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占云
我們這里所說的主要是對中學語文文學作品的閱讀,也就是對語文文學作品進行思維的過程。在這里“文學”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作品”指“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品?!?/p>
現如今,中學語文文學作品閱讀的現狀有哪些?又該如何做出相應的對策呢?
一、詩歌
(一)感知語言文字
中學生感知古代詩歌的語言,遇到的問題往往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一些詞匯所表示的事物現在很少見,或者沒見過,如“朔氣傳金柝”句中的“金柝”;“留取丹心照汗青”句中的“汗青”;其二古詩中一些詞匯的意義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區(qū)別。如“青春做伴好還鄉(xiāng)”句中的“青春”中學生大量接觸的是現代漢語詞匯,形成理解現代漢語的心理。只有弄清古代漢語詞匯和現代漢語的對應關系,才能實現同化。
在句法意義方面,古詩使用文言句法,加上格律限制,有它的特殊性,如多用省略句,倒裝句和緊縮句,脈絡似斷實連,跳躍性大,要使學生用理解現代漢語意義和句子形式的心理去同化古詩,教師必須把倒句順裝,把省略句的省略部分補上,把緊縮句還原為常式,有的還需要調整句子結構。
(二) 領會詩的意境
在理解古詩字面意思的基礎上,要讓學生想象詩的意境,形成意象。要根據詩所提供的信息,從記憶倉庫中調動有關表象加以補充、領會,進而再造意象,形成詩的意象。辦法有:提供直觀,如教“白發(fā)”這樣的詩句,可提供古代發(fā)式掛圖或畫一個類似的人;提供有關知識,啟發(fā)學生從有關書籍、電影、電視中得到聯想,形成間接意象。
(三)體會思想情感
體會古詩的思想情感是真正讀懂古詩的標志。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離不開當地的情況。由于時代的變遷,體會古代詩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難。
怎樣引導學生克服體會古詩思想感情的心理障礙呢?
首先,適當介紹詩人寫作的背景,讓學生了解當時當地的情況;其次以情激情,促進學生情感遷移,使學生和詩人情感產生共鳴。
二、散文
散文一般是思想深邃,情感豐瞻,語言精美,結構謹嚴。但中學生對一篇篇散文,不能夠深切體悟。這就要求我們將來作為語文工作者必須激活求知欲望,呼喚審美情感,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上找到散文的美。
(一)激活求知欲望
散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作品的基調,設置教學氛圍,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良好環(huán)境,給予學生適當的暗示與要求,有效地發(fā)動學生在閱讀散文時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提高鑒賞水平,幫助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與領悟。
(二)呼喚審美情感
在散文閱讀中就要求學生通過閱讀理解,體驗作品所表達的感情,感受作品中的審美情意。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得是調動學生的想象力 。
三、小說
現在很少看到學生讀《紅樓夢》《三國演義》等經典性的小說,而且對經典小說反應冷淡,缺乏應用的閱讀興趣和熱情,遠沒有提起竟金庸、蔡智恒甚至韓寒時那么眉飛色舞,滔滔不絕;只有老師單方面的對這些經典作品保持持久的熱情,不斷演繹和豐富著經典的闡釋和閱讀。
我認為,要消除經典小說閱讀中的兩極閱讀現象,充分發(fā)揮經典的經典效用,把專業(yè)與非專業(yè)閱讀結合起來。具體講,就是用“三步閱讀法”的操作方法來閱讀小說。即第一步直觀感受;第二步設身處地;第三步理性分析。
第一步,直觀感受。即先拋開一切既有的結論和看法,完全投入,努力去獲取對作品的第一印象。
第二步,設身處地。所謂“設身處地”就是力圖回到作品產生和傳播的歷史時代。這里重要的是發(fā)揮想象力。
第三步,理性分析。這種分析還是要立足于前面所說的閱讀印象和設身處地的歷史想象,而不是先入為主,從概念到概念。這里主要是通過比較分析的方法,把第一印象和歷史想象所得出的結論進行歸納、整合,使之條理化、系統(tǒng)化。
四、戲劇
(一)欣賞高度集中的戲劇沖突
戲劇沖突是戲劇的基本要素,這就要求我們在鑒賞戲劇時,把握好矛盾沖突的至關重要性。劇本中的矛盾沖突是多樣的,有人物之間的矛盾,人物自身的矛盾,甚至人與環(huán)境的矛盾,所以我們欣賞戲劇中的矛盾沖突。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沖突,了解沖突是如何形成的,沖突的性質是什么,表現怎樣的主題。
(二)品味豐富多彩的戲劇語言
戲劇語言是構成劇本的基礎。在戲劇文學中。人物形象的刻畫,戲劇情節(jié)的展開,主題思想的表現都是依靠戲劇語言來實現的。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和舞臺說明,但我們著重品味的是人物語言即臺詞。
品味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所謂個性化,就是指受人物的年齡、身份、經歷、教育、環(huán)境等影響而形成的個性特點。我們要品味人物語言,就要善于分析每個人的個性化語言,從而顯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三)分析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
在仔細品味戲劇語言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深入分析劇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把握他們鮮明的個性特征。這也是戲劇文學閱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分析人物形象要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并結合人物的語言來分析。
戲劇作品可以品味的東西很多,只要我們從戲劇的特點出發(fā),牢牢把握戲劇沖突,戲劇語言和人物形象,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獲。
總的看來,中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就主要體現在對古詩的閱讀存在著嚴重的心理障礙,我們就應從感知語言文字、體會詩中所傳達的思想情感和領會詩的意境方面提高他們的興趣,使中學生從厭煩的困境中走出來,也使中華文明古詩在中學生心里得以流傳;在散文閱讀方面,激活中學生的審美情操,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形散神不散”的散文對他們審美提高有所幫助;在閱讀小說和戲劇時,要讓中學生從厭煩情緒中走出來,讓喜歡文化快餐的他們同時也喜歡上具有經典意義的小說和有所衰落的戲劇,希望這些方法對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