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倩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民逐漸成為社會流動的主體 。最近幾年,其社會流動的規(guī)模和范圍不斷增大,特別是“鄉(xiāng)-城”遷移型農民工隊伍的持續(xù)擴大,帶來了農民工子女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由此,目前我國農村許多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個特殊弱勢群體——“留守兒童”。
一、農村留守兒童親子教育缺失問題的現(xiàn)狀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qū),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因此而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親子教育缺失是指年幼兒童長期缺失父母撫愛和教育的現(xiàn)象。特別是指年幼兒童(本研究調查的是0~8歲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而由其他人(如爺爺、奶奶、叔、姑、姨、舅等)代為看管或撫育的一種現(xiàn)象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無暇顧及照顧子女,傳統(tǒng)的雙親教養(yǎng)模式發(fā)生了變化,出現(xiàn)了多種形式的家庭教養(yǎng)結構:家庭結構不完整,隔代教養(yǎng),寄養(yǎng)。子女與父母聚少離多,親子互動減少,由此親子關系也會不同程度地疏遠。這種社會轉型期特有的家庭教養(yǎng)結構使留守兒童的親子教育嚴重缺失。
二、農村留守兒童親子教育缺失問題的表現(xiàn)
1.安全問題
留守兒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監(jiān)督,極易產生安全問題。這種安全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 一是由于得不到親情的照顧而產生的安全問題。二是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三是行為失控導致的安全問題。
2.心理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7周歲及以下的學齡前兒童占全部留守兒童的35.72%,正處于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這種道德內化為他們全部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這些早年經驗對兒童人格的形成及其后來整個人生的社會化過程都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在這一時期,他們特別需要長輩尤其是父母的關愛與引導。
3.學習問題
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一般都不容樂觀,他們中的成績優(yōu)秀者僅占10%,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的成績都處于中等偏下。長時間的親子分離,缺乏溝通,在學習方面所出現(xiàn)的困難、疑惑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與疏導,加之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撫養(yǎng)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不能給予幫助。從而造成很多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差,缺乏上進心。問題越積越多,最后導致留守兒童出現(xiàn)厭學、學習障礙等,直至失學。
4.行為問題
行為問題是留守兒童最易出現(xiàn)的問題,也是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問題。由于他們缺少家庭的親情關懷,長期與父母兩地分離,他們一般表現(xiàn)為如下一些問題:柔弱無助、自卑閉鎖、寂寞空虛;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對父母充滿怨恨。留守兒童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關系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沖突。這時,他們需要有傾訴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夠告訴他們怎樣正確對待這些問題。但由于父母在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這種情緒的長期積累,對于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親子教育是啟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深化,也是影響人的一生的至關重要的教育。良好的親子教育氛圍,有利于培養(yǎng)出身心都得到健康發(fā)展的下一代。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其中特別是社會化)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這種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心理健康、人格和智力發(fā)展。
三、對策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親子教育缺失問題,必須對癥下藥?!皩ΠY”必須對問題做客觀、準確、全面的分析、認定和評價。針對留守兒童因親子教育缺失所存在的安全問題、心理問題、學習問題與行為問題,找到真正的解決問題的途徑。親子教育缺失所產生的問題主要是撫養(yǎng)方式改變、家庭環(huán)境惡化的原因。因而我們要在撫養(yǎng)方式和家庭環(huán)境上下工夫。
1.改變父母的早期教育觀念
提倡外出打工者回鄉(xiāng)耕耘。并不是非得要外出打工,才有出路。如今,國家為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正進行了許多的改革,如稅費改革、農民減負、學費一費制、農田財政補貼等優(yōu)惠政策,因此在家耕耘照樣可以養(yǎng)家糊口,還可以照管自己的孩子。如果必須要到外面去最好要帶上自己的孩子或就留一個父親或母親在家。因此抓緊兒童的早期教育,有利于兒童良好的習慣的形成。這樣,父母還是要以與子女的親子教育為重。
2.優(yōu)化留守兒童家庭環(huán)境
優(yōu)化留守兒童的家庭環(huán)境勢在必行。優(yōu)化留守兒童的家庭環(huán)境離不開教師的支持和幫助。教師可以給予以下幾點援助:
建立“代理家長制”。即教師和留守兒童結對,教師代行家長職責,從學習到生活全程負責。這是教師對留守兒童的幫扶、教育和管理,為外出務工農民解決后顧之憂的一項重要措施。 “代管家長”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家長的角色,使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噓寒問暖,在學習上多了一些幫助輔導,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親子教育缺失的留守兒童有了較好的教育補償,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了一個和諧的空間。
3.開設與留守兒童相關的課程
我們在為所有兒童提供良好的知識教育的同時,我們也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tài)下的兒童,我們更要給予更多的關注。所以,農村學校要開設針對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心理課程,引導兒童走出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期。以對親子教育缺失的留守兒童進行親子教育補償。
綜上所述,農村留守兒童作為社會上一個弱勢群體,他們的親子教育缺失的問題將會隨著城市化的進程還會長期存在的,因其涉及家庭多、范圍廣、影響深遠,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思考。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親子教育缺失問題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也是提高全民素質、維護社會安定、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