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衛(wèi)華
故事里講,美術課上教授說:請給我畫一縷風。見學生不解, 教授提示說:風雖無形,物卻有形,物隨風動,風走物形。學生們恍然大悟,筆走如風。有的畫了一株搖擺的竹,有的畫了一朵飄飛的云,有的畫了一炷歪斜的煙……
不同畫作的好壞,其實就是看畫的意境,如同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風有大有小有強有弱,風會給人愉悅也會給人煩憂。這畫上一縷縷風的線條,不正是此時他們的心境的真實寫照嗎!
天上的云隨著風兒去向遠方,也被風兒拉扯揉捏成各式形狀。此時的云就是風的樣子,它在講述著風兒自己的故事。
風是有方向的,雖然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但我會循著有風的方向,遠眺那一片無聲的花開。
風是有靈性的,它時而安靜,時而灑脫。楚人宋玉在風賦中說: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此語無疑是對風最好的詮釋。所以唯有用心方能解得風語、識得風韻。
風在春天帶來蒙蒙細雨不濕衣,給炎炎夏日帶來一絲絲清涼與舒適。到了秋天風是成熟的,醇和而飽滿,而在冬日的苦寒或許只為換來你的早春東風第一枝吧。
年少的時候不懂什么是風情萬種,什么是巍巍雄風。不解風情卻喜歡迎著雨追著風,無風的時候就騎著自行車沿山路順馳而下,任風在耳邊呼呼作響,感覺似乎追到了風的足跡。
有人時常比喻光陰荏苒,歲月如風。在風的記憶里,有光影斑駁的故事,常因一張舊照片、一首老歌曲而勾起內心的激情涌動。
風真的是無形的嗎?但其實還是看得見的吧?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表達告訴我們一些事情,而我們總是聽不見又看不懂。如果風的形成只是空氣流動的結果,為何它又能吹散世間一切的哀怨情仇,吹散凝聚在心底的所有塵埃。
坐在山巔靜靜地聽風,真是一種感情的享受,也是對心的愉悅。所有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在風的眼睛里都不過是過眼煙云而已。 人的心境其實就如風的線條。心境無形卻能指導有形,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是心境的袒露。
是“風動?幡動?”到底都是“心在動”, “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風在感悟自然的心境中又是如此微妙。人若能減少“心隨境轉”,增長看待事物的平常心,倒也是“任爾東西南北風”了。
所以有多少人都在羨慕風的自由,都想象著能和風一樣灑脫地生活。有時卻又忘了風其實也是有情緒的。偶爾是“斜風細雨不需歸”的愉悅,有時卻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落魄與無奈。或又有“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哀婉凄涼。童年嬉戲于河谷之中,風是山的味道; 青春成長在樹陰之下,風就變成綠的顏色;成年以后的風有果實的清香,厚重而溫和。
風有著無比威力,當它積蓄了太多的怨恨與不滿時,大地便會遭受一場肆意的破壞。此時它是勢不可擋又無堅不摧的,只有等待它釋放了發(fā)泄了理性了,或許才會回頭來做些彌補。
大概誰也摸不透風的脾氣吧?那又有什么樣的人可以呼風喚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