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廣泛的應用,傳統(tǒng)教育教學中教學方式單調,學生學習被動和缺乏自主學習的精神等諸多學困問題日益凸顯。信息環(huán)境下教學過程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轉化為創(chuàng)設情境、協(xié)作學習、自主學習或討論學習等新的教學過程。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系統(tǒng)優(yōu)化教學過程,以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已成為當前教育教學改革新的生長點。因此適應時代發(fā)展,以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改革,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戰(zhàn)。
關鍵詞:信息環(huán)境;教師教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236-1879(2017)12-0279-02
當今時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教學實踐不斷深化,教室墻上花樣翻新的信息技術,召喚著教師,只有審時度勢,不斷提高自身信息化素養(yǎng),才能適應信息化“革命性”需要?!爸疄橹恢俣戎?,讓搜索引擎式學習,成為一種習慣。信息素養(yǎng),已成為教師職業(yè)基本生存技能。教師要學會信息檢索、信息加工、信息分享等能力;學會計算機操作與使用能力;學會網絡資源開發(fā)利用能力;學會多媒體課件制作與運用等能力,唯其如此,才能完成信息環(huán)境下課堂教學任務。
1教師要具備信息化課堂教學設計能力
信息化課堂教學設計是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運用系統(tǒng)的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要素,以實現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币惶眯畔⒒h(huán)境下的優(yōu)質課,良好的、具有創(chuàng)新點的教學設計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教師要在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或任務驅動下,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內生動力,引導、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一般來說,信息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包括:課前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確定、多媒體教學資源的使用、教學方法的確定;課中教學任務與問題設計、教學過程設計、技能操作性范例設計、評價性設計;課后布置作業(yè)、拓展提升設計及教學反思等主要環(huán)節(jié)構成。
1.1課前
(1)教材分析:一是要分析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要求。二是要分析本節(jié)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準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及與相關區(qū)域內容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2)學情分析:一是要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與能力。二是要分析學生要完成課標教學任務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三是要分析學生學習需要及學習行為,即教師需要借助哪些教學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3)確定教學目標:一是確定知識目標,根據課標,學生需要熟悉、掌握、了解哪些知識內容,并依據課標和學情,進一步地確定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二是確定能力目標,學會哪些知識,掌握哪些技能。三是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好立德樹人教育。
1.2課中
(1)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手段,運用手機端、電腦端等多終端媒體,通過線上線下,課前課后與學生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課前,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平臺發(fā)布學習任務以及上課所需要的教學軟件及網上學習資料等,并及時檢查、評判學生完成情況,或根據學生完成情況生成問題,創(chuàng)設出新課的學習情境,利用微課、視頻、課前問題回顧等多種媒體手段導入新課。
(2)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知識與技能目標:教師在信息環(huán)境和多媒體引導下,可以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情景教學、任務驅動等手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做中學、做中教”,完成教學重點的講解,教學難點的突破,實現知識與技能目標。以下以任務驅動法為例,通過接受任務—分析任務—任務實施—展示評價—任務總結等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說明知識及技能目標的實現:在信息環(huán)境下,課前,教師通過學校教學平臺下達學習任務,學生接受學習任務并按教師要求進行了相應的學習,教師掌握課前學生學習情況;課中,教師通過多媒體,采用案例分析或某種教學方法分析任務;并在知識及技能目標的引導下,通過某種教學軟件,以小組學習的形式,通過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法,拓展知識與技能訓練,完成任務實施;再利用教學平臺或qq平臺展示學生作品,實現學生互評、校內教師互評及企業(yè)教師評價等多元評價;在任務總結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結合本次任務,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和技能點進行回顧與總結,強化學生記憶。
1.3課后:
布置作業(yè),拓展提升:課后學生登錄課程平臺或教學平臺,繼續(xù)鞏固練習,并了解下次課學習內容以及給付的學習資料。
2教師要具備信息化課堂教學實施能力
一堂成功的信息化課堂教學,教學設計是前提,在教學設計中,要突出邏輯思維能力,巧設教學任務及學習問題,在任務驅動及問題引導下,通過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流程,實現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的達成。
但僅有課堂教學設計是不夠的,成功的課堂教學,良好地組織與實施是關鍵和核心。教師一是要有很強的駕馭課堂的教學能力,做好課堂的組織與管理,在講解提問、反饋回應方面,要表現出熟練運用知識,完成答疑解惑、點評、提升、引領、指導能力,以及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二是要注意集體指導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特別是小組分散學習時要注意巡回指導和個別答疑。三是信息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教師既要摒棄唯信息資源論,又要駕輕就熟運用信息資源,突顯信息資源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四是特別要具有把握課堂進展的能力,具有調控和處理突發(fā)事件的能力。
3教師要在教學反思中不斷提升
信息化課堂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依據信息化教學設計,實施課堂教學,達成教學目標。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合理選用信息技術、數字資源和信息化教學設施,創(chuàng)設學習的情境,優(yōu)化教與學的過程。信息環(huán)境下,課堂教學更多強調的不是“教”,而是“學”。教師要有效地利用信息手段,轉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探究、協(xié)作學習,把課堂交給學生,充分體現出“做中教、做中學”。在當前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擁有知識不再是對人才進行的判斷標準,而是更注重一個人索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學習能力[1]教師除了培養(yǎng)學生索取信息的能力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信息加工能力,還要指導學生學會高效、準確地解讀信息,有效地吸收、儲存、提取信息并解決學習上的問題。
在教學反思中:一是在教學整體設計中,教學目標是否符合新時期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要求。教學策略是否符合中職校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教學要求。是否合理選用信息技術和數字資源。二是教學過程是否流暢、合理。教學方法及信息化手段應用是否得當。是否突出了學生的“學”的主體地位,體現學生的“做中學”,教師的“做中教”。教學考核和評價是否科學有效。三是在教學目標達成上,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的重、難點是否成效顯著。四是教學設計上的特色與創(chuàng)新點有哪些。五是還有哪些需要改進和提高的空間。
教師勞動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在信息化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教學反思,總結經驗,改進教學,通過能力提升,保持教學活力和激情。總之,只有深入不斷地實踐,在實踐中感悟,在相互學習中比、學、趕、幫,才能超越自我,才能不斷提高中職教師信息環(huán)境下的執(zhí)教能力,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和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完成時代賦予中職學校教師的使命,才能更好地適應教育信息化、教學現代化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薛倩倩.信息環(huán)境下的初中歷史深度教學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7,37(3):130-131.
[2]劉艷,高小亮,趙菊梅.高職“繡花產品設計與工藝”課程信息化課堂教學實踐與探索[J].紡織教育2016,6(180):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