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昭通舞獅是漢族民間流傳的一種重要體育、舞蹈習俗。本文從中國舞獅歷史源流、昭通永善、鹽津的舞獅習俗概況、舞獅傳承措施等方面進行了梳理和研究。
關鍵詞:舞獅;體育民俗;永善;鹽津;傳承
一、中國舞獅歷史源流概述
中國舞獅習俗傳承歷史悠久,流布遍及全國各地。根據(jù)史料記載,中國獅舞由西域馴獅舞、佛教文化和中國擬獸舞蹈等相融而成。中國古代不產(chǎn)獅子,盛產(chǎn)獅子的西域各國將獅子作為禮物進貢中國,這在《后漢書》、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文獻都有相關記載。西域進貢獅子時,其馴獅方法及馴獅舞蹈必傳入中國。隨著歷史演變,西域舞獅不斷融合中國擬獸舞蹈、百戲等而形成今天的中國舞獅。
就中國舞獅的起源朝代來看,有漢代起源說、北魏起源說、唐代起源說。漢代中國舞獅流布范圍和規(guī)模等情況尚未可知,但從曹魏人孟康所注的《漢書·禮樂志》“若進戲魚蝦、獅子者也”中,可以肯定至遲在曹魏時中國中原宮廷已有舞獅。唐代大詩人李白和白居易等詩人均有記載獅舞。白居易的《西涼伎》詩云:“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棠緸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鼓舞跳粱前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戶進來時。”其詩對舞獅的流傳、裝扮、表演都有生動的描述。
除西域馴獅舞蹈源頭外,佛教獅舞也傳入中國中原流布,佛教“獅舞娛佛”的文化對中國獅舞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流傳至今的河南、福建等地的引獅人形象為戴面具的和尚,當為包括佛教獅舞在內的佛教文化在中國獅舞中的融匯傳承。
中國的獅舞起初是在宮廷和軍隊流行,禁止民間表演和觀看。爾后隨著獅舞在宮廷神秘性的漸弱,逐漸流布到民間。到了唐代,獅舞表演在民間已經(jīng)風盛。流布到民間的獅舞退去了宮廷獅舞的嚴肅性,融匯了民間文化,世俗性和娛樂性日益增強。中國獅舞先從河南等中原流傳,進而隨著歷代人口遷徙流傳到全國各地,包括西南的云貴川等邊遠之地,最終形成了今日遍及全國東南西北各地的中國獅舞習俗。
二、昭通地區(qū)的舞獅
云南省昭通市地處邊遠之地,明清有大量漢族人口遷入。昭通較多保留中原文化,包括尚活躍在永善、鹽津等各縣區(qū)的舞獅。昭通舞獅有獅子、和尚、猴子等角色,且伴奏樂器主要為鼓、?、鑼三種。
永善獅子舞,又名燈舞,一般與龍燈合演。永善獅子舞流行于黃華、檜溪、大興、蓮峰、井底、務基等,為永善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體育和舞蹈習俗。永善黃華鎮(zhèn)的獅子主要師承于黑鐵關的張姓獅子,根據(jù)調查,現(xiàn)有十一支隊伍,它們分布在黃葛、黑鐵關、米貼、鳳凰、干田、金寨等村。永善舞獅相傳起源于一個少林武師,后輾轉于河南開封府一武師,武師又傳授他人。后流傳到廣東省長樂縣黃角丫村,傳于張姓,后因廣東受災,張姓便以“獅燈"和武術闖蕩江湖,于清朝中葉,轉徙于云南省永善縣黃坪鄉(xiāng)。
鹽津高桿獅舞主要流傳在鹽津縣興隆鄉(xiāng)興隆街上及興隆鄉(xiāng)保寧村,以興隆鄉(xiāng)街上桿桿獅子為龍頭。興隆高桿獅子為南方醒獅類,造型較為威猛。用舞者的動作表現(xiàn)出威猛的獅子型態(tài)。興隆獅舞的舞動造型很多,包括起勢、抓癢、迎賓、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常態(tài)、奮起、疑進、出洞、發(fā)威等;興隆獅舞分三類:地面舞獅、高臺桌子舞獅、高桿獅子。
三、昭通民間體育習俗舞獅的傳承
舞獅是昭通人民的重要精神財富,對它進行保護傳承有利于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能為發(fā)展旅游提供文化內容,為昭通歷史及中原文化學術研究提供現(xiàn)實材料,可從幾方面進行傳承保護:
一是加強田野記錄和學術研究。昭通文化豐厚,要對舞獅及相關文化進行詳細的田野調查,運用音視圖文進行記錄,并開展學術研究,理清其內容、起源、傳播、演變、功能等方面的問題,進而用充分的理論指導具體的保護傳承實踐工作。
二是申報項目,爭取社會資源,培養(yǎng)新生傳承人。近年來,民間體育在內的非遺保護工作開展迅猛,各地掀起申報非遺項目熱潮。昭通舞獅應在詳細的田野調查基礎上積極逐級申報非遺名錄,以爭取社會資源用于開展傳承保護工作。申報非遺工作中要避免為申報而申報的傾向,將申報的目標指向為長遠的具體保護實踐工作,積極培養(yǎng)一批年輕人掌握獅子、猴子面具、和尚面具等制作技藝,以避免老藝人人亡藝息。
三是加強宣傳,提高知名度。積極開展宣傳工作,努力提高關注度和知名度,提高文化持有者對自身持有的文化的理解和熱愛,進而自覺進行傳承保護。
四是開展舞獅體育民俗進校園傳習。少年兒童易于接受精彩的舞獅民俗,可以進行集中傳習獅舞文化;可出版民俗教材,積極將民俗傳承列入課堂學習內容。在舞獅套路和音樂伴奏研究充分的基礎上,可開展相關體育、舞蹈及音樂教學。
五是積極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在經(jīng)濟社會迅速發(fā)展,社會變遷急劇的環(huán)境下,不具備經(jīng)濟價值的文化事項往往難以生存下去。舞獅表演精彩、裝扮鮮艷引人注目、文化內涵豐富,極具舞臺表演的基本屬性,可創(chuàng)新成舞臺表演舞蹈,爭取逐步實現(xiàn)市場價值。同時,昭通舞獅的主要角色獅子、猴子、和尚等形象生動、趣味性和觀賞性足,可創(chuàng)新相應的泥塑、紙扎、刺繡等模型,還可嘗試通過創(chuàng)新設計,將舞獅主要角色形象等文化元素設計在T恤、披巾、作業(yè)本、請柬喜帖等,進而積極融入市場,實現(xiàn)經(jīng)濟價值,豐富社會產(chǎn)品,適應社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2]洪林昌、周迎春主編.魯?shù)榭h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資料匯編[M].魯?shù)榭h文體局,2007.
[3]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法律指南[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4]昭通市文體局.昭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小傳(內部資料).
作者簡介:秦紹雨(1982-)男,漢族,云南昭陽區(qū)人,本科學歷,現(xiàn)任職于昭通市文化體育場館管理中心,研究方向:民間體育保護和傳承。
(作者單位:昭通市文化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