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
摘要:本文選取張翎曾進入中國小說學會2005年度排行榜的中篇小說《雁過藻溪》作為分析對象,對小說中所描寫的家族三代女性的母女關(guān)系進行分析和解讀,從親情倫理的視角探析女性的心理成長,解讀女性的人生命運。并透過跨文化的視角,對小說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中西代際關(guān)系異同進行思考與闡釋。
關(guān)鍵詞:母女關(guān)系;自我成長;命運輪回;中西代際關(guān)系
作為當今海外華文文壇熾手可熱的作家之一,張翎憑借其雋永的才情和如水般的女性智慧,用細膩靈動的語言,講述著一個個風云變幻中的溫暖故事。她獨樹一幟的小說風格,使其在同時代的新移民作家中脫穎而出,與嚴歌苓、虹影并稱“新移民文學的三駕馬車”。
從早期的《望月》三部曲,到成熟期的《陣痛》,巔峰期的《金山》,張翎的小說語言愈漸老到,敘事方式也日臻成熟。海內(nèi)外各種獎項的攬獲,在肯定其文學創(chuàng)作價值的同時,也使張翎的更多作品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相較于張翎長篇小說較為錯綜零散的故事結(jié)構(gòu),她的一些中短篇小說則更為精彩凝練。如《雁過藻溪》、《余震》、《空巢》、《羊》等小說,不僅故事引人入勝,所反映出的各類人生主題也發(fā)人深省。透過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織、海外國內(nèi)的穿越,讓讀者可以用不同的時空、文化視野解讀小說內(nèi)涵,感受作者蘊藉其中的哲思。
本文將選取曾進入中國小說學會2005年度排行榜的《雁過藻溪》作為分析對象,對小說中所描寫的家族三代女性的母女關(guān)系進行分析和解讀,從親情倫理的視角探析女性的心理成長,解讀女性的人生命運。并透過跨文化的視角,對小說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中西代際關(guān)系異同進行思考與闡釋。
一、自我發(fā)現(xiàn)的成長
小說《雁過藻溪》的主人公末雁自小與母親疏離,十六歲離家求學,而后遠渡重洋,在多倫多定居生活。表面看起來事業(yè)家庭美滿的末雁卻并不幸福,與丈夫越明長年形同路人,只待女兒靈靈考上大學便勞燕分飛,結(jié)束了二十年的婚姻。所幸末雁在北極考察工作時,遇到了靈魂上極有共鳴的漢斯,為末雁灰暗的世界里送去了汩汩陽光,照亮了她黯淡的生命,讓其重拾探尋新生活的激情與勇氣。末雁便帶著這樣一種在生活上似開未開的灰蒙狀態(tài),回到故鄉(xiāng)藻溪安葬母親的骨灰,同時也開啟了一條回歸故鄉(xiāng)、找尋自我的成長之路。
在末雁的記憶里,沉默寡言的母親一向都是偏愛妹妹的,母親眼里淌著的光包裹著妹妹,將她隔離在外。少年時的她出于對母親本能的依戀,也曾企圖走進母親愛的光亮里:
末雁突然走過去,伸出一個手指,輕輕刮了一下妹妹的鼻子。母親吃了一驚,眼神驟然亂了,月光碎碎地滾了一地。母親閃過身去,將妹妹更緊地摟在了懷里。剎那間,末雁看見了母親眼角那一絲來不及掩藏的厭惡。①
母親吃驚后的閃身,眼角中不及掩藏的厭惡,都給彼時年幼的末雁留下了不能平復(fù)的心理創(chuàng)傷。即便在中年后漸漸平息,逐步走入婚姻,開始自己的生活,末雁依舊帶著母親留給她的印記:對自己的不自信以及茫然無措于親密關(guān)系的隔閡。這便是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導(dǎo)論》中提到的:有心理問題的患者一般都“固著于她們過去的某個特殊地方,就好像她們都不能使自己從中解脫出來,并因此而與現(xiàn)在和將來都脫離了關(guān)系”②。末雁“固著”于母女關(guān)系的冰冷,她在內(nèi)心深處渴望被愛卻又不確定自己有被愛的權(quán)利,她希望在親密關(guān)系中得到包容與理解,卻不知該如何跨越隔閡與疏離,這些便為她今日婚姻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離婚后的末雁在漢斯的影響下開始了對自己的重新塑造。做了新的發(fā)型,買了名牌新衣,外形上的改變預(yù)示著她已經(jīng)準備好開啟一段認識自己的全新旅程?;氐皆逑哪┭?,似乎是在母親冥冥之中的指引下,一點點地挖掘出母親沉默寡言背后的故事與秘密。末雁先是從百川的只言片語中得知母親與鄉(xiāng)黨間有著糾結(jié)不清的情感,接著又在財求伯的講述中揭開了隱藏在糾結(jié)背后的故事。當末雁以為自己已然了解母親的創(chuàng)傷,開始諒解母親對自己的冰冷,逐步走出兒時的心結(jié)之時,才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真相的全部。小說巧妙地借靈靈之口將真相帶出,讓末雁通過女兒真正地了解了自己的出身——母親當年土改之時為逃離藻溪,和財求伯發(fā)生關(guān)系,才有了她。末雁也終于明白:
母親的所有真性情,都已經(jīng)被一個碩大無比的秘密,碾壓成一片薄而堅硬的沉寂。那片沉寂底下也許有母愛,只是母愛在堅冰底下,末雁看得見的,只是堅冰。末雁的目光無法穿越堅冰,末雁的目光在還沒有穿透堅冰的時候,就已經(jīng)被堅冰凝固成了另外一坨堅冰。③
末雁通過回歸故鄉(xiāng)撿拾母親的生活碎片,穿過母女間的“堅冰”開始真正地理解并懂得母親。末雁對母親的懂得不僅源于這些“生活碎片”所帶來的震撼與同情,更是因為她自己已為人母,角色上的共鳴與共情,讓她開始對母親恢復(fù)了認同。而與此同時,末雁也通過對自己童年記憶的重新認識,從記憶中母親的冰冷與厭惡中解脫,開始接受并喜歡自己,肯定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及存在價值。末雁在回歸的路上一邊發(fā)現(xiàn)母親,一邊發(fā)現(xiàn)自己,將自己曾經(jīng)“固著”在母女關(guān)系上的創(chuàng)傷逐步愈合,完成了自己在情感和親密關(guān)系中的成長。小說結(jié)尾經(jīng)歷過心靈成長和蛻變的末雁,開始意識到要經(jīng)營好自己“現(xiàn)在和未來的關(guān)系”,她要趁還有時間去走進的女兒故事,去分享女兒故事里“甜蜜的小秘密”。但無意間洞悉了末雁秘密的靈靈卻與她開始疏離、隔閡,母女關(guān)系的命運似乎又開始了一個新的輪回。
二、命運的輪回
孫隆基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jié)構(gòu)》一書中曾提到“在任何人類社會中,代際關(guān)系總是緊張的”④?!堆氵^藻溪》中家族三代女性的母女關(guān)系都沒能逃脫這種“緊張”的輪回,她們在做女兒時與自己的母親“隔著山”;當她們自己成為母親之時,開始懂得山那邊的母愛,卻一不小心又將一座山隔在了自己和女兒之間。
信月與其母的關(guān)系,最先是在百川回答末雁問題時第一次浮出水面:末雁的外公外婆和兩個舅舅先遠走香港了,母親信月卻獨獨被留了下來。財求伯后來倒也向末雁說明了,是因為信月在平陽讀書,所以留下來和嬸娘家一起,“想晚些時候走”。這實在是個極為曖昧委婉的說法。若信月真是父母捧在掌心、視若珍寶的女兒,如何會在那樣風云變幻的年月里被獨自舍下呢?之后作者在轉(zhuǎn)為第三視角描寫信月當年的心理活動時,也再次證實了這一點:endprint
嬸娘是信月的丁步,沒有嬸娘信月就涉不過藻溪的水。這個丁步,本來應(yīng)該是母親來做的??墒钱斝旁滦枰嫠臅r候,母親卻扔下了她。⑤
寥寥幾筆間寫出了信月在少女時期同樣缺乏母愛,心靈上無所依傍的失落。年少時母親缺席,人生遭逢巨大變故,心理帶著創(chuàng)傷的信月在成年后注定成為不了一個溫暖慈愛的母親。無論對末雁還是妹妹,母親信月一直都是沉默寡言的。信月把自己的母愛藏在沉寂之下,不曉得如何同女兒去表達情感、溝通問題。只是因為她的母親很早就“扔下了她”,沒有人來指引她如何扮演好母親的角色。更不要說如何平心靜氣地面對末雁——這個會喚起自己年少時期心靈創(chuàng)傷的女兒,以及對末雁當面講述她的身世以及自己與藻溪的故事。
對末雁而言,年少敏感的她捕捉到的只有母親的冷漠和對自己的厭惡。她感受到母親的那些飛揚在遇到她時都紛紛墜落,她在母親的堅冰旁“被凝固成了另外一坨堅冰”。末雁在成長過程中耳濡目染的這種親密關(guān)系模式,對日后她自己對待親密關(guān)系的態(tài)度和遇到問題時的處理方式都造成了很深的影響。從靈靈的一些話語間我們便可窺見末雁在家庭生活中的樣子:靈靈第一次看見水牛很是興奮地向末雁提問,末雁卻木木地沒有回應(yīng),靈靈掃興地說“難怪爸爸說你沒有好奇心”;靈靈也曾和百川說起“我媽跟我爸壞就壞在沒有脾氣”。透過女兒靈靈的視角,末雁那酷似自己母親信月的沉悶形象躍然紙上,再次證明了末雁在親密關(guān)系中的木訥與沉默,成為了她自己婚姻失敗的一個導(dǎo)火索。而末雁與女兒靈靈之間本就較為緊張脆弱的母女關(guān)系,也因為末雁與百川的激情被撞破,開始有了深深的誤解與隔閡。但顯然未曾有過和諧母女關(guān)系的末雁,在事情發(fā)生以后也并不知道要如何同女兒溝通:
靈靈布袋似的軟了下去,將臉埋在膝上,身子團成一個球,一抽一抽地哭了起來?!盀槭裁矗繛槭裁??”末雁的手指一遍又一遍地犁過靈靈汗?jié)竦念^發(fā),久久無語?!昂⒆?,媽媽實在是,太孤單了?!蹦┭憬K于說。⑥
對靈靈這樣涉世未深的少女而言,她自然不會懂得作為女人的母親長年以來身體和心靈上的孤單。而作為母親的末雁,此刻也必然體會到了信月當年為何會對自己失語。這種獨屬女人的隱秘創(chuàng)傷和心理困境,似乎只有在女兒“自己成了母親,她便可能恢復(fù)對自己母親的認同”⑦。小說最后“靈靈抖開了末雁的胳膊,冷冷地用英語說:請你別碰我。⑧”母女間關(guān)系的悲劇命運又開始了一個新的歷史輪回,只是在這個新的輪回故事中,多了一些不一樣的元素。自小在西方文化熏陶中長大的靈靈,在目睹母親與百川的亂倫后,心中轟然倒塌的恐怕不僅是母親的形象,還有她自己對百川那朦朧不能言說的情感與期待。
三、中西代際關(guān)系的碰撞
靈靈與末雁的母女關(guān)系雖然又進入了下一個失和的輪回,但她們之間所表現(xiàn)出的代際關(guān)系模式卻與末雁和信月的并不全然相同,“失和”的內(nèi)在文化動因也自然不同。末雁與信月之間是典型的中式母女代際關(guān)系:母親信月作為主導(dǎo)者和權(quán)威對女兒末雁施加影響,女兒只是默默地承受與“聽話”。末雁即便于母女關(guān)系中受到傷害遠走異鄉(xiāng),卻也依舊渴望著“和合”的母女關(guān)系。最后仍要通過回歸故鄉(xiāng)與母親來完成自己的蛻變與成長。這些表現(xiàn)正合了孫隆基闡釋過的”中國人代際關(guān)系“的幾大特征。他認為中國的代際關(guān)系相較于西方”弒父的文化“,其實是一種”殺子的文化“,強調(diào)子女對父母的順從,使孩子并不能真正的獨立于父母,精神上從未斷奶,即便成年也依舊被當作兒童。而導(dǎo)致這些現(xiàn)象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中國人不論在思想感情方面,抑或是身形體態(tài)方面,都出現(xiàn)了嚴重的‘非性化傾向。⑨”
人在青春期“性”萌芽的階段,若“性”發(fā)展被壓抑或是處在一種“無知無欲”的狀態(tài)下,就很難成長為一個獨立的成熟個體。“性”元素的缺乏使人缺少成熟的美感和魅力,“顯得是一團混沌的灰色”⑩?!盎煦绲幕疑奔词悄┭慊剜l(xiāng)發(fā)現(xiàn)自我前的狀態(tài)。青春期的她頂著一張“雀斑叢生毫無靈氣的臉”,渡過了一段“黑隧道般走也走不到頭”的歲月。中年的末雁雖在年齡和身體上成長了,在人情化和情欲化主導(dǎo)的“自我”意識方面卻依舊停留在“混沌”中。也因此被丈夫越明認為無趣、沉悶、缺乏魅力。末雁在與百川的關(guān)系中,“性”方面得到了成長,長久以來的“性”壓抑終于綻放。情欲化主導(dǎo)的“自我”意識也逐漸被喚醒,幫助末雁完成了自我的全面盛開。小說里母親信月手絹上白蓮花的“開了”,就是對末雁完成自身成長的一種隱喻。
由于先前在“性”方面的不曾成長,末雁尚未完成精神和自我意識上的真正獨立。因而她與信月的母女關(guān)系盡管冰冷,但末雁對母親也依舊懷有一種孺慕與依賴之情;而信月對女兒也是一直視其為“兒童”,在世之時對自己有關(guān)“性”的過去諱莫如深,只待身后留給女兒自己去發(fā)現(xiàn)、體悟。相較于末雁和信月間典型的中式母女代際關(guān)系,靈靈與末雁間的母女關(guān)系,則是融合了中西兩種代際關(guān)系的一種復(fù)雜模式。
前文提到西方的的代際關(guān)系是一種“弒父的文化”,即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結(jié)。下一代將上一代完全取代,與上一代斷裂,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這種獨立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具備“性”的因素,即俄狄浦斯情節(jié)中“娶母”所彰顯出的內(nèi)涵。弗洛伊德在探討女性氣質(zhì)問題時就提到:“我們可以把婦女對母親的認同區(qū)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前俄狄浦斯階段,它根植于對母親的深情依戀,并以她為模型;后個階段來自俄狄浦斯情結(jié),該階段試圖擺脫母親,并以父親取代她”!。中式的母女代際關(guān)系一直都停留在前俄狄浦斯階段,而西式的則會因為女兒“性”的成長進入到俄狄浦斯情結(jié)中。
在兩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靈靈于代際關(guān)系問題上,內(nèi)心一直是在對父母的依戀與自我的獨立間左右搖擺的。面對父母離婚的境況,靈靈不僅用假期打工的錢請父母吃飯,還在席間對兩人說:
你們就離了吧,我沒事的。只是以后要搬得越遠越好。最好媽媽還住多倫多,爸爸搬到溫哥華。這樣我就可以在多倫多過夏天,在溫哥華過冬天了。要是你們再結(jié)婚就更好了,我一下子能有兩副爸爸媽媽了。@
可是這份看似西方孩子的獨立與灑脫在面對財求伯關(guān)于爸爸為何沒來的問題時,她的心里又有了些掙扎與波動:endprint
也許,心底里,她還是有那么一點點,希望父母依舊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的?先前她的那些瀟灑樣子,也許僅僅是為了證明,她已經(jīng)長大成熟了?#
在這種波動中,靈靈已然開始了成長,她的心逐漸變得成熟與發(fā)達:她的臉上開始有了”第一縷滄?!?,她的內(nèi)心也感受到了無法言語的悲哀與疼痛。而最后終結(jié)這種搖擺與波動的是靈靈在“性”方面的成長。
小說中靈靈對百川從一開始就有種莫名的好感。百川富于理想的詩人身份、傳奇的愛情故事、濃厚的雄性荷爾蒙,都在無形中吸引著正處在“性”成長期的靈靈。在撞破母親與百川的亂倫后,靈靈心中那朦朧的情感與期待雖然倒塌,但是她在情欲化方面的“自我”意識成長已經(jīng)完成。所以她會在最后用英語告訴末雁不要碰她,以一種劃清界限的姿態(tài)宣布自己的成長與獨立。與末雁回歸“母胎”發(fā)現(xiàn)自我的成長方式不同,靈靈的成長是以與母親的失和開始的。末雁最終還是在心里找回了與信月“和合”的母女關(guān)系,那靈靈與末雁的母女關(guān)系將最終走向何方,我們便不得而知了。
四、結(jié)語
張翎將家族三代母女的故事置于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中,透過她們的人生體驗和母女關(guān)系,呈現(xiàn)出她們不同的個人成長道路,以及成長方式背后所映射出的不同文化內(nèi)涵。表面看來母女關(guān)系失和是一種命運的悲劇輪回,但蘊涵在輪回中的卻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與綻放?!堆氵^藻溪》講述了一段令人唏噓的家族故事,歷史的沉重在張翎溫情的書寫中若有似無,帶給我們的是關(guān)于人性和文化的永恒思考。
注釋:
①張翎:《雁過藻溪》,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3,237.
②[奧]弗洛伊德.車文博譯:《弗洛伊德文集·精神分析導(dǎo)論》,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6,236.
③張翎:《雁過藻溪》,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3,289.
④[美]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jié)構(gòu)》,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1,173.
⑤張翎:《雁過藻溪》,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3,274.
⑥張翎:《雁過藻溪》,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3,286.
⑦[奧]弗洛伊德.車文博譯:《弗洛伊德文集·精神分析新論》,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6,129.
⑧張翎:《雁過藻溪》,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3,290.
⑨[美]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jié)構(gòu)》,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1,184.
⑩[美]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jié)構(gòu)》,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1,191.
![奧]弗洛伊德.車文博譯:《弗洛伊德文集·精神分析新論》,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6,130.
@張翎:《雁過藻溪》,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3,230.
#張翎:《雁過藻溪》,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3,249.
參考文獻:
[1]張翎.雁過藻溪[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3.
[2][美]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jié)構(gòu)[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1.
[3][奧]弗洛伊德.車文博譯.弗洛伊德文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6.
[4][法]波伏瓦.鄭克魯譯.第二性[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9.
[5]錢虹.“母系”家族奧秘及其女性命運沉浮——張翎小說《雁過藻溪》的文學關(guān)鍵詞解析[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6]周志凌.一個有生命的形式——張翎《雁過藻溪》藝術(shù)結(jié)構(gòu)探微[J].作家,2009.
[7]程珮.歷史風云下的女性悲歌——淺析張翎《雁過藻溪》中的女性書寫[J].名作欣賞,2014.
[8]江少川.攀登華文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山——張翎訪談錄[J].世界文學評論,2010.
[9]饒芃子,蒲若茜.新移民文學的嶄新突破——評華人作家張翎“跨越邊界”的小說創(chuàng)作[J].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2004.
[10]張佳.殘缺·游離·多元——論張翎小說中的家庭倫理關(guān)系[D].暨南大學,2012.
[11]戴璇暉.論張翎小說的家庭倫理敘事[D].東北師范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