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淼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注重理科思維的滲透、培養(yǎng)、運用,不僅符合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水平,也能更好體現生命科學的嚴謹性、邏輯性和科學性。
關鍵詞:生物;課堂教學;思維
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和現代教學觀的形成,教師不僅需要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更應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思維能力是中學生物學習能力的核心內容,它與觀察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密切相關。觀察時沒有思維活動的參與,是不可能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做實驗必須手腦并用,不假思索的機械操作將無法提高實驗水平;自學能力的形成必須建立在一定思維能力的基礎上,由此可見思維能力對其它能力的發(fā)展水平起著制約作用,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成為每一位生物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過程
生物學教學中應該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暴露思維活動過程,這是以往教學中常常輕易帶過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生物學知識可以說就是一部生物史,不僅僅蘊含著生物知識,更蘊含著科學思維及科學方法的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體現著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生物學知識的獲得過程,既包含著前輩科學家追求真理的無限艱辛,更閃爍著他們非凡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光芒。所以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生物知識的合作用的發(fā)現過程、孟德爾兩個基本遺傳規(guī)律的創(chuàng)立等。教師應該充分揭露蘊含在教材中的科學家的思維過程,這就要求教師有深厚的業(yè)務功底(知識基礎、動手能力),教學中的任何錯誤,都是不可原諒的。教師應該將科學家的思維過程準確地、恰當地、以學生易接受的方式展現出來。這個過程也就是展現教師思維的過程。所謂學生的思維過程,是指學生在學習生物概念或規(guī)律的時候,變未知為知之的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的思維活動過程。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受控于生物學教師,同時也反作用于生物學教師的思維,學生的思維是三個思維過程中的根本,是主體的思維過程,所以學生思維直接反應了學生科學素質的初步狀,應該給予正確的引導。
二、通過課堂提問啟迪思維
思維是由問題開始的,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展,但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提問過程都是思維教學過程。如果所提的問題和原有的認知結構之間缺乏必然的聯系、過難或過易、缺乏提問的方式等,都不能引起學生的思維。設置課堂提問的目的是為了啟迪學生思維,要實現這個目的,除了具備目的明確、層次分明、把握時機、面向全體學生等基本要求外,還應特別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1.提問要難易適度
在目標教學實施中,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問要按能級從低到高,由易到難逐層展開,其難易程度不能超過或低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既不能高不可攀,徘徊不前,也不能唾手可得,失去興趣,而是“跳起來摘果子”,做到伸手不得,跳而可獲。實踐證明,過難過易的提問均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
2.提問要藝術新穎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樣一個問題,提出時平平淡淡,既不藝術又不新穎,而是“老調重彈”,那么學生就不可能被引起較強的注意,如果變換一下提問的方式和角度,學生自然會產生興趣,被新奇之感所吸引,也會積極開動腦筋去思考。
三、合作學習,促進思維互動
所謂合作學習,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不只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還包括生生之間的互動。采取小組討論、小組辯論、競賽及游戲等方法有助于生生之間的活動。這時,教師要放寬學生,適當引導,或加入討論中去。通過討論,學生之間進行交流,互相啟發(fā),使研究的問題更加深入,使教學的重點更突出,難點更容易突破,學生自己的理解相互強化、相互補充。通過討論,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偏差和教師在傳授知識上的不足遺漏得以充分暴露,獲得可靠的反饋信息,使得“教”與“學”中的不足均得到有針對性的補救。多邊活動既讓學生各抒己見,擴大信息交流,又能鍛煉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敏捷性、創(chuàng)造性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表象
直觀教學是生物學教學的基本原則。直觀教具的使用,可增加學生的視覺效果,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化學生的抽象認識。教師應加強直觀教學以豐富學生各種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包括宏觀和微觀結構)、生理現象、生物體之間的關系、生物實驗操作等表象。這些豐富的表象有助于學生對生命現象的思維,例如,對顯微鏡的使用,若只紙上談兵,學生很難掌握,如果每人一臺顯微鏡,讓其使用,很快學生就能將相應顯微鏡知識掌握好,并牢記。
五、重視實驗教學
中學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在實驗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動手,而且要求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探索。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實驗現象,而這些現象可能是教材中沒有的,教師應加以解釋,以便指導學生正確的思路。例如,教材中對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學生在操作中很容易出現誤差,色素帶沒有出項或模糊不清,出現這種現象,學生自己就會去尋找原因,找出操作不當之處,便于加深印象,鞏固知識。
教師應重視實驗的方法,根據相應實驗原理對實驗進行創(chuàng)造性改進,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如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演示實驗一般都是教師動手,學生觀察。由于教師有訓練的實驗技能,再加上充分準備,實驗結果都較理想,這雖然有利于學生對概念、規(guī)律的理解,但無形中會使學生的思想受到束縛。若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以小組為單位,自己討論、自己操作,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驗技能不一致,實驗容易出現各種與結論不符的結果,很容易引起學生對實驗結論產生懷疑,提升探索欲望,從而促使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六、加強思維訓練,提高思維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應指導學生怎樣去思考,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在生物教學中,啟發(fā)學生用辯證的觀點和邏輯方法對自然現象、實驗現象和其他感性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系統化和具體化,做出合理判斷和正確推理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前提。
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期需要教師有耐心和毅力,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時刻觀察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方法,在修正中完善學生的行為習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