應了列維納斯的“面貌是一種是我無法達到的至高無上的高度”,“是我與他者的差別所在”之倫理概念。

        正因為“面貌表述自身”可以超越形式與內(nèi)容之分,他人的呼喚所擁有的正是一種非暴力的力量,因為面貌力量始終訴諸于我的良知。因此,表面上看張貴興展示的異化面貌似乎暴力的符號,實際上是借助于面貌的雙重性來現(xiàn)實面貌的非暴力性。

        三.結(jié)語

        馬華文學以跨族群的意識和觀點去書寫他者,當中包含著作者重構(gòu)倫理主體的想望,并且從根本上反思他者問題,為自我尋找安身立命的依據(jù)。其中的創(chuàng)作基點,體現(xiàn)的是列維納斯他者的倫理訴求——堅持徹底的懷疑論精神,致力于關(guān)注他者的差異性從而打破本體論的同一性。

        作者們也許無意建立一套道德行為的規(guī)范或考察倫理語言的標準,而是傾向與于僅僅是探詢倫理內(nèi)容的本質(zhì)——建立一個顛覆霸權(quán)文化的世界;一個“他性”不受壓抑的社會;一個總是自我深化與升華的空間?;蛟S,至少在讓“一個無限的他者”、一個“不可簡約為自我的他者”,永遠純粹地作為他者而存在。

        參考文獻

        [1]美國社會學家馬僑尼斯·約翰在其著作中把少數(shù)民族詮釋為生理與心理方面處于劣勢的族群,其特質(zhì)為“附屬性”或“次等性”,符合本文所指的“弱勢民族”. Macionis, John J.Sociology(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1989:283-284.

        [2][11]Emmanuel 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An Essay on Exteriorit[M].Trans. by Alphoso Lingis, Londo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1979:15,50.

        [3][16][23]孫慶斌.《為他人的倫理訴求》.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2008:154.

        [4][14]孫小玲.《從絕對的自我到絕對他者——胡塞爾與列維納斯哲學中的主體際性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76,245.

        [5][英]柯林·戴維斯著.《列維納斯》 [M].李瑞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26.

        [6][24] Emmanuel Levinas: Time and the Other[M].Pittsburgh, US: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1987: 75-76.

        [7][17][18][19][25][34]Emmanuel Levinas, Ethics and Infinity. Trans. by Richard A. Co-hen, Dequesne University Press, 1985: 90, 87, 94.

        [8]Emmanuel Levinas, Existence and Existents [M],Trans. Alphonso Lingis,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 1978,p.23.

        [9]李永平.《拉子婦》 [M].臺北:華新出版社出版,1976.2003年再收錄進《迫迌(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M].臺北:麥田出版社出版.

        [10][12][29]孫向晨.《面對他者—萊維納斯哲學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142,142,156.

        [13]港道隆著.《列維納斯:法外的思想》[M].張杰等,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0.

        [15]梁放.《瑪拉阿妲》[M].古晉:砂拉越華文作家協(xié)會出版,1986.

        [20]Robert Bernasconi and David Wood. The Provocation of Levinas: Rethinking the Other[M].London:Routedge,1998:171.

        [21],[32]伊曼紐埃爾·勒維納斯. 《上帝·死亡和時間》[M].北京:三聯(lián)書店, 1997:64,1.

        [22],[30]梁放.《煙雨砂隆》[M].吉隆坡:南風出版社,1985: 92-105.

        [26]潘雨桐.《因風飛過薔薇》[M].臺北:聯(lián)合文學出版,1989:223-250.

        [27]潘雨桐.《野店》[M].新山:彩虹出版有限公司,1998:229-256.

        [28]潘雨桐.《靜水大雪》[M].新山:彩虹出版有限公司,1996:121-146.

        [31]石問亭.《夢縈巴里奧.生死契闊》[J].載于《星洲日報·文藝春秋》,2003年10月13日。

        [33]潘雨桐.《河岸傳說》[M].臺北:麥田出版,2002:93.

        [35]張貴興.《猴杯》[M].臺北:聯(lián)合文學,2000.

        [36]張貴興.《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M].臺北:麥田出版,2001.

        (作者介紹:莊薏潔,馬來西亞籍華裔,曾任馬來西亞拉曼學院大學新紀元學院兼課講師,目前為復旦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博士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馬來、馬英與馬華文學的比較研究)

        猜你喜歡
        他者
        設(shè)計中的“他者”
        女性主義視角下《武媚娘傳奇》的解析
        青春歲月(2016年22期)2016-12-23 23:04:55
        “他者”眼中的“她者”
        世界文化(2016年12期)2016-12-21 17:21:57
        “莉迪亞死了”——《無聲告白》中他者的悲劇解讀
        他者視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為“他者”負責:論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責任
        商情(2016年43期)2016-11-23 00:00:00
        20世紀北美漢學家對中國文論的研究與啟示
        女性“他者”的自我認同
        全球化時代,最關(guān)鍵是理解“他者”
        南風窗(2016年11期)2016-07-11 19:46:21
        女性的困境與出路
        戲劇之家(2016年12期)2016-06-30 13:17:38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超级碰碰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国语一级免费黄片|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 色狠狠色狠狠综合一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中文|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奇米影视7777久久精品| 免费无码国产v片在线观看| 老熟女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 狼狼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日本韩无专砖码高清| 免费观看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不卡| 黑森林福利视频导航|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九九| 亚洲黄片av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av免费手机在线观看 | 午夜三级a三级三点|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APP| 中文字幕人妻一区二区二区|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 91色婷婷成人精品亚洲| 激情五月我也去也色婷婷| 又黄又硬又湿又刺激视频免费| a观看v视频网站入口免费| 国产91成人自拍视频| 亚洲无码在线播放| 亚洲丁香五月激情综合|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二区| 夜晚黄色福利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av在线观看| 无码天堂亚洲国产av麻豆| 亚洲97成人精品久久久| 国产精品国三级国产av|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日本人妻系列一区二区|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