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elissa Karp, AuD
譯|Super Fafa(隨手執(zhí)夢志愿者)
聾文化與聽文化的4種差異
文|Melissa Karp, AuD
譯|Super Fafa(隨手執(zhí)夢志愿者)
健聽人常常簡單地認為聾人只是“沒有聽力能力”,但是他們不知道作為聽障人,重要的不僅僅是能否聽得到,更是如何成為所在社區(qū)的一部分,融入社區(qū)的歷史、價值觀和文化。讓我們一起看一下聾文化與聽文化的幾個驚人差異。
大部分的國家都有他們自己地區(qū)的手語。正如美國手語和英語口語沒有任何關(guān)聯(lián)一樣,其他國家的手語也有區(qū)別于主流口語的獨特歷史。比如,創(chuàng)辦美國第一所聾人學(xué)校的合伙人是一位法國人,所以美國手語和法國手語有很多共同之處。
通常美國手語是一種國際性的學(xué)術(shù)手語。美國手語和英國手語完全不一樣,BSL(英國手語)體系中包括:澳大利亞手語和新西蘭手語。他們之間的相似度極高,會其中任何一種手語都可以理解其他手語。
聾人在發(fā)表評論或問問題時非常直接,有時甚至?xí)屄犎擞X得粗魯。比如,聾人并不會覺得諸如“你怎么胖了這么多,發(fā)生什么了”這樣的問題粗魯。相反,對于像體重增加這樣顯著的問題不加評論反而會使關(guān)系疏遠或顯得漠不關(guān)心。
同理,當(dāng)健聽人把聾人的直爽理解為粗魯?shù)臅r候,聾人也搞不懂為什么健聽人要這么拐彎抹角。比如,健聽人給出批評或反饋的時候,會通過積極的辭藻把它“包裝”起來。對于聾人而言,這會產(chǎn)生歧義,不明白健聽人想要表達什么。
如果你注意過聽障人打手語,他們交流時是看著彼此的臉而不是手的。但初學(xué)者往往盯著對方的手,這不僅看上去會有點奇怪,也會阻礙交流。因為面部表情是手語溝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會對表達的寓意造成很大不同。
為了引人注意,聾人會拍拍肩膀或搖晃拍打桌子,通過桌子的振動讓桌邊的人注意到自己。在一個大團隊里或教室里,用閃光(開關(guān)燈)是一個常用的辦法。在一個聾人面前揮手讓他/她注意你是非常沒有禮貌的。拍拍他們肩膀就好。如果你們距離很遠,拍不了肩膀的話也是可以揮手示意的。以下幾點是健聽人為了吸引聾人注意常犯的錯誤。這些都被視為不合適甚至粗魯:
狂跺地板;
通過開關(guān)燈吸引一個人的注意,而不是整個團體;
用力戳你想說話的人;
在別人臉前面揮手;
抓著他/她的手,讓對方停下打手語來注意你(永遠不要抓著聽障人的手,這感覺好像有人捂著健聽人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