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楊
“大師”們的黑歷史
文│楊楊
文藝復興系列之二
意大利文藝復興包括四個時期:開端、早期、盛期、晚期。
文藝復興開端像清晨四五點的風,喬托和馬薩喬的畫帶來屬于新的一天的芬芳。
早期文藝復興,布魯內利奇的建筑、唐納特羅的雕塑像從容不迫的河流,貫通上游的希臘羅馬和沿途風物,日益寬闊自信。
盛期文藝復興,達芬奇的畫、米開朗琪羅的雕塑、波拉蒙特的建筑像正午的陽光,光彩和熱力無所不在,技藝氣場達到巔峰狀態(tài)。
晚期文藝復興,則像躁動不安的大陸板塊,蓄力暗擺,要撞出新的形態(tài)。帕爾米賈尼諾的變形,韋羅尼斯的迅疾運動,詹波隆那雕塑里的張力,彰顯出新的審美趣味。
有無數(shù)的學者研究、歌頌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但事實上,在文藝復興早期,還沒有“藝術家”這回事呢。
編者按:
如何看懂西方藝術史?
西方藝術史的思想,其實非常簡潔明了:從畫神,到后來畫人,再到畫世界。隨著現(xiàn)代技術的進步,藝術家們討論“怎么畫”,再后來就是”還畫不畫”,最后是”藝術其實就是生活”。這是一個看似漫長實則短暫的旅途,西方美術史就是從宗教、哲學大道理一步步回到人性,回到人的內心情感和日常生活的過程……這條路,走了兩千年。
那時在意大利也有“Artist”一詞,但是只是說這位師傅干活比別人好,心思比別人巧。西方美術史里所講的文藝復興時“Master”, 準確的來說,應該叫“師傅”,而不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大師”。這個師傅本質上和石匠師傅、金匠師傅、染布師傅沒有區(qū)別,都是手藝人。
很多師傅們以諢名行走江湖。
比如波提徹利,原名亞歷山得羅·德·馬利亞諾·費利佩皮,他哥哥江湖人稱“小酒桶”,波提徹利是學徒時期得的名字——小酒桶家的山子(Sandro Botticello)。日后成名成家,這個渾名也就跟著他進了藝術史??ɡ邌痰拿指拥貧?,他原名叫米開朗琪羅·墨瑞西, 出生在北部意大利倫巴第的卡拉瓦喬鎮(zhèn),后來去米蘭學徒,去羅馬闖蕩,別人就管他叫“卡拉瓦喬”。
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布魯內利奇能把自己真名帶進藝術史,因為他們仨都出身于良好的市政官吏家庭,就是在學徒期間,本名也能得到尊重。
雖然“師傅”這個稱謂聽起來不夠高大上,那也是要艱苦奮斗才能得到的身份。
這還要從整個行業(yè)講起。在佛羅倫薩,早期畫畫、香料、藥材、醫(yī)生同屬一個行會,因為一些很復雜的理由。到14世紀早期,佛羅倫薩搞美術方面的手藝人才終于成立了“圣路克行會”,畫家、金匠、雕塑家、木匠有了自己的組織。有行會就有就業(yè)的保障,不入行會就沒有開業(yè)資格,入了行會,手藝太差、以次充好,也會被行會吊銷資格。
貴族是不允許進孩子做手藝人的,所以被家里送去學手藝的都是平民家庭的小孩,一般是十歲,也是啟蒙以后學習了一定文化以后。米開朗琪羅是市政官員的孩子,十三歲受了比較全面的教育后才送去作坊。
作坊并不是那么好混,家長一般在孩子表現(xiàn)出一定的美術才能后覺得能混出頭,才送去拜師學藝。父母要付孩子的食宿費給師傅,師傅也要付工資給徒弟,這個工資是會隨著徒弟的手藝而水漲船高的。
學徒第一年在店里打雜,做些研磨顏料、跑腿的體力活,同時學會在小幅畫面上做素描。怎么處理羊皮、紙、木頭的表面,怎么削鵝毛筆,怎么上顏色,在什么樣的光線下畫,畫錯了怎么處理。
第二年學顏色,磨灰泥,準備濕壁畫的底,做浮雕等等。那年頭可沒有現(xiàn)成顏料,所有顏色都得自己從礦物質動手來磨。紅色,鉛紅、鐵銹紅、龍血紅、橘紅,這些顏色怎么調都要知道。
總之,接觸六年的材料,才能學習怎么畫畫、造型、做金箔,然后在墻上開始實踐,這又是六年。這是最嚴格的辦法。接受這套訓練出師的喬托第四代弟子瑟尼尼后來寫了書,叫《藝術之書(Il Libro dell' Arte)》 。
在經營能力比較強的師傅手下,徒弟不但能看到好作品,還能跟隨師傅去外地甚至跨國做業(yè)務,公費旅游。在沒有大眾傳播手段的時代,看到一樣好東西,那就是獨家競爭優(yōu)勢。比薩地區(qū)的杰出雕塑家尼古拉·比薩諾,就是因為有機會臨摹由大名鼎鼎的比薩艦隊運回來的希臘石棺上的雕塑,才成為當時全意大利最出色的雕塑家。
所以,可以想象,美第奇家族第三代掌門人洛倫佐把他收藏的古典建筑全部放在花園里,對大眾開放,這是怎樣的福利。當時有個十多歲的畫坊小學徒是雕塑花園的???,并由此決定轉行去雕塑,他叫米開朗琪羅。
學徒滿師后,就叫熟工(Journeyman),出門闖蕩還是留在本地自己決定。什么時候覺得自己作品夠格了,就交作業(yè)給行會。行會的大佬們覺得你可以晉級了,就授予“師傅”資格,從此可以開作坊,收徒弟。這幅通過考核的作業(yè)就叫師傅級作品“Masterpiece”,否則還是繼續(xù)當熟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