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曼麗
摘要:在視覺文化時代,人們的觀看方式從焦點的凝視轉(zhuǎn)向多元的瀏覽。觀看方式的改變加劇了視覺化的對象,與靜止的事物相比,視覺更容易注意變動的事物。而從“我思故我在”到“我秀故我在”,人們也更加傾向以視覺化的行為方式來吸引視覺的觀看,而泛濫的視覺形象造成自我選擇的困境。
關鍵詞:盲從;虛擬;同質(zhì)化
從先民的圖像文字、祭祀、巫術等原始行為開始,視覺經(jīng)驗一直伴隨著人類的文明發(fā)展。但是視覺文化的稱呼特指當前社會文化中的一種傾向和趨勢,即視覺因素在文化中占據(jù)著主導,甚至是“霸權”地位。社會中的方方面面充斥著被視、觀看和凝視的需求,視覺化的形象侵占著人們生活的一切,陷入對自我認知的困境中,盲從于泛濫的視覺形象。近些年的盲目的整容之風、小鮮肉、粉絲經(jīng)濟等是看與被看的視覺需求制造的。視覺的存在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不同于真實世界的虛擬世界,人們在這場影視技術帶來的狂歡中肆意的揮霍埋葬真實的空間,視覺化的形象讓每個人多了選擇的空間但也成為了千篇一律的同質(zhì)形象。
一、視覺時代下自我認知的困境
從“我思故我在”到“我秀故我在”,人們來到需要表演的時代。是“我秀故我在”還是“我觀故我在”,我們與其說進入到一個“作秀”的時代,不如說進入到一個需要視覺化的時代。“作秀”的前提是模仿(找到社會中符合或者標新立異的行為),而模仿就需要觀察,即“被看”之前先要學會“看”。人類擇群而居,在群體中生存,需要滿足群體對個人的要求。為了滿足社群對自己的期望,個人選擇符合自身形象定位的角色,進行扮演?!澳7隆辈粌H存在于藝術范圍內(nèi),日常生活中個人的角色扮演更需要模仿。從人誕生,模仿為人們提供了生存的本能。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人們生存在經(jīng)驗理論下的認知世界中,可以跟隨先民的生存經(jīng)驗繼續(xù)下一輩的生活方式。但隨著社會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理論此時卻無法提供經(jīng)驗,更多的時候需要人們自己去定義。繁復冗雜的信息,人與人之間頻繁的交流,讓個體快速在他人面前樹立自己的角色變得至關重要。展示自己就是樹立角色的必要行為,在人類表演學中稱之為“表演”。較之靜止的事物,視覺會更容易選擇注意變動的事物,也就是說客觀對象本身對視覺具有不同的吸引力,視覺憑借著自身積極的選擇性來完成視覺的觀看過程。而為了更多視覺觀看結果,需要不斷更新視覺形象吸引他者視覺的重視。
視覺資源的爆炸式增長,把人們帶入了一個以視覺為主的時代。無論是個人的現(xiàn)實行為舉止還是虛擬空間的自我呈現(xiàn),都有著視覺文化的烙印。且當視覺侵入到個體生活的方方面面,個體容易被視覺所迷惑,進入到視覺營造的情緒快感之中,丟失了真實生活的感觸。以電影電視為主的鏡頭語言,擴大了觀眾的感觸范圍同時禁錮了觀眾的想象空間。巨大的銀幕形象把生活中從未體驗過的經(jīng)驗,以同感的方式無限放大到觀眾的情緒上,這種情緒勢必會帶入現(xiàn)實生活中。當藝術體驗以一種獨立的形式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時,它是對精神世界的豐富,而當這種藝術體驗滲入現(xiàn)實體驗時,可能就會存在偏差。而個體卻沒有認識到這種偏差依然把它當做真實世界該有的體驗,從而陷入虛擬與真實空間的矛盾中,做出與真實相差甚遠的選擇。例如,近些年來粉絲經(jīng)濟的繁榮,實質(zhì)就是把虛擬中的形象投射到現(xiàn)實的人物形象中,無限放大自我情緒的表現(xiàn),主動放棄辨析真假的能力,對虛擬空間有著過分的幻想投射到真實空間中,陷入自我認知的困境中。
二、個體自我選擇的自由與限制
在信息復雜的環(huán)境中,有著自由、多樣的選擇,看似沒有限制但實質(zhì)卻向著視覺性邁進。人類在進入工業(yè)時代以來,改變了以往的交流方式。任何一種產(chǎn)品都可以無限制的復制,讓一對一的交流擴展成一對百、千、億的范圍。而光速的信息傳遞,讓觀眾之間產(chǎn)生統(tǒng)一性的評判標準變得可能??刂菩畔鞑サ木褪谴蟊娒浇椤漠斚碌牧餍姓Z到身上的每一物品,個體看似自由的選擇,卻牢牢在大眾媒介的控制之下。個體所標榜的個性、思想、潮流,都是在大眾媒介的控制范圍內(nèi)。當大眾媒介與思想潮流結合,眾多的個體將會倒向大眾媒介宣傳的思想潮流。今天的大眾媒介到處充斥著消費主義,消費文化用糖衣彈炮裹挾個體,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把虛擬世界當做真實世界。這種虛幻的情感體驗來自于影視化符號化的審美文化營造的幻覺,個體在現(xiàn)實生活與虛擬情境產(chǎn)生混淆。當個體面對媒介的魔咒時,無法跳脫出選擇的限制。紛繁多樣的廣告提供各種選擇的空間,視覺的形象把虛擬情緒體驗帶給觀眾,購買相應的產(chǎn)品就可以得到廣告中的情感體驗。生活在廣告中的虛擬對象擁有最健康的身體、最舒適的生活用品、最便捷的交通、最美麗的自己,虛擬人擁有現(xiàn)實世界中人們渴望的一切。而這種“去現(xiàn)實化”的形象世界,不在注重現(xiàn)實形象,而是讓更多的人投入到虛擬的世界中,在“超現(xiàn)實世界中”追求大眾的情緒同感。精致的畫面、震撼的音效、幻想的場景無限的復制傳播,個體的獨特的體驗逐漸消逝,對虛擬世界評論逐漸淪為一種聲音的傳聲筒。在影視中以超真實的視覺效果,傳遞著安排好的故事效果,人們被動的接受安排好的故事線索。被一個又一個接踵而來的鏡頭消耗著,沒有思考的空隙。留下的也只是故事的情緒而已,我們被影視的夢幻感官世界催眠了,陷入其中無法自拔。而情緒投射到現(xiàn)實社會,各種自我視覺化的追求層出不窮,在社會中反應在對外貌至上、金錢至上的追求。
視覺文化帶來的人們的觀看方式的改變,到處充斥著被視、觀看和凝視的需求。人們也更加傾向以視覺化的行為方式裝扮自己,而泛濫的視覺形象造成自我選擇的盲從。視覺文化的擴張讓個體從外形到精神如同機械復制伸向生活中的每個人,自我認知的不足讓獨一無二的個體瞬間變成千篇一律的“同人”。
參考文獻:
[1]李然.視覺文化視野中的視頻游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3,9。
[2]阿萊斯·艾爾雅維茨著 張云鵬譯.視覺文化、藝術及視覺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9。
[3]周憲.視覺文化與消費社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