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添?
摘 要:斬獲第23屆上海電視節(jié)“最佳季播電視節(jié)目”的《朗讀者》自播出以來,憑借其文化深度、情感溫度與人文情懷吸引眾多傳統(tǒng)媒體受眾以及新媒體用戶的關注、喜愛。本文欲研究這檔以“訪談+朗讀”為形式,融思想性、情感性、藝術性為一體的文化類節(jié)目如何來展現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文化影響力。
關鍵詞:主持人;文化影響力;《朗讀者》
中圖分類號:J9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9-0141-02
中國傳媒大學張頌教授認為,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文化影響力指“部分知名節(jié)目主持人,在電視節(jié)目生產和傳播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具有文化內涵的信息傳導在受眾當中的效果反應,它是主持人作用于受眾精神層面并施以文化影響的一種能力”[1]。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電視節(jié)目,尤其是綜藝節(jié)目被低俗、抄襲、無創(chuàng)新引進等現象困擾,《朗讀者》的出現無疑成為一股“清流”帶領大家重回文化視野,重回與書本相伴、對知識渴求的學生時代。
在新媒體出現之前,主持人一直是人們接收信息的“把關人”,甚至是“意見領袖”?;ヂ摼W的普及、社交媒體的發(fā)展使人們接觸信息的方式呈現多樣化,主持人的功能及作用被弱化,受到外來引進節(jié)目影響,“無主持人說”也開始出現。而主打文化情感牌的《朗讀者》將受眾視線重新拉回到主持人,聚焦主持人自身產生的文化影響力。
張頌教授定義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文化影響力中包含四個要素:部分知名主持人、電視節(jié)目生產和傳播的過程、文化內涵的傳導、受眾的效果反應以及作用于受眾精神層面并施以文化影響的能力。本文將從以上方面進行解析。
一、主持人:少而精的“鞋底理論”
首先著眼于張頌教授提到的“部分”,說明具有文化影響力的主持人是少數的,就像陸地教授提出的鞋底理論——“鞋底的任何部分都有接觸地面的機會,但是,密切接觸地面的知識鞋底的一小部分”[1]。目前來看,主持人隊伍龐大,有專職型、記者型、專家型、明星型,但最有知名度、最活躍、最受喜愛的只占一小部分,換句話說,主持人要具有文化影響力,必須是經過時間檢驗、受眾考驗的“精華”?!独首x者》的主持人董卿有著23年的主持經驗,連續(xù)八年被評為“央視十佳主持人”,從央視春晚到奧運解說,從綜藝娛樂到公益活動,主持過的節(jié)目種類多、類型廣,擁有穩(wěn)健大氣的臺風以及獨一無二的口碑。
1.輸入與輸出:文化素養(yǎng)+文學儲備+專業(yè)技能
每期節(jié)目設有一個特定主題,主持人董卿以述說的口吻開篇,將沉穩(wěn)流暢的語音、優(yōu)美的文字與動聽的音樂旋律合三為一,把受眾帶入書香殿堂,這是表達的魅力,彰顯董卿作為主持人極強的專業(yè)基本功。擁有碩士學位的董卿將閱讀規(guī)定為自己的每日必修課,長年如一日的堅持換來舞臺上對于詩詞、散文、小說的信手拈來,出口成章。“心里有,不一定嘴上能”,這是張頌先生對于語言表達重要性的理解,豆瓣高達9.3的評分,社交媒體上居高不下的熱搜榜以及閱讀量,網絡視頻的點擊量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董卿娓娓道來的敘說式表達、抑揚頓挫的朗讀式表達和細細聆聽的訪談式表達的有效性。
2.量變與質變:主持時間+觀眾認同感+自身品牌成熟度
在董卿20年的主持生涯中,大氣、知性一直是其風格的代名詞,因此她總是活躍在一些大型活動或節(jié)目中,莊重性質的節(jié)目會給主持人賦予話語有效性,這種有效性具有可轉移且持久的特點。2017年初,由董卿主持的一檔《中國詩詞大會》為她貼上了智慧、才女的標簽,《朗讀者》趁熱打鐵,將主持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特點借勢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既穩(wěn)定了熱度與好口碑,又增加了關注度。主持人自身的能力素養(yǎng)是核心,但順應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時機與熱度同樣不可或缺。
主持人的品牌打造與文化影響力的傳播,都離不開優(yōu)質節(jié)目這個載體,同樣要估量自身是否與節(jié)目內容或將要傳遞的價值導向是否貼切,要有對自身與節(jié)目適配性的判斷,這樣才能使文化影響力得到最優(yōu)及最大化。
二、電視節(jié)目生產與傳播:現實化的“擬態(tài)環(huán)境”
“電視里展示的并不是顯示環(huán)境的‘鏡子似的再現,而是電視人通過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的環(huán)境”[3]。簡言之,受眾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但作為主持人所要做的,就是將這種不一定真實變得真實,即“擬態(tài)環(huán)境”現實化。具有文化影響力的主持人,受眾對于他在臺上、臺下的印象都不會發(fā)生本質變化,是非黑白的原則性分辨除外,相比現實環(huán)境,主持人在擬態(tài)環(huán)境中承擔著更多的責任與影響力。
董卿在與嘉賓的訪談環(huán)節(jié),常常扮演聆聽者的角色,面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的受訪者,她的對話態(tài)度也會有所區(qū)別,訪談演員徐靜蕾時,因其要朗讀史鐵生的《奶奶的星星》,因此董卿像是一個童年的玩伴,引導徐靜蕾說出一些與奶奶在一起的童年故事。訪談作家麥家時,她像一個心理輔導員,傾聽一個父親與叛逆兒子的故事,引出麥家要朗讀的由自己親筆寫的《致叛逆兒子的一封信》。訪談青年歌手王源時,她像一個溫暖的長輩,鼓勵并表揚王源的聯合國活動上的出色表現,讓其向觀眾講述《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在《朗讀者》中感受到訪談的日?;?,面對觀眾的朗讀要做到志同道合的讀書分享會。
于主持人來說,角色的多樣變化離不開前期的“備稿”,對受訪嘉賓進行全面了解,生活經歷,朗讀篇目,才能有針對性的引導,有重點的結合,節(jié)目才不會呈現出訪談與朗讀相分離的態(tài)勢,做到了這些“無形”的全程把控,才能作出“有形”且優(yōu)質的節(jié)目內容,獲得受眾的關注和喜愛,文化影響力的傳播才會被接受與吸收。
二、文化內涵:內容為王的知識體驗
主持人的文化價值與文化品位決定了文化內涵的傳導。主持人文化影響力應當以主流文化、先進文化為優(yōu)先,在倡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對受眾的精神生活給予力量,施以影響。優(yōu)質的節(jié)目內容是傳統(tǒng)電視媒體與新興的網絡媒體競爭的核心,綜觀《爸爸去哪兒》《咱們相愛吧》《中國好聲音》等現象級節(jié)目,都是以電視為播放平臺,可見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依然突出。但與此同時,只引進、無創(chuàng)新,無明顯的價值導向、低俗等弊病顯而易見。而《朗讀者》避開了這些缺陷,原創(chuàng)的節(jié)目內容來自各行各業(yè)的嘉賓,有文化界、商界、影視娛樂界、優(yōu)秀平民代表界等等滿足了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yè)、不同性別人群的收視需求。朗讀的內容也囊括名家散文、唐詩宋詞、世界名著,甚至是自己的隨筆。訪談的內容部分,主持人也著意引出嘉賓朗讀此篇目的原因以及嘉賓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事,情感濃烈,重點突出,絕不拖泥帶水、泛泛而談。以文化為主打的節(jié)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受眾的審美標準,也能夠代表廣播電視改革前進的方向。endprint
三、效果反應:回歸文學的社會效益
傳播效果的反應取決于受眾的檢驗,關注的數量以及口碑評價是判斷媒介價值實現的標準,二者缺一不可。對于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文化影響力,主持人的文化能力輸入、輸出是基礎,被受眾接受與認同才是關鍵,節(jié)目內容要與受眾產生共鳴,這樣才能構成效果,產生影響。生活在高節(jié)奏的都市中,現代人很少能夠靜下心來閱讀一篇文學名著,《朗讀者》創(chuàng)造了一個機會,從文字中尋找情感,享受感動。朗讀篇目的選取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與之前的訪談相關,知曉朗讀者的人生故事,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文化畫面中。董卿為《朗讀者》輸出了自己的文學功底與文化素養(yǎng),同樣節(jié)目也為她貼上了“文化”的標簽,自《朗讀者》開播,微博、微信都在
推送有關董卿的話題,這一次對她的印象也不再局限于“春晚”,《人物周刊》把她評價為“集美貌與智慧于一身的文化型主持人”。
四、受眾精神層面:定型化效應與文化影響
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享有一定的話語權,這種話語權的影響能夠直接作用于受眾的精神世界,潛移默化地進行調控與支配。而受眾的主持人的認知存在著“定型化效應”,即“個人受社會影響而對某些人或事持穩(wěn)定不變的看法” [4],這種看法有利有弊,優(yōu)點是能夠根據已成特點的事情進行判斷,不用繼續(xù)探索信息,比如中央電視臺法制欄目《今日說法》的主持人撒貝寧,基于多年主持法治欄目的經驗,他于受眾的印象正直、嚴肅、說一不二,因此他的所做所為、言語表現在人們眼中具有可依賴性以及高可信度,同時這樣的“定型化效應”的缺點仍舊顯而易見,他的主持風格受限,在主持法治欄目的同時,他無法進行綜藝風格的嘗試,無法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多樣性,也就會出現受眾對他的認知不全。直到他越來越多地以綜藝面孔出現在大家面前時,人們才驚覺撒貝寧多才多藝的一面,可見,即使是全能型主持人,也不可以在同一時間段主持風格完全迥異的節(jié)目,否則會造成受眾的認知分異,影響受眾對節(jié)目的投入程度以及對信息的接受程度。
知名主持人必然會有多檔節(jié)目,節(jié)目類型也會風格各異,如何過渡?怎樣將受眾心理的落差降到最低?同樣能夠考驗主持人的主持功力以及銜接技巧。《朗讀者》之前,董卿代表著莊重、大氣、知性的中央電視臺形象,在受眾心中存在一種刻板印象,不接地氣的晚會風格,從春晚到《朗讀者》,這中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2015年,董卿以評委的身份坐鎮(zhèn)《挑戰(zhàn)不可能》,于她而言,從主持人到評委這個角色身份的轉變是一個挑戰(zhàn),于觀眾而言,充滿了新鮮感,以專家的身份點評,突出了她美麗與智慧的形象,也奠定了受眾心中知識女性的身份印象,2016年,董卿主持《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期間又憑借海量的閱讀以及深厚的文學底蘊大火于網絡,2017年《朗讀者》的出現,這檔稱得上是為其量身打造的節(jié)目再一次將董卿身上的文化影響力發(fā)揮到極致。由此可見,風格的多樣性不是在一時形成的,也不可一時被受眾所接受,需要探索與過渡。
就目前《朗讀者》所產生的主持人文化影響力來看,不論是即看即學、即聽即用的直接影響,還是文化體驗、潛移默化的間接感受,都對人們的審美心理、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精神世界層面產生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頌.語言和諧藝術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09.
[2] 陸地.鞋底理論與電視市場競爭[J].聲屏世界,2006(2):4-6.
[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4] (美)克勞德M斯蒂爾.刻板印象[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14.
[責任編輯:傳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