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旭
一、 一、教學背景分析
1.《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能根據需要,采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閱讀中的問題?!?/p>
“養(yǎng)成對語言、文學以及文化現象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p>
“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增強文化意識。”
“多角度多層次閱讀作品,獲得體驗和發(fā)現?!?/p>
2.《北京市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改進意見》:
“高中引導學生研讀文本,品味優(yōu)秀作品,感受作品的思想和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能力?!?/p>
3.本文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為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寫景狀物類散文)第1課。其教學價值主要體現在:
(1)寫景狀物精彩,描寫精微、角度多樣,意境優(yōu)美;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語言樸素典雅,準確生動,富有詩意。
4. 學情分析:
學生的基礎較為扎實,能夠較為全面、較為準確地完成提取文本信息、概括文章內容及理清文章線索等學習任務;但他們通過文中關鍵詞句以及文本所選材料分析其背后的深層內涵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
二、 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通過文本細讀,分析并概括作者的情感內涵。
三、
三、 教學活動
課前準備:收集學生問題,進行整理。
四、 四、教學過程:
朱先生在文章開頭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他的“不寧靜”是如何體現的呢?
他的“不寧靜”最終有沒有得到排解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
上節(jié)課聰明的同學們發(fā)現了,作者筆下有三種荷塘。 “一切景語皆情語?!辈灰粯拥暮商粒∏》从吵鲎髡卟煌膬刃那楦?。
(一) 瀏覽全文,圈點勾畫
1. 學生瀏覽全文,圈畫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心理感受的語句,并發(fā)言交流。(語句略)
(二) 文本細讀,分析情感
1. 通過“今晚的荷塘”的意境氛圍,分析作者的情感內涵。
學生活動:(1)朗讀文章第4至第6自然段(個讀)
(2)用恰當的詞語概括荷塘的意境氛圍,相互交流,進行發(fā)言。
預設:寧靜恬淡、朦朧和諧、自由美好等
設計意圖:通過誦讀體會文章的意境美;訓練學生準確概括的能力;引導學生在閱讀寫景抒情類散文時注重通過景物的意境氛圍分析作者的情感內涵。
(3)推測作者的情感
預設:“得靜”的淡淡喜悅;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4)作者心里的“不寧靜”是否得到了排解?你從文中哪句話看出的?
學生活動:瀏覽文段,篩選語句
預設1:得到了排解
預設2:沒有得到排解
(5)“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蹦銖倪@句話里讀出了什么?
適時點撥:作者內心渴望寧靜與自由,在荷塘暫得,但卻被“蟬聲”“蛙聲”打破了。他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寧靜與自由并不會長久地屬于自己,因此并不滿足于這種“暫得”,甚至有些失落,因此心理有著淡淡的哀愁。
2. 通過《采蓮賦》中的荷塘之景分析作者的情感內涵
(1)作者 “不滿”“失落”,他還想要什么?
學生活動:聽讀文章的第7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引用了《采蓮賦》,賦中的荷塘之景與“今晚的荷塘”之景有何不同之處?
明確:今晚的荷塘:寧靜恬淡、朦朧和諧、自由美好——自然美景;
賦中的荷塘:熱鬧風流、純真活潑、自由美好、浪漫多情——人事美景。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進行合理聯想和想象,以及口頭表達的能力;引導學生理解:“寧靜”“獨處”與“熱鬧”“人眾”看似矛盾,但事實上并不矛盾。作者借賦中熱鬧之景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由美好的生活向往和追求。
(2)此時作者心里的“不寧靜”是不是能夠得到排解了呢?你從文章那句話看出來的?此時作者內心的情感是怎樣的?
預設:“可惜,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明確作者此時的情感:詩中自由美好的生活,作者在過去曾經擁有過,而現在又不可復得,內心有著不滿、遺憾又無奈的淡淡哀愁。作者內心依然是不寧靜的。
3.通過《西洲曲》及“蓮”(荷)的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內涵。
(1)作者的心里依然“不寧靜”,又想起了《西洲曲》。同樣是寫荷塘采蓮的古詩文,但《西》的場景還是“熱鬧”的嗎?
學生活動:齊讀、交流
預設:相比賦中的場景,《西》中的似乎要更寧靜些。
(2)作者借《西洲曲》想表達什么情感?
點撥:
1.“蓮子”諧音“憐子”,“憐”:愛
2.江南,對朱自清來說,是他的家鄉(xiāng),是他度過青少年的地方,也是他輾轉奔波過的地方,更是他靈魂的棲居的地方。他不僅僅思念江南的人事景物,更思念那段自由美好的生活。而由于種種原因,卻只能是可望而不可歸的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到這里還有一份“思鄉(xiāng)而不得歸的悵惘”,又多了一重“淡淡的哀愁”。
設計意圖:適當結合作者生平,進一步挖掘“思鄉(xiāng)”情感的深層內涵。
(3)作者想著江南,不知不覺回到了家中。那么回到家中的他,心里的“不寧靜”最終是否得到了排解呢?
學生發(fā)言,教師點撥。
點撥:作者在現實中未能真正排解“不寧靜”,而只能通過精神的方式、理想的方式“暫
得排解。用文字建構“理想世界”,這便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方式——審美的方式。我們
在今后生活中遇到心理“不寧靜”的狀態(tài)時,是否也可以嘗試換一種“審美”的方式來
進行排解呢?
(4)在作者的“理想世界”里最不能缺少的,可能就是“荷”了?!昂伞币簿褪恰吧彙北旧碓诠诺湓娢闹兴兄毺氐囊庀髢群?/p>
學生活動:背誦《愛蓮說》相關語句
明確:蓮——精神獨立、高潔品質 的象征。
作者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無論外界如何風云變幻,更看重的是精神層面的追求,即對高潔品質、獨立人格的追求與持守。
設計意圖:聯系學生已知——“蓮”(荷)的象征內涵,理解作者對于精神層面的追求。
(三)小結歸納
1.內容小結——作者“不寧靜”的具體內涵
2.方法小結:
景物——意境氛圍
關鍵詞句
引用的古詩文材料
(四)作業(yè)布置
學以致用:運用本節(jié)課中分析作者情感內涵的方法,自學《囚綠記》,完成表格。
能力提升: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閱讀《一封信》《那里走》。
五、教學反思
(一)教學特色:
文本解讀的視角與方法
1.從文本視角:
(1)反復、多形式地誦讀;
(2)重文本細讀,關注字里行間的關鍵信息。
2.從學生視角:
(1)從學生學情出發(fā),針對學困點,重點培養(yǎng)學生閱讀鑒賞能力;
(2)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
3.從作者視角:知人論世,關注“我”之情思。
(二)不足之處
1.:在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方面,對于學生活動的時間把控能力不足;
2.在靈活處理學生課堂生成問題或結果方面稍顯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