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遵青
摘要:葡萄石是一個新興的寶石品種,通過多年來對葡萄石進行的礦物學研究,對葡萄石的礦物特征及成因已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葡萄石是一種以鋁硅酸鹽為主要成分的單礦物寶石,常以集合體產出,具黃、白、綠等顏色,細膩光潔。葡萄石的主要成因可有三種:巖漿成因、沉積成因和變質成因。葡萄石產狀多樣,產地多但產量少,故為稀有寶石。由于葡萄石特有的結晶習性和寶石學特征,葡萄石在珠寶加工中常加工為戒面、掛件或加工成擺件等。
關鍵詞:葡萄石;特征;成因;產地;工藝類型
葡萄石是近年來開始流行的一個寶石品種。作為寶石的葡萄石首先在國外興起,2005年后才進入中國的珠寶市場并逐漸被消費者了解,而葡萄石佩戴與收藏還是在2010年以后逐漸熱門。葡萄石是一種以單一礦物為主要成分的寶石,寶石級別的葡萄石數(shù)量稀少,其顏色或黃、或白、或綠,晶瑩剔透,猶如剝皮的青(白)葡萄。葡萄石作為一種礦物早在20世紀50~70年代就已經有國內學者進行研究,但主要是礦物巖石學研究,未將其作為寶石對待,近年來國內對葡萄石的晶體結構、成分、性質和成因的研究也逐漸深入,寶石學角度的研究也日漸增多。
1 葡萄石的礦物學特征
1.1化學成分
葡萄石是一類含附加陰離子的硅酸鹽礦物,從硅酸鹽骨架的聯(lián)結方式來看,屬于層架狀過渡型礦物[1]。葡萄石化學成分為Ca2Al[AlSi3O10](OH)2,理論上葡萄石中CaO含量為2716%,SiO2含量為43.69%,H2O含量為4.37%,但常因離子間類質同相替換以及含水量的不同而產生偏差。葡萄石中可含F(xiàn)e、Mg、Mn、Na、K等元素離子,常見Fe3+替換Al3+及Fe2+替換Ca2+,有時含鐵可達11%。
1.2形態(tài)
葡萄石單晶體屬斜方晶系,常以板狀、片狀、葡萄狀、腎狀、放射狀的隱晶質集合體產出,集合體經放大觀察可見其中具纖維狀、放射狀結構。
(據(jù)王濮等,1982,有改動)
1.3物理性質
葡萄石的顏色主要有無色、白色、淺黃色、肉紅色、綠色等,集合體不顯多色性。葡萄石的顏色因其中所含的類質同相替換離子的種類不同而不同,最主要的致色離子為Fe2+,其含量的不同以及在葡萄石晶格中所處的位置不同都會影響葡萄石的顏色。此外,Mn2+可能使葡萄石呈粉色至肉紅色。葡萄石常呈玻璃光澤,有色者常呈半透明,無色者透明。摩氏硬度6~65,相對密度2.80~2.95,單晶體具一組完全至中等解理,集合體中不顯解理,而發(fā)育參差狀斷口,不論單晶體還是集合體都具脆性。
1.4光性特征
葡萄石具正光性,正交偏光鏡下二軸晶(+),干涉色2級[2],正交偏光下具集合偏光。折射率為1.616~1.649(+0016,0.031),點測法為1.63;雙折射率為0.020~0.035,集合體不可測,隱晶質集合體在正交偏光下呈現(xiàn)灰暗的粒狀堆積體形態(tài)。紫外線下無熒光。加工成弧面的葡萄石偶爾可見貓眼效應。質量好的葡萄石細膩光潔,自然光下會有熒光出現(xiàn)。
2 葡萄石的產狀、成因與產地
葡萄石目前在變質巖、巖漿巖和沉積巖中均有發(fā)現(xiàn),既有原生的礦物也有次生的礦物[3]。變質成因的葡萄石是熱液蝕變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次生礦物,主要產出自斜長巖熱液蝕變帶、矽卡巖、低級區(qū)域變質的葡萄石綠纖石相巖石中,常與沸石類礦物、硅硼鈣石、方解石和針鈉鈣石等礦物共生。我國湖北大冶鐵山鐵礦床中的葡萄石主要產自矽卡巖內接觸帶的透輝石石榴子石矽卡巖的晶洞和裂隙中,緊靠磁鐵礦礦體,呈致密塊狀或長柱狀、錐狀等。少數(shù)產自矽卡巖脈中的符山石晶體表面或晶洞中,與石榴子石、透輝石、符山石、磷灰石等共生[4]。遼寧產出的葡萄石也多產自堿性正長巖與石灰?guī)r接觸帶的矽卡巖中,與黑榴石、正長石、榍石、磷灰石、黑云母、霓石等礦物形成組合,葡萄石常充填在黑榴石裂隙中,或交代黑榴石[5]。極少數(shù)由接觸變質作用產生的葡萄石,其內部可找到同為接觸變質礦物的、纖維狀的透閃石或陽起石晶體,這樣的葡萄石有時稱作“發(fā)絲葡萄石”,產量稀少,能作為寶石者則更為稀少。
巖漿成因的葡萄石在基性噴出巖的氣孔中多見,最常見的是產自玄武巖氣孔中,多來自熱液交代,母體礦物應為基性和中基性斜長石[6]。我國云南昭通巧家地區(qū)玄武巖氣孔中的葡萄石多為玄武巖受構造應力及熱液活動影響,熱液中SiO2析出形成水晶,SiO2含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便與熱液中的Ca、Al、Fe等結晶形成葡萄石[7]。巖漿成因的葡萄石往往以粒狀、板狀或扇狀的形式產生于巖漿巖的氣孔中。侵入巖中的斜長石經交代作用也可轉變?yōu)槠咸咽?/p>
沉積成因的葡萄石較少見,多產自凝灰?guī)r中,由凝灰?guī)r當中的斜長石類礦物經次生變化形成,多呈脈狀或以膠結物的形式出現(xiàn),其晶型也一般較小。
寶石級的葡萄石多產于玄武巖內較大的氣孔和洞穴中,呈板狀、脈狀、顆粒狀等。國外寶石級葡萄石的產地主要有美國、加拿大、巴西、蘇格蘭、法國、葡萄牙、德國、奧地利、瑞士、意大利等國[8]。國內主要的葡萄石產地多集中在西南地區(qū),如云南北部和中部、四川樂山、瀘州等地,此外湖北、河北、遼寧等地也有出產。國內市場上綠色葡萄石多來自巴西、美國、南非、澳大利亞等國,國產的綠色葡萄石一般產自四川,市場份額不高。
3 市場概況及主要工藝類型
葡萄石是一種稀有寶石,雖然產地不少但產量較低,寶石級的葡萄石則更為稀少。隨著葡萄石逐漸被市場接受,價值也不斷升高,其價格計量已從以克為單位轉變?yōu)橐钥死╟t)為單位,其價值從每克拉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品質好、質量大、造型美觀者價值則更高。過去由于葡萄石價格較低,有珠寶商用葡萄石冒充價值較高的翡翠、岫玉、祖母綠等寶石,以葡萄石集合體來冒充翡翠的現(xiàn)象尤其多。而近年來隨著葡萄石價值升高,市場上又出現(xiàn)了以綠榴石甚至是染色玻璃冒充葡萄石的現(xiàn)象。實際上,無論是以葡萄石冒充翡翠,還是以玻璃冒充石榴石,都是因為此前市場上石榴石非常稀少、消費者關注度不高所致。無論是翡翠還是玻璃,與葡萄石的區(qū)別都是非常顯著的。就翡翠與葡萄石而言,翡翠的綠色調更強,而葡萄石的黃色調更顯著,即便是綠色的葡萄石,其綠色也比翡翠要柔和得多。翡翠的礦物成分以單斜輝石、斜長石和角閃石為主,脆性大,折射率和密度也比葡萄石高,葡萄石當中常見各種纖維狀、發(fā)絲狀的礦物晶體。而就玻璃和葡萄石而言,其區(qū)別往往是晶體與非晶體(隱晶質葡萄石集合體除外)的差異。玻璃是均質體,放大觀察可見氣泡、漩渦紋、收縮凹陷[9]。而葡萄石由于其形成于較低溫度下,且成礦時一般不含氣體,故晶體中沒有氣泡出現(xiàn)。
目前市場上的葡萄石以黃色、綠色、無色和白色居多,濃綠者為高檔,亮藍綠色和黃綠色的葡萄石次之,無色和白色的葡萄石在中低檔市場上比較受歡迎,金黃色葡萄石由于蘊藏量較大,數(shù)量較多,價格也比較便宜。由于葡萄石單晶體解理比較發(fā)育,故可加工成刻面寶石的葡萄石晶體較少,首飾中葡萄石一般都雕琢打磨成圓潤造型,小于5克拉的一般作為戒面鑲嵌在戒指上,5克拉以上的可穿制成手串、項鏈或加工成吊墜、耳環(huán)墜等掛件。大的塊狀葡萄石少見,可做擺件、雕件等。
(圖21葡萄石原石,來自http://www.tynhm.com;圖22葡萄石手串,來自http://zhubao.cngold.org;圖23,葡萄石戒面,來自http://www.jin85.com;圖24葡萄石吊墜,來自http://www.gtcedu.com)
參考文獻:
[1]李勝榮,結晶學與礦物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8.
[2]武漢地質學院礦物教研室.結晶學及礦物學(下)[M].北京:地質出版社,1979,178179.
[3]顧家駿.葡萄石的幾種產狀[J].地質論評,1964,22(2):160161.
[4]趙愛醒,張學俊,薛成秀,等.湖北大冶鐵山鐵礦床葡萄石和硅硼鈣石礦物學特征及形成條件[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1991,16(6):681686.
[5]王濮,潘兆櫓,翁玲寶,等.系統(tǒng)礦物學,中冊[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2.
[6]王德滋.光性礦物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7]阮青鋒,邱志惠,俞鑫源,等.昭通巧家玄武巖中燈籠狀葡萄石聚集體的形貌特征及成因[J].礦物巖石,2016,36(2)110.
[8]張蓓莉.系統(tǒng)寶石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
[9]郝楠.葡萄石與相似寶石的鑒別[J].科技信息,2011(1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