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勝
夏至,是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是中國民間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稱為“夏至節(jié)”。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夏至日也是我國最早的節(jié)日。夏至應節(jié)食,俗有“冬至餛飩(餃子)夏至面”之說。
《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毕闹凉?jié)是古代很重視的節(jié)日,正值夏收之際,皇家不僅要舉行“祭地”儀式,還要“當早黍于農(nóng)歷五月登場時,天子要在夏至時舉行嘗黍儀”(《呂氏春秋》)?!对娊?jīng)》中也有“年豐多黍”的詩句,大家一起嘗食角黍,被認為是一種歡慶年豐的標志。民間百姓在這一天也用自己的食俗方式過節(jié)慶祝豐收。有的地方還將新麥做成餅、餃、面、饃等,有過節(jié)嘗新的意思。
時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著豐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夏至節(jié)日食俗。在北京,每逢夏至將近的時候,涼面等食物就開始大賣了。老北京最經(jīng)典的是那香噴噴的炸醬面。一般老百姓家里都會自制,熱鍋熱油把黃醬和甜面醬放一起炸,醬香撲鼻。在山東,夏至的這一天里,人們都要紛紛吃涼面,也就是過水面,用麥秸編一個精致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往嘴里撈面吃,對于小孩子來說已經(jīng)不只是吃飯了,更是一種游戲,充滿了樂趣。
我所居住的南方城市,此時令也有吃面食的習俗。夏至日這天,金華人家家戶戶搟面皮,包餛飩,并在餛飩里拌面條。吃了餛飩可以免“疰夏”,用面條的長比擬夏至的長晝時間,取長壽的好彩頭。而夏至以后,正午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nèi)諠u縮短,因此,民間又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我是喜歡吃餛飩、面條等面食的,一者對面食的熱愛,二者面食養(yǎng)胃。記憶里,家鄉(xiāng)的手工面最好吃。夏至節(jié)氣,農(nóng)村正處于農(nóng)忙時節(jié),夏收、夏種……每一樣都不輕松。夏至日當天,家家戶戶的婦人都會早早起床,和面、搟面,等待面發(fā)酵一段時間,然后將備好的青菜、黃瓜、雞蛋、肉絲,加蔥、蒜等作料,放在土菜油中爆炒,快熟時加入水,幾分鐘后,再將發(fā)酵了一會兒的面搟得又細又長,最后入鍋煮,不一會兒,那筋道、爽口的面條便出鍋了。家里的勞動力都是第一個吃的,吃完面要下地干活。
臨近中午,婦人又開始搟面皮,包餛飩。餛飩,古人稱其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而“餛飩”又與“混沌”諧音。盤古開天,混沌初分,吃了餛飩可得聰明。也因此,夏至日當天,金華人除了吃面條,還要吃餛飩。
煮餛飩是很講究的,等水開了下鍋,經(jīng)過“三滾三冷”,見一個個餛飩浮了起來就可以撈上來吃了。由于餛飩在水里最終都會浮上來,不會沉到水底。于是,就有在夏至這天吃了湯餛飩,游泳時人也始終會像餛飩一樣浮在水上,不會被水淹的說法。
母親的搟面技能和包餛飩技術(shù)在街坊四鄰中是出了名的,我就是吃著母親的面食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