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冬
摘 要:隨著民族音樂學在中國逐步的發(fā)展與壯大,作為民族音樂學的一個分支領(lǐng)域的喪葬音樂研究也在當代中國特殊的時代背景中逐步的興盛起來,把音樂作為一種文化來研究的趨勢也是日漸明顯。侗族喪葬音樂作為中國喪葬音樂的一個分支,在當?shù)匕傩盏纳a(chǎn)與生活中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探析黎平縣永從侗族喪葬儀式及音樂功能,對民族音樂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guān)鍵詞:侗族喪葬儀式;音樂功能
侗族為我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其歷史及各類文化都在其儀式音樂中有著不同的體現(xiàn),侗族喪葬儀式是侗族人民的一項重要人生儀式,它的內(nèi)容和形式與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觀念有著密切關(guān)系。侗族有著很強的宗教意識,其信仰很寬泛,有對祖先的的崇拜,也有對鬼神的崇拜。而信仰的產(chǎn)生往往需要借助于儀式來完成,有儀式必然需要音聲輔助來達到目的,這三者的存在往往是相輔相承,密切聯(lián)系,缺一不可。
一、黎平縣永從喪葬儀式概況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中,以儀式為媒介,傳播各種類型的藝術(shù)、文學等,早已成為歷史發(fā)展的一種需要。無論是遠古時期的音樂巫術(shù)結(jié)合,借音樂達到祈神保佑,還是歷史中的禮樂制度的產(chǎn)生,以此作為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的工具,都表明了儀式音樂的重要性。喪葬儀式,是活著的人為死者舉行的喪葬活動。侗族的喪葬儀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吉葬,另外一種是兇葬。吉葬是指正常死亡的年輕或者老人,來舉行的喪葬活動。兇葬是指非正常死亡的,這種死亡的人要被抬去火化。此文主要是吉葬儀式以年老的老人葬禮做研究。
(一)喪葬儀式的時間與場地
舉行喪葬儀式的時間的長短是由死者家庭收入情況來定,死者的棺材一般停放三天以上,葬禮最快的是三天。葬禮的時間的長短不管是多久,它的主要程序是一樣的。葬禮儀式場地的選擇有的人放在死者大堂內(nèi),也有的放在侗家鼓樓舉行儀式。
(二)喪葬儀式中使用的樂器
黎平縣永從侗族喪葬儀式中民間樂師主要用嗩吶、鑼與笛子等樂器,主要是大小嗩吶。
(三)親朋好友和村民
參加葬禮的人數(shù)還有死者的親戚朋友,還有村民。他們是來吊唁死者的,也是來和許久沒見的親戚朋友見面,增加感情。
(四)喪葬儀式活動
第一,報喪,是死者家屬告訴死者的男方家族和女方家族來參加葬禮。死者在生前會請比自己年長的長輩為自己做壽衣,年長的長輩在制作壽衣的時候會邊唱邊做壽衣。死者死后立即給死者洗澡,同本命年的親朋好友不能再死者的房間也不能給死者洗澡。給死者洗澡收殮好妝換上壽衣,這時由家族里最年長的長輩將銀子含進口中,這叫“含口銀”,放“含口銀”的意思是讓死者在陰間得以安寧,日后子孫語言穩(wěn)重,不會惹事生非。死者死后請法師上門,法師會用五年以上的公雞的雞頭上的九根羽毛拌和著公雞血曬在死者家的墻上,然后傾訴死者的一生經(jīng)歷;第二,進棺,是活著的人把死者抬進棺材里,死者的親人要回避,抬進棺材后要放鞭炮;第三,守夜,是死者的親戚朋友白天黑夜里陪伴死者的軀體,燒黃紙點香火來哀悼死者;第四,制定吉時卯時出殯,請風水大師看風水寶地,能夠旺子孫后代。然后算吉時吉卯出殯。出門時要帶上三只鴨、糯米、酒、黃紙、香等在墳墓上用,出門時一路上放大火炮,放鞭炮,兒子拿著白布走在棺材前面,孫子要走在最前面,長孫拿著遺像走在最前面;第五,入土為安,葬禮下葬之前就已經(jīng)挖好了墓地,在入土的時候與死者同本命年的親戚朋友們要離開,不能待在原地?;貋淼臅r候,親直系兒子,孫子都不可以進家門,女兒未出閣的也不能進家門,要等殺了一只公雞后,才可以進家門,如果回來的時候比較早就把死者的遺物拿去河邊,生一堆火,把死者的遺物燒給死者,如生活需要的物品可以拿去過渡下在拿回家。
二、黎平縣永從侗族喪葬儀式的音樂功能分析
(一)增加親戚朋友朋友圈的功能
黎平縣永從侗族喪葬儀式活動最主要的活動主體是參加死者葬禮的父親家族和母親家族,血緣關(guān)系以及婚姻關(guān)系讓兩大家族聚在一起,參加葬禮儀式活動增加了雙方家族的來往,還有同村的村里人增加了鄰里關(guān)系。
(二)告知祖先,保佑后人的功能
從古代到現(xiàn)在以來葬禮儀式活動都有著告知祖先的功能,是對祖先的尊重與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孝心的民族,悼念祖先又可以保佑后人的功能,讓活著的子孫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三)侗族音樂的傳播功能
侗族是一個無文字的民族,侗族音樂的傳承都靠著口頭相傳,在喪葬儀式活動中有著唱著侗歌,也有樂師吹奏樂器,一方面能娛樂人們,放松心情,另一方面又能發(fā)揚侗族音樂文化。
三、侗族音樂的傳承
侗鄉(xiāng)被譽為“歌的世界”,“飯養(yǎng)生,歌養(yǎng)心”,由此可看出,音樂已然成為了侗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侗族在歷史并無自己的文字,因此侗族人民將本民族的文化都承載與侗民的歌聲中,以歌傳情,通過歌聲來達到社交、教育等目的。侗族民族文化氛圍濃厚。侗族喪葬儀式音樂的傳承對以后研究侗族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想.原陽縣喪葬儀式音樂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5.
[2] 劉彬彬.淺談湘鄉(xiāng)民間喪葬儀式音樂[J].音樂時空,2014,23.
[3] 王青.光山縣火居道喪葬儀式音樂的傳承方式[J].大眾文藝, 2014,23.
*基金項目:2016年度貴州省級重點支持學科“音樂學”項目《黔東南民歌的區(qū)域文化研究》研究成果[黔學位合字ZDXK(2016)1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