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蘭
小學階段是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所以長期的培養(yǎng)訓練過程是十分必須的,小學數學教學主要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教學。而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主陣地。所以要把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各個方面。小學數學教學從一年級起就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任務。
一、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現狀
數學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數學教育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要發(fā)揮數學在培養(yǎng)人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大部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處于中等發(fā)展水平,數學思維雖具有了推理、想象以及解決問題的簡單能力,但是仍然缺乏靈活性、流暢性和獨創(chuàng)性。雖然已經具備了分析與綜合的思維能力,但是對各種事物和現象進行比較與分類、抽象與概括、具體化與系統(tǒng)化的思維能力還比較匱乏。
二、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措施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數學思維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有目的引入和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色彩的、生動具體的場景,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例如:《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熊大熊二去郊游份水果這樣的場景。設疑導入:4蘋果兩個人平均分,每個人分得幾個?2個蘋果呢?1個蘋果呢?學生都會答:“每人分得半個”,教師再引出分數。由此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能夠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思維的快樂,從而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知識。
2.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差異,培養(yǎng)數學思維能力。數學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但是,由于學生思維能力結構的不同,教學時就必須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是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fā)展。例如:思維具有廣闊性和深刻性,就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水平而言,一般學生的思維要么屬于“廣闊卻不深刻”,要么屬于“深刻卻不廣闊”。那么,對于具有思維廣闊性品質的學生,要指導他們深入思考問題,透過現象抓本質,揭露內在聯系;對于具有深刻性品質的學生,要指導他們周密思考,協(xié)調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3.聯系生活,豐富表象儲備,培養(yǎng)數學思維能力。數學問題源于生活實踐,生活實踐也不斷對學生的思維活動提出了新問題,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和經驗。獲得感性經驗,就不斷豐富學生的表象,使思維活動有了堅實的基礎,反之,表象匱乏,思維也會枯竭。例如:《初步認識角》一課時,雖然生活中處處有教,學生對角也并不陌生,但是還未建立角的概念。所以在新授時,首先我會引入生活中的實物:三角尺、紅領巾、鐘面和剪刀等,引導學生觀察,再從實物中抽象出角,多個角在一起,抽象概括出角的共同特征:尖尖的(一個頂點),兩條直直的線(兩條邊)。之后再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找角,將角具體化到生活中,從而回歸生活。一節(jié)課,思維經過了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具體化和系統(tǒng)化的過程。
4.啟發(fā)教學,充分利用變式,培養(yǎng)數學思維能力??陀^事物的本質特征與非本質特征總是互相交融,學生在學習時,就容易混淆事物的本質特征。所以,在小學數學概念課教學中,通常采用“變式”,即突出本質特征而改變非本質特征,或突出本質特征而改變非本質特征,其目的都是為了加深對本質特征的理解,避免混淆。例如:《倍的認識》一課時,因涉及一個新的數學概念——“倍”,所以創(chuàng)設小鳥2只、蜜蜂6只、蝴蝶8只這一情境,先學生感知和理解什么是“倍”。然后提問:小鳥有2只,蜜蜂有幾個2只?一起來數一數。所以我們就說,蜜蜂的只數是小鳥的3倍。接著追問:不僅小鳥和蜜蜂的只數之間有倍數關系,小鳥和蝴蝶的只數之間也有倍數關系。蝴蝶的只數是小鳥的幾倍?在一步一步的變式中,學生的認識從直觀到抽象,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這種有層次的推進,積累了學生的認知經驗,逐步達到對倍的本質的理解。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知識少,經驗不足,觀察問題比較膚淺,思維具有表面性的小學生,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我們應當加強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運用啟發(fā)式的方法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強語言交流訓練,培養(yǎng)學生理論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重慶市榮昌區(qū)雙河治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