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亞莉
一、課程信念內涵
民族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課程信念,是教師在民族高中教學中形成的一種與教育密切相關的教育理念,是教師在教學認知的基礎上對教育價值理解和判斷的內化結果。這種信念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能力,尤其是對教學對象的基本認知,直接影響教師對教學的判斷,從而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行為。
二、課程信念具體分析
民族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課程信念主要由四個核心維度構成:課程本質的信念;課程價值的信念;課程改革的信念;教材的信念;這四部分密切聯(lián)系,共同組成民族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課程信念系統(tǒng)。本文將從這四個方面展開分析。以中央民大附中芒市國際學校為例,觀察四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進行個案訪談調查,了解教師的課程信念基本樣態(tài)。
(一)課程本質的信念
課程的本質,即在學校教育環(huán)境中,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且具有教育性的計劃。同時,也是學習者在教育者有意識地指導下與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獲得有益經驗和身心健全發(fā)展的全部教育性活動。
所調查的政治教師都對民族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本質持有積極信念,不同教師認識角度不同,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突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是一種有目的性的計劃;課程的本質是一種動態(tài)的活動過程。
幾位教師都普遍認為不管課程發(fā)展成何種具體形式,其本質都在強調知識的系統(tǒng)性及傳遞,既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要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把知識經驗、教學過程、教學計劃與教學方法,動態(tài)地結合,實現(xiàn)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的有機統(tǒng)一。
(二)課程價值的信念
高中思想政治課,引導學生緊密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經歷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領悟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切實提高參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能力,逐步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fā)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的一門課程。[]
所調查的政治教師都對民族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價值持有積極信念,都認為民族高中思想政治課具有獨特的價值,不同的教師的認識角度不同,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思想政治課對民族高中具有特殊價值;思想政治課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素養(yǎng);思想政治課可以傳承民族文化;思想政治課對生活有幫助。
(三)關于課程改革的信念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要“以學生為本”,這樣的理念能否在實踐中具體落實,成功的關鍵是老師,而教師關于課程改革的信念轉變又是關鍵中的關鍵。因為信念指導著教師的實際教學,新課改要求教師的教育理念發(fā)生改變:從重傳授向重發(fā)展轉變;從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從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從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據筆者調查的結果,該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大多都認同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認為“以學生為中心”的確值得提倡。但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進行,教師們出現(xiàn)了一些負面信念情緒。
1.肯定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課程改革的方向是提倡學生的中心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值得提倡。也有一位教師認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的大部分知識,是無法通過啟發(fā)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學生自主探究來完成的。
2.隨著課程改革進程的推進出現(xiàn)負面情緒
隨著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大多感覺到業(yè)務壓力較大,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較困難。也有老師對新課程改革提出了相對折中的看法。新課程是對舊課程的繼承和發(fā)展,是對舊課程的辯證否定。
3.新課程在民族高中實施中存在的具體問題
(1)課標理念與現(xiàn)實教學之間差距過大
(2)課程選用材料距離民族高中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
(3)選修課程的開發(fā)困難重重
(4)學生探究活動的設計過多過于理想化,并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落實
(5)缺少完善的評價體系
(四)關于教材的信念
根據筆者的調查,各位高中的教師對現(xiàn)行教材的優(yōu)點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關于教材的信念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關于教材的積極信念
幾位教師都針對新教材的優(yōu)點談了自己的看法
(1)教材“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
(2)教材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
(3)新教材體現(xiàn)了時代特點
2.關于教材的消極信念
雖然提出了新教材的很多優(yōu)點,但是受訪教師還是認為,總體看來現(xiàn)在使用的教材缺點較多。
(1)教材內容缺少銜接,初高中知識不成體系
(2)理論性的名詞太多
(3)教材整體結構次序不合理
(4)教材應該以原理為主,而不是以政策為主
(5)生活化還是通俗化
三、建議
1.自我提升
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整體素養(yǎng),提升自身教學能力。認真研究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相關教育理論及教材,通過系統(tǒng)化的理論學習,明確教學思路及方法,樹立積極的課程信念。在教學中,應該擺脫課本及高考的束縛,根據學生及學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適當重組框架結構及知識內容,為學生提供符合他們認知及實際需要的教學資源。在更新教師理論知識的同時,應更加重視教學實踐,抓住做行動研究的機會,時刻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獲得對教育的感悟,不斷地生成實踐創(chuàng)意,提升實踐智能,改進教育教學實踐,提升自己實施新課程的能力,推動自身專業(yè)化發(fā)展。
2.幫扶提升
有教師認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編制部門和高考試題編制部門是相互脫節(jié)的,平常所用到的教輔資料難度與教材內容、難度不完全匹配,教材編排及用詞也應更加貼近學生實際。為此,高考編制部門應積極與教材編制部門、教輔出版社聯(lián)系,相互協(xié)調。
在學校管理方面,應注重對師資的培養(yǎng)。應為教師的學習提供策略性、引導性的幫助,鼓勵教師積極研究課改綱要,研究教材調整和變動的原因,形成教學理論支持。也可適時組織教師校本培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觀摩優(yōu)秀教學課堂,取長補短,重視在課堂中的生成性教學,摒棄作秀成分,吸收借鑒,強化學習效果,提升自我。
總之,民族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只有擁有了積極的課程信念,才能適應當前的新課程改革以及學生求知的需要,并且為教育事業(yè)的改革和進步貢獻自己力量,更好地服務于教育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