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燕玉
學生質疑發(fā)問是“學會學習”的一種標志,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陶行知先生寫道“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币虼?,對老師來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學會思考?!弊鳛榈投握Z文教師,在學生語文學習起始階段,應該更加重視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以形成良好思考習慣。
一、立足學情,分析“偽問題”現(xiàn)象成因
(一)“無須問”,學生提問,不被重視
老師習慣于包打包唱,學生習慣于等待教師自問自答。提問往往成為老師的專利。學生提問不被重視,只是走過場。
(二)“無效問”,學生提問,只為迎合
學生不明確為什么要提出問題,只為了迎合教師,被教師“牽著”一味地發(fā)問。
(三)“無疑問”,學生提問,變成形式
學生常常為了提問而發(fā)問,并非真正的有疑而問,這樣的課堂實質上是虛假的、無意義的。
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迫在眉睫。教師應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將提問的權利交還給學生,學生也不再會一味地被 教師牽著走,這既是解放了學生,也是解放了教師。
二、立足教學,尋求“偽問題”現(xiàn)象解決策略
(一)想方設法營造探討氛圍,使學生“敢問”
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積極主動性發(fā)揮的前提,它能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使學生處于一種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中。學生心情舒暢,就能迅速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樂于思維,敢于質疑。因此,我們教師教師對于學生的發(fā)問,要以和悅的態(tài)度去傾聽,鼓勵學生與教師就某一問題進行探討。
如教學《守株待兔》時,在朗讀、學習體會種田人的想法“要是每天能撿到一只野兔,那該多好啊?!睍r,一學生疑惑地問,“‘啊后面為什么不是感嘆號”。在沒有相關預設的情況下,執(zhí)教教師笑瞇瞇地對學生說,“那你把感嘆號加進去讀讀看”,該生自信地朗讀完之后,說自己讀后覺得感嘆號能更強烈地表達種田人想“不種田,只撿免”的想法。老師大加贊許道:“你真會學習,你可以給教材的編者寫封建議信哦?!睂W生高興地坐回座位。該生從疑惑到自信,再到高興的體驗中,不僅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也在老師的一步步引導下,體會到了種田人的想法。在這里,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育智慧,更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育理念——鼓勵學生質疑,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二)因地制宜激發(fā)質疑興趣,使學生“想問”
興趣是入門的向導,教師首先應激發(fā)學生質疑興趣,點燃其求知的欲望,促進其積極思維。從低年級開始我們就應鼓勵學生提問題。如《烏鴉喝水》這一課,講了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放進瓶子里使水位升高從而喝到了水。講讀時,我首先引導學生理解烏鴉口渴了,但它找到的瓶子口小、身高、水少怎么也喝不到水。在此基礎上,我打破常規(guī)教法,帶學生學習最后一節(jié),學生驚喜地發(fā)現(xiàn)烏鴉居然喝到了水。至此,學生幾乎不約而同地在心里畫了一個大問號:它是怎樣辦到的呢?學生急不可耐地閱讀了課文的中間部分之后才恍然大悟。這時,有同學又產生了新的疑問:為什么把小石子放進瓶子里,里面的水就慢慢升高了呢?通過實驗和討論,學生明白了原來是小石子占據了水的位置,瓶子的四周有玻璃擋著,水只能向上移動,水位就升高了。教學的重難點在懸念中解決了,學生們對這只聰明的烏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因勢利導教給提問方法,使學生“會問”
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該充分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學會是前提,而讓學生會學才是目的。我們要讓學生想問、敢問、好問,但更應該讓他們會問。要使學生認識到不會問就不會學習,會問才是具備質疑能力的重要標志。
1.注重示范引導
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質疑也是如此。因此,我們教師應注意質疑的“言傳身教”。在教學中,我經常指導孩子尋找以下幾處質疑點:
首先是課題,從課題入手,提問課題的意思是什么?誰做了什么說了什么?為什么要那樣做等等,讓學生輕松地進入課堂學習的角色。
其次從字、詞、句著手,為什么寫這個字而不用別的字?某個詞是什么意思?若改用其他詞怎樣?以及把句中某個詞去掉效果怎樣?如《雷雨》一課中,體會“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薄耙粭l彩虹掛在天空?!薄爸┲胗肿诰W上結網了?!斌w會“垂、掛、坐”等字用詞的準確與生動。先讓學生讀句子,說說哪個詞用得好?可以換成哪些詞?為什么不用其他詞?
再次,從標點上慢慢認識,比如像蝌蚪的是什么符號等,最后從課文情節(jié)發(fā)展方面,這需要學生對課文了解得相當熟悉,才能根據課文情節(jié)的發(fā)展提出問題??傊?,只有老師善問才能促使學生會問,而善問的目標就指向學生會問。
2.指導篩選問題
當老師讓學生針對課文題目提問,或是讓學生針對課文中某一段落提問,或是讓學生針對課文內容提問時,學生常常會提五花八門,什么樣的問題都會提出,其中很多問題是無效的。作為老師要循循善誘,逐步引導學生篩選出哪些問題是有價值的,幫助學生歸類哪些問題是在表達相同的意思,幫助學生清晰思路,從研究關鍵詞、關鍵句等角度去思考、挖掘,想想自己不懂的地方,再組織語言,提出問題。這樣的教學,改變了以往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
3.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學生能否提出問題?能否提出好問題?關鍵是創(chuàng)設學生提問的情境。教師要創(chuàng)設適當的情境,將學生置于“問題”的環(huán)境中,啟發(fā)、激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與探索,從而使學生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問”,故知新。在課堂教學中,把課堂還給學生,給他們更多思考空間,創(chuàng)新的余地,讓學生想問、敢問、好問,教給學生方法,讓他們會問,由“偽問題”變?yōu)椤罢鎲栴}”、“有價值”的問題,使他們由被動質疑逐步轉向主動質疑,改變靜態(tài)的教學,給了語文課堂一種蓬勃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