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 青/ 文
民生質量
秋季養(yǎng)生,安全為先
◆丹 青/ 文
八月末的處暑節(jié)氣過去了,便意味著暑熱離開;九月初的白露節(jié)氣過去了,便意味著陰氣漸重,天氣轉涼。這個時節(jié)氣候變化反復,溫差較大,人體抵抗力較差,因此要謹防流感、病毒性腹瀉、急性腸胃炎等侵襲,不被秋燥、秋涼打倒。才出現(xiàn)的便秘患者,可通過補充水分或多吃水果來改善,如火龍果、梨等水分較多的水果均可促進排便。如果經(jīng)調理便秘未能改善,甚至加重,應及時到醫(yī)院就醫(yī)。
(2)腹瀉
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敗,是細菌性食物中毒、急性腸胃炎等腸道疾病的多發(fā)季節(jié)。同時天氣轉涼,受寒涼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fā)生痙攣性收縮的概率加大,如果防護不當,更會加大腹脹、腹痛、腹瀉的幾率。
秋季是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高發(fā)季節(jié),最常見的腸胃疾病主要有三種,即便秘、腹瀉和消化性潰瘍病,與秋天的特點“燥、涼”關系密切,也與飲食不潔或誤食細菌滋生的食物有關。
1.秋季最常見三種腸胃疾病
(1)便秘
秋燥容易引發(fā)便秘,到了秋天很多人會感覺口干,想喝水,大便硬結難排,甚至便秘。
對策:平時排泄正常,秋天
對策:表現(xiàn)為發(fā)燒、腹痛、腹瀉,懷疑吃了不干凈的東西導致食物中毒的患者,需及時到醫(yī)院就醫(yī)。秋季腹瀉大多跟吃有關,正所謂“病從口入”,大家平時對飲食可要多留心,不要吃不干凈和存放不當?shù)氖澄铩?/p>
(3)消化性潰瘍病
消化性潰瘍常與季節(jié)、精神因素、飲食不當有關,發(fā)作時有上腹灼痛、鈍痛之感。
對策:消化性潰瘍患者一旦復發(fā)需前往醫(yī)院復診,潰瘍復發(fā)嚴重時會導致出血,危及人體健康。平時常胃痛,或曾出血的潰瘍患者,應讓醫(yī)生幫你診斷病情,看看是否需要做個胃鏡檢查。
2.戒除影響腸胃健康的三種不良習慣
(1)吃得過飽
俗話說,七分飽,三分饑,這就告訴我們吃飯不能吃得太飽。吃太多會導致胃酸、胰液和膽汁等消化液的增加,超出了腸胃的分泌能力,長期下去會導致消化系統(tǒng)紊亂。
(2)愛吃剩菜
許多人為了避免浪費,不舍得扔掉剩菜,第二天將剩飯剩菜加熱后再吃。還有不少上班族前一天晚上做好了便當,第二天中午加熱當午飯吃,其實這也是變相地食用剩菜剩飯。其實,剩飯剩菜加熱后再吃很難消化,時間長了還會引起消化系統(tǒng)疾病。隔夜的剩菜剩飯已經(jīng)不新鮮了,尤其是隔夜的綠葉蔬菜會產(chǎn)生對人體有害的亞硝酸鹽。
(3)久坐
長期伏案工作,或者久坐不動,也會傷害腸胃。運動可以幫助腸胃的蠕動,進而促進消化。除此之外,剛吃完飯也不適合坐下來埋頭工作,因為腸胃的消化需要有足夠的血液循環(huán)。如果吃完飯就工作、學習,血液會供應給大腦,而腸胃就得不到消化所需的血液量,進而影響消化。
秋令與肺氣相應,秋燥最易傷肺,呼吸系統(tǒng)的疾病也多在秋季發(fā)作,所以秋季保健以養(yǎng)肺為主。秋天氣候變化復雜,溫度和濕度相差很大。氣溫突降時期,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下降,細菌、病毒就可能乘虛而入。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有流感、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慢性阻塞性肺病也容易出現(xiàn)急性加重。
秋天可以通過飲食來生津潤肺、補氣益肺。中醫(yī)認為,寒冷飲食易傷肺,因此不能再像夏天那樣貪吃寒涼食物,不然很容易損傷肺部功能而致病。秋季飲食可多吃些銀耳、白蘿卜、梨、蜂蜜、甘蔗、蓮藕等具有養(yǎng)陰生津功效的食物。銀耳具有生津潤肺、益氣活血、滋陰養(yǎng)胃的作用,適用于肺熱咳嗽、肺燥干咳便秘等癥狀。但要注意的是,感冒初期口干怕冷者忌用。白蘿卜有補肺潤燥之功能,秋季食用更能發(fā)揮效果。生梨酸甜可口、鮮嫩多汁,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等功效,可以把梨榨汁或加入蜂蜜等煮水服用,對肺熱咳嗽等癥有很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體質虛寒、寒咳者不宜生吃梨,必須隔水蒸過或煮湯;若有長期腹瀉的人也不宜多吃梨,因梨性寒,多食腹瀉會加劇。甘蔗味甘,助脾氣,利大腸,消痰止渴,除心胸煩熱,有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對于口干、咳嗽痰少等癥狀,可多食甘蔗來改善。俗話說“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秋季恰逢蓮藕上市,蓮藕具有潤燥、養(yǎng)肺之功效,是除秋燥的佳品,秋天的餐桌上不妨來上一鍋蓮藕排骨湯,美味又潤肺。
秋高氣爽,正是運動的好時節(jié),但運動也要科學合理地進行。首先,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耗損陽氣。其次,秋季天氣慢慢轉冷,劇烈的無氧運動較易引起身體不適,甚至造成運動損害,所以一般建議選擇動作幅度不太激烈、活動量不是太大的有氧運動。在項目上,可根據(jù)年齡差異而有所不同:年輕人可以安排跑步等;中年人可安排快走、慢跑等;老年人可安排散步、瑜伽、太極拳等項目。
1.注意補水防秋燥
秋天氣候干燥,每次鍛煉應及時補充水分,運動補水要從三個時間段來考慮,即運動前補水、運動中補水和運動后補水。運動前2小時補充500毫升的水,可以使體內(nèi)達到最佳的水合狀態(tài),迎接運動,并且有足夠的時間將體內(nèi)多余的水分通過尿液排出體外,輕裝上陣。運動中大量出汗時,應該采取系統(tǒng)補水的方法,即每10到30分鐘補一次水,每次補充200毫升到250毫升的水。運動后補水,是通過記錄運動前后的體重得知運動過程中丟失汗量后,補充適量的水。但應該強調,運動后的補水不是丟多少就補多少,而是應該補水大于丟水,才能使機體恢復水平衡。
2.注意安全不損傷
秋天氣溫下降,時常陰雨連綿。機體在這種環(huán)境下會引起血管收縮,關節(jié)活動能力減弱,極易造成肌肉、關節(jié)、韌帶的損傷。在每次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時間長短和內(nèi)容可以因人而異,一般應該做到身體微微有些發(fā)熱。
3.不要過度運動
秋天氣溫涼爽適宜,人們往往容易超量鍛煉,結果引起過分疲勞,影響工作和健康。因此,中老年人要掌握好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不要超過機體的負荷。一般來說,中老年人運動時間每次不要超過1小時。鍛煉時覺得自己的身體有些發(fā)熱,微微出汗,鍛煉后感到輕松舒適,就是適度的。
4.選擇合適地點運動
現(xiàn)代城市中,車水馬龍,不少想鍛煉的人找不到合適的運動場所,就在馬路邊跑步,這樣做不但危險還不健康。因為秋季氣候干燥,馬路上的塵土更易飛揚,空氣質量不高,鍛煉時人的肺活量增加,會吸入更多的灰塵和汽車排出的尾氣,無形中增加了對身體的損害。所以,跑步最好選擇公園、綠地等安靜又干凈的地方進行。
告 示
我刊已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數(shù)字化期刊群”、“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絡出版總庫(中國知網(wǎng))”、“超星期刊域出版平臺”。本刊錄用的稿件都將納入“萬方數(shù)據(jù)——數(shù)字化期刊群”,“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絡出版總庫(中國知網(wǎng))”,“超星期刊域出版平臺”供上網(wǎng)查詢?yōu)g覽。作者若有異議,請在投稿時說明。本刊所付稿酬包含上網(wǎng)服務報酬。特此告知。
上海質量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