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摘 要:繪畫發(fā)展的歷史實質(zhì)上也應該是繪畫工具材料的發(fā)展歷史。新的繪畫藝術及視覺效果的全面推進必是在技法革新的情況下進行的,而技法革新又必然是由于出現(xiàn)了以往更先進的新型材料才能進行。研究中西繪畫材料差異與演變不僅有助于完善美術史的研究,而且有利于掌握繪畫材料技法的演變規(guī)律從而更容易探索出新材料技法開創(chuàng)繪畫新風格,對繪畫創(chuàng)作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繪畫材料;宣紙畫;布面油畫
中圖分類號:G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9-0170-02
一、物質(zhì)生產(chǎn)力影響中西繪畫材料的演變
從中國與西方的繪畫歷史發(fā)展相比較來看,它們早期的繪畫發(fā)展順序是相類似的,都是由巖畫、陶瓶彩繪、壁畫這幾個階段演變推進的,并且前兩個階段所用的工具和材料也大同小異,都是用石刻和紅、白、黑等材料進行作畫完成,只是繪制壁畫的工具有明顯不同,西方多用各式各樣的有色大理石,而我國則使用的多為天然的礦物質(zhì)顏料。即便因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畫面有著不同的文化符號,但是總體上兩者之間的繪畫材料語言表達還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影響中西方繪畫的形成有很多不同的因素,但是繪畫材料一定占有一個很關鍵性的因素,差距迥異的物質(zhì)材料在推動中國與西方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繪畫語言表達方式的進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西方繪畫材物質(zhì)料中木板,亞麻等堅實支撐物結合細膩緩慢干燥的油性媒介,在推動其繪畫走向寫實性和再現(xiàn)性的道路上功不可沒,而我國繪畫所用的面料柔軟的絹帛,紙張結合水性媒介的使用推動中國繪畫在表現(xiàn)性和寫意性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中西方繪畫的不同的繪畫材料不僅對雙方在各自語言的表達上起著重要作用,推動了各自自身繪畫的發(fā)展,而且也在中西方這兩種不同的繪畫體系以后的歷史發(fā)展走向及演變過程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二、中國傳統(tǒng)繪畫材料(筆墨紙硯)
1.筆。毛筆是一種源于中國的傳統(tǒng)書寫工具和繪畫工具。用禽、獸或人的毛制成的筆。被列為中國的文房四寶之一。分硬毫、兼毫、軟毫,并且具備“尖、齊、圓、健”這四個特點才能稱之為一支好毛筆。浙江湖州所出的湖筆應該算是我國最有名的毛筆,還有一些河北的侯店毛筆、江西的文港毛筆以及湖南湘陰的長康毛筆、河南的太倉毛筆等也是我國的產(chǎn)筆之鄉(xiāng)。
2.墨。墨,漢族傳統(tǒng)文房用具之一,是書寫、繪畫的黑色顏料,后亦包括朱墨和各種彩色墨。
墨是松煙、桐油煙、漆煙、膠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種主要供傳統(tǒng)書法、繪畫使用的特種顏料。其中徽墨是我國制墨技藝中的一朵奇葩,也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因產(chǎn)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書畫家至愛至賴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p>
3.紙。在這里主要是指中國傳統(tǒng)繪畫用紙宣紙,雖然在這個世界上紙的品種有很多,但“宣紙”仍然是供毛筆書畫用的獨特的手工紙,由于宣紙質(zhì)地柔韌、平滑耐久、吸水力強,經(jīng)久不脆等特點,在國際上享有“紙壽千年”的聲譽。
4.硯。硯又被稱為研,是我國書畫的必備工具。制做硯臺的材料也極為廣泛,其中以安徽歙縣的歙硯、廣東肇慶的端硯、山西絳縣的澄泥硯、甘肅卓尼的洮河硯最為突出,稱“四大名硯”。
三、西方傳統(tǒng)繪畫材料
1.支撐物。硬的支撐物有木板、銅板、鐵板、石板等。軟的支撐物有亞麻、雨露麻、黃麻、棉布、混紡、化纖、油畫紙等。
2.畫底。畫底有白堊底子、酪素底子、雞蛋底子、麥糊底子、油性底子、有色底子等。
3.油畫顏料。油畫顏料包含色種一般在50種左右,國外的品牌有的則多達160多種,分成透明和不透明及半透明系列,根據(jù)畫家的需要可買現(xiàn)成錫管裝和自己研磨兩種選擇。
4.油畫顏料粘合劑。粘合劑有脂油類、揮發(fā)性香精油、香脂、樹脂、蠟和動物脂。
5.油畫筆。油畫筆有圓頭、扁頭、方頭、罩光筆、扇形筆等。
6.刮刀。刮刀有多種不同的造型。刀片的形狀或圓、或方、或尖,甚至還有鋸齒形邊緣的。但無論刀型如何變化,就其功能分三種類型:調(diào)色刀、畫刀和刮刀。
四、審美文化和繪畫材料的相互影響
(一)中國的審美文化
崇尚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希望天、地、人都處于最和諧的狀態(tài),善于給事物注入主觀感情將事物擬人化。其中也包含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抱樸”思想。
1.中國審美文化對繪畫工具的影響:
(1)制作材料本身。返樸歸真。制作宣紙,墨的材料本身都是松木,竹子等大自然中最普遍的東西,最后做成紙依然能辨別出植物的纖維,自然的清香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自然原料原有的特性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返樸歸真思想對繪畫材料的影響。
(2)制作過程。天人合一。制作過程融入了人的情感和汗水,不同于西方主要靠化學反應。通過人的細心呵護,挑選,再加上與自然的配合靠日曬雨淋,自然發(fā)酵煉白,人與天一同完成的藝術品。
(3)繪畫過程。天人合一。繪畫過程中交錯的植物纖維,細若微塵的墨融合生命之水在藝術家的主觀應用中其材料本身自行會產(chǎn)生一定的偶然效果,似乎是紙和墨自己選擇完成的效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部分由畫家本身完成一部分交給材料造成的偶然性,與天一同完成。
2.宣紙與墨的生命精神
宣紙本為植物的纖維制成像是植物“軀體”的保留,墨是由松木等不完全燃燒的煙匯集制成,某方面講是植物燃燒后脫離形體化為煙塵是植物“靈魂”的集合。
繪畫的過程中運用墨再蘸溶著生命之源——水?,F(xiàn)實中雨露滋養(yǎng)真山真水,在畫中也同樣“滋潤”萬物。墨水點過宣紙水,水與墨在紙上迅速洇開又漸漸變緩隨著紙上纖維再次被水浸潤的“舒展”仿佛生命之水又帶著“植物的靈魂”(墨)重歸“植物的軀體”(紙)之中,植物又得到了重生,用這樣的工具畫出真山真水自然就帶著靈氣和神韻。因為它們把自然最本真的部分保留了下來。這就是中國畫,以自然繪自然,講繪畫的每一個過程都融入自然變成藝術。endprint
(二)西方的審美文化
西方的文化構成分為:古希臘文化,宗教文化(基督教、猶太教)和現(xiàn)代主義文化。希臘文化包括對人肉體力量的崇拜也包括對智力的崇拜,比如他們崇尚的哲學英文之意是“愛智慧”,“知識就是力量”又吸收了基督教的“超越自然”的精神和現(xiàn)代主義的“科學就是力量”整體可歸結為一種“尚力”的審美文化。
五、中西繪畫差異性原因
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物質(zhì)生產(chǎn)影響中西繪畫材料的演變發(fā)展,導致中西繪畫材料差異性和物質(zhì)材料和審美文化的相互作用影響中西繪畫材料差異。
從中西繪畫的演變來看,早期巖畫和陶繪的材料以及繪畫語言是相類似的,直到中西在繪畫物質(zhì)材料及其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響下導致雙方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繪畫道路。西方形成了以形為先的再現(xiàn)風格,而我國的國畫形成了以意為先的水墨表現(xiàn)風格。
從中國繪畫演變歷程來看,早期的帛畫,隨后宋代以絲綢、絹為基底的工筆畫,再到后來明清時期宣紙的發(fā)揚光大,特別是生宣工藝的發(fā)展,它和明清時期的繪畫思想碰撞使當時的水墨寫意畫達到了巔峰,這無疑有繪畫材料變化的一份功勞。
從西方繪畫演變歷程來看,早期的蛋彩畫坦培拉技法,再到以油性媒介為主的油畫多種繪畫技法,最終舍棄油蛋結合,直接利用顏料和油性媒介劑作畫使西方的再現(xiàn)寫實技法達到了巔峰,而且還產(chǎn)生了各種不同的流派風格。
從中西傳統(tǒng)繪畫材料當中的基底材料差異性比較來看,差異顯而易見,首先是吸收滲透性的不同,中國畫所用的宣紙?zhí)厥巧交彳?,吸收性滲透性極強,導致了中國畫筆法運筆流暢,寫意抒情以達到酣暢淋漓的效果,而西方繪畫所用的亞麻、雨露麻等麻布類等基底支撐物做好后堅硬耐磨,以半吸收性油性弟底子居多,幾乎沒有滲透性特質(zhì)從而導致西方繪畫不可能朝著寫意的方向發(fā)展,也由于中西方繪畫基底材料滲透、堅硬、吸收性程度的巨大差異從而造成了中西方繪畫的用筆、技法、觀察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從中西傳統(tǒng)繪畫媒介劑使用的差異性比較來看,首先是顯色和稀釋的不同,中國畫中稀釋主要使用睡作為媒介,使顏色變得更薄更透,而西方油畫當中使用亞麻油、核桃油等油性材料作為媒介劑,利用光學灰的原理使畫面寫實逼真;其次是薄厚的不同,在中國畫中由于水性媒介的限制導油畫那樣慢慢塑造,導致中國畫只能薄無法厚;而西方油畫中顏料與油性媒介劑的層層堆積使畫面薄厚不均,更易塑造寫實再現(xiàn)的客觀世界;最后水性媒介與油性媒介干燥速度的急緩,水性媒介的不可逆性以及油性媒介的可逆性也限制了中國畫不可能像西方油畫那樣反復修改涂畫,所以從以上三個方面總結出繪畫媒介劑的不同也造成了繪畫用筆、質(zhì)感的表達、和罩然方法等不同。
所以綜上所述,中西方繪畫的不同的繪畫材料不僅對雙方在各自語言的表達上起著重要作用,推動了各自自身繪畫的發(fā)展,而且也在中西方這兩種不同的繪畫體系以后的歷史發(fā)展走向及演變過程中發(fā)揮了關鍵影響。
人對材料的追求和表現(xiàn)是無止境的,我們應該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中國畫顏料的優(yōu)長,也應該積極探索繪畫材料的應用,既保持中國畫獨特的特征又要不斷從其他繪畫材料中吸取創(chuàng)新靈感,使其散發(fā)出獨特的東方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 李俊杰.現(xiàn)代復古坦培拉與歐洲早期風格比較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2).
[2] 石華龍.試論中國畫與油畫差異的形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3] 崔文學.繪畫材料演變對中國畫發(fā)展的影響[J].美術大觀, 2007(9).
[4] 梁曉寧.西方傳統(tǒng)繪畫材料在現(xiàn)代繪畫中的傳承與變通[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6(4).
[5] 楊曉艷.筆墨精神——淺談工筆畫的用筆、用墨、用色[J].美與時代,2005(4).
[6] 張玉鳳.中國山水畫和西方風景畫的比較[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36).
[7] 楊艷.論油性媒介材料對西方繪畫的重要影響[D].上海師范大學,2010.
[8] 田保峰.油畫材料與形式關系的演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8.
[責任編輯:艾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