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要】語文閱讀的核心素養(yǎng),就是學生通過閱讀,能進行語言文字運用,發(fā)展思維能力,提高表達能力。其閱讀能力,大致可分為獲取信息、整體感知、形成解釋、反思評價的能力。課堂的閱讀教學,應從培養(yǎng)學生這些能力出發(fā),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言語實踐活動反思 信息提取能力
一、案例背景
語文閱讀的核心素養(yǎng),就是學生通過閱讀,能進行語言文字運用,發(fā)展思維能力,提高表達能力。其閱讀能力,大致可分為獲取信息、整體感知、形成解釋、反思評價的能力。課堂的閱讀教學,應從培養(yǎng)學生這些能力出發(fā),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諾貝爾》一課為蘇教版五年級上冊一篇寫人的文章。本課教學設(shè)計,打破常規(guī)的線性教學結(jié)構(gòu),采用板塊式閱讀教學結(jié)構(gòu),分為“讀準課文”“說清人物”“學寫小傳”,在讀、說、寫的言語實踐活動中,訓練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案例片段
1.板塊一:讀準課文
師:老師來檢查你們的朗讀。不過,今天的朗讀有點不一樣,就是根據(jù)我的要求讀相應的內(nèi)容。(屏幕出示1:讀含有發(fā)明炸藥名稱的句子)
生1:(讀句子)以后,諾貝爾就把興趣……人們把它稱為“諾貝爾爆炸油”。
生2:(讀句子)經(jīng)過四個念頭……終于制造出能夠安全運輸?shù)墓腆w炸藥——黃色炸藥。
師:還有嗎?還有一句,雖然不是很明顯,但說的也是炸藥。
生3:(讀句子)諾貝爾為了發(fā)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藥……
師:老師來采訪一下,剛剛你們找的這些句子,是像平時一樣一字一句地讀課文找出來的嗎?
生:不是。
師:那是怎么讀的?
生:一目十行。
師:哦,就這樣,找自己想要的信息,而一目十行地去讀,你們知道這樣的讀書方式叫什么嗎?
生:瀏覽。
(師板書:瀏覽)
師:今天這節(jié)課,有很多地方都要采用這種讀書的方式。
(屏幕出示2:讀和諾貝爾獎有關(guān)的一段)
(屏幕出示3:讀文中描寫最細膩的一段)
[設(shè)計意圖]“讀準課文”這一板塊,是學生“讀”的活動,但讀的目標直指“準”字。如何“準”?就是通過“瀏覽”的閱讀方式,尋找自己所需要的內(nèi)容。
在讀的過程中,訓練了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2.板塊二:說清人物
師:下面就來“說”,說誰呢?諾貝爾。請看學習任務:
(屏幕出示:默讀思考,在我看來,諾貝爾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_)
師:你們默讀思考,準備匯報。
生:讀書、思考、勾畫。
生1:在我看來,諾貝爾是一位堅持不懈的人。因為我在書上看到他“經(jīng)過四個年頭幾百次失敗”,實驗失敗那么多次,他還能堅持不懈地發(fā)明炸藥。
生2:在我看來,諾貝爾是勇于獻身的人。因為課文中寫到“近了!近了!火星已經(jīng)接近炸藥了!諾貝爾的心怦怦直跳……”
[設(shè)計意圖]“說清人物”這一板塊,是學生“說”的活動,但說的目標又直指了“清”字。如何“清”?還是通過“瀏覽”的閱讀方式,學生理出可以佐證自己觀點的內(nèi)容,有理有據(jù)地表達出來。
在說的過程中,學生經(jīng)歷了提取信息、篩選信息、信息的理解等過程。
3.板塊三:學寫小傳
師:下面我們就來給諾貝爾寫小傳,老師這里有三個題目,請看:
(屏幕出示:“炸藥之父諾貝爾”“永不放棄的諾貝爾”“永遠的諾貝爾”)
師:你們覺得這三個題目的小傳內(nèi)容一樣嗎?
生:當然不一樣。
師:怎么不一樣?
生1:我覺得第一個題目主要寫他發(fā)明炸藥的過程。第二個“永不放棄的諾貝爾”是寫他堅持不懈的精神,第三個題目寫……
生2:第三個題目寫人們懷念諾貝爾。
生3:第三個題目還可以寫諾貝爾獎及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
師:三個題目的小傳內(nèi)容各不一樣,這就是要根據(jù)這個主題,有所選擇。(板書:依主題,選材料)
[設(shè)計意圖]“學寫小傳”這一板塊,是學生“寫”的活動。依主題,選材料,就是讓學生根據(jù)所定的主題,選擇與主題相吻合的內(nèi)容。這還是提取信息能力的訓練,甚至是更為高級的訓練。
在寫的過程中,看似是練筆,但練筆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要經(jīng)歷復雜的過程。對題目的理解與選擇,課文中所選主題的信息的獲取與選擇,以及所選語言的安排與重組等。
三、案例反思
在《諾貝爾》的教學中,三個板塊,包含讀、說、寫的言語實踐活動,活動內(nèi)容不同,但都在利用不同形式、不同內(nèi)容,訓練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這樣的能力訓練,貫穿于整堂課的設(shè)計與教學。
在我們成人看來,提取信息能力相對于整體感知、形成解釋、評價反思的能力來說,應該最為簡單。但在閱讀檢測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往往會在此處栽跟頭。經(jīng)常聽語文老師或家長拿著試卷對孩子氣憤不解地說:“你看你,答案就在文中,你都找不到?!?/p>
當提取信息成為一個人的能力時,一定要經(jīng)過不斷的訓練。學生也知道應該到文中找,但有時因為對文本閱讀障礙、自身閱讀經(jīng)驗欠缺等因素,就是找不到所要的信息。
其實,問題的根源出在我們的語文閱讀課堂上。我們的閱讀課,很多時候只是教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教學生深入精確地理解,教學生充分合理地想象,教學生精妙地、多角度地評析……卻似乎很少給學生訓練提取信息的機會。當然,在進行以上學習活動時,也會涉及提取信息,但把這樣一個能力的訓練單獨拎出來,真的很少看到。因為,我們都默認學生應該有這個能力。然而,學生一次次用試卷告訴我們:在獨立閱讀時,這樣的能力我還不具備。endprint
如何在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提取信息能力?現(xiàn)以《諾貝爾》一課教學例,談幾點訓練策略。
1.提取信息的能力隱藏在學生學習活動中
能力訓練是內(nèi)核,必須有承載其內(nèi)核的載體。而這載體,便是聽、說、讀、寫。聽、說、讀、寫作為最基本的言語實踐學習活動,只有在這些學習活動中反復練習,才能形成能力。換句話說,就是能力的形成過程,是學生在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因此,在設(shè)計教學活動時,要有所取舍,要能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在《諾貝爾》一課中,就是將提取信息能力的訓練,安排在讀書、說人物、寫小傳的活動中,進行反復練習。
2.提取信息的能力合理地細分與選擇
提取信息的能力,進行細分,可以大致分為獲取信息、處理心理的能力。如果再細分,根據(jù)余映潮老師的分類角度,還可細分為“聚合能力、整理能力、分類能力、排列能力、融合能力、比較能力、概括能力、濃縮能力、提煉能力、命名能力”等。在具體指導中,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細致化、有針對地指導。
這樣的能力訓練,教師在設(shè)計教學時,也要有這樣的意識,學生在這一能力訓練中才能有所收獲。
3.提取信息能力訓練要有步驟地開展
教師如何帶領(lǐng)學生進行提取信息能力的訓練?大致可按照這樣的步驟進行:
(1)明確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時,往往對于提取信息的要求不是很明確。要求不明確,自然就找不到該要找的信息。例如,到超市買東西,不明確買什么,超市轉(zhuǎn)一圈不是沒買到,就是買了其他東西。正所謂,有的放矢。在本課教學中,讀書有讀準的要求,學寫小傳也有題目的要求。只有明確要求,才能找到符合要求的信息。
(2)篩選信息。帶著明確的目標,就要在大量的文字信息中去找尋。而在這一過程中,大致要經(jīng)歷這樣的思維過程:搜集、比較、分析、選擇、確定。當所篩選出來的信息與要求相契合時,其提取出來的信息就是有效信息。例如,有學生選擇“永不放棄的諾貝爾”為題寫小傳,他必然在閱讀的過程中,搜集和“永不放棄”相關(guān)的語句,通過比較、分析,選擇與之相聯(lián)系的內(nèi)容。
(3)組織信息。有時,提取出來的信息不能直接拿來用,這個時候就要進入下一個工作環(huán)節(jié)——組織信息。簡言之,就是把所提取出來的信息組織成連貫的話,以利于表達,使別人容易知曉。學寫諾貝爾小傳,學生在文中不同之處找到不同的相關(guān)信息,再將這些語句組織成一段有意義的語段。
學生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反復訓練,才能養(yǎng)成,最終成為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