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芹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經意識到健康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沒有疾病。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健康的新定義認為,健康是指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各方面適應上的完美狀態(tài)。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是學生完成學業(yè),走向社會和適應社會的重要保證。作為一名生物教師,對學生肩負著教育的重任,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生存的知識技能,更要培養(yǎng)學生完整的人格。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具有完整的心理狀態(tài)、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的人才。
一、身體健康教育
1.教育學生堅持鍛煉身體,積極參加文娛活動
在學習“動物的運動”一節(jié)中,結合這一節(jié),講述了青少年骨易變形的特點,舉例說明坐,立,行姿勢對體形及健康的影響,利用關節(jié)的結構,說明脫臼的原因及運動對關節(jié)的作用等。結合“心臟和血管”、“骨骼肌”、“神經系統(tǒng)的衛(wèi)生保健”等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知道,經常參加適當?shù)捏w育鍛煉能使心肌發(fā)達,心臟搏動有力,提高工作效率。體育鍛煉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強骨的營養(yǎng),使骨長得更粗壯、堅固。積極參加有益的文娛活動,可以使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交替活動和休息,使人精力充沛,頭腦清醒,記憶力增強,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身體健康,全面提高中學生的身體素質。
2.通過生物學教學,教育學生合理膳食
“消化和吸收”一節(jié)中介紹了人體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各種營養(yǎng)物質在人體內的作用,人體一旦缺乏這些營養(yǎng)物質,將會出現(xiàn)相應的缺乏癥。例如,青少年蛋白質、碘攝入量不足,將會出現(xiàn)發(fā)育遲緩,消瘦。缺鐵,會患貧血癥。缺維生素C,會患壞血病等。合理營養(yǎng)是指膳食中所含的營養(yǎng)素,種類齊全,數(shù)量充足,比例適當。膳食中所供給的營養(yǎng)素與體質的需要量能保持平衡。平衡膳食最有利于人的健康,而青少年正處在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每天保持合理的營養(yǎng)尤其重要。在生物學課本中編排了“關注合理營養(yǎng)”和“平衡膳食”的內容。教師可根據(jù)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生活的實際,講清楚偏食挑食的危害性。目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不吃早飯;吃飯狼吞虎咽;暴飲暴食。針對這些,教師應著重闡述其危害性,讓學生感悟到其危害性,從而杜絕這些不良行為習慣。
3.通過生物學教學,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是促進人體健康成長形成健壯體魄的保證,良好衛(wèi)生習慣包括人體清潔衛(wèi)生,飲食衛(wèi)生,運動衛(wèi)生,呼吸衛(wèi)生,用耳衛(wèi)生,用眼衛(wèi)生,用腦衛(wèi)生,不吸煙,不酗酒等多方面。
在學習相關內容時,介紹與學生學習、生活較為密切的健康知識,培養(yǎng)學生講衛(wèi)生、講科學的生活習慣。例如,要告訴學生“病從口入”的道理,養(yǎng)成飯前便后要洗手的良好習慣 , 生吃瓜果要洗凈、不喝生水、購買食品時應注意的問題。又如,為什么不要隨地吐痰,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等,還通過觀察寄生蟲的生活史和細菌等,來提高學生預防疾病的意識。
二、心理健康教育
現(xiàn)在的中學生興趣廣泛,坦率熱情,富于想像力,肯于動手,勇于實踐,知識涉獵面廣,自信勇敢。但處于青春期的初中學生,其心理健康問題更是不容忽視。我國的學校教育還沒有真正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越來越重,教師無暇顧及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生存在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相當高。中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包括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慮、逆反心理、神經衰弱、社交困難、學習不良、報復心理強,吸煙飲酒甚至犯罪等。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針對學生存在的缺點適時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成為心理健康的中學生。
1.在生物教學中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長期以來,我們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只重視對學生的應試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視生命教育。把分數(shù)當成衡量教學成敗的唯一指標,把分數(shù)當成檢驗學生是否成才的唯一標準,缺乏對青少年的人文關懷,成長于這種環(huán)境的青少年很難懂得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在媒體上經常看到有關中學生自殺或殺死親生父母的報道,不由得使人心頭一陣陣發(fā)顫。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中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通過學習“生命的由來”讓每一個中學生懂得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它是最寶貴的,從而讓青少年珍惜生命。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可以深深地觸動學生,讓他們感受到生命來之不易,進而培養(yǎng)他們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2.在生物教學中要讓學生正確認識挫折
21世紀的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優(yōu)勝劣汰,這是殘酷的現(xiàn)實。作為一名生物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生活、學習中的挫折,如何面對人際交往的“碰釘子”或“碰壁”,如何對待人生道路的“坑坑洼洼”,是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F(xiàn)代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很多都具有爭強好勝、個性十足,卻經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擾的脆弱的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或受到批評,往往會采取過激的行為:或攻擊,或自責,或冷漠退讓,或放棄追求,甚至出現(xiàn)輕生行為。 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對中學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利用生物課介紹“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為了尋找到合適的雄性不育稻株做實驗,先后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經過努力終于在1976,使世界第一批雜交水稻在中國誕生了,帶來了糧食生產的一次“綠色革命”。還有國外的科學家孟德爾、達爾文等的事跡,讓學生體驗在鮮花和掌聲背后科學家們?yōu)橹冻銎D苦勞動,沒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艱難的科學獻身精神,是很難成功的。只有具有不怕艱難、百折不撓的意志,才有可能到達成功的彼岸。通過生物課堂教育,使我們的中學生真實地面對人生,勇敢地承受人生,大膽地挑戰(zhàn)人生,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尊重自我、珍愛自我,用生命的力量去承受暫時的挫折。在挫折中汲取力量,用挫折所轉化而來的動力戰(zhàn)勝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