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思想品德課是小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質量,不僅影響學生知識的積累,而且直接影響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理論認為,德育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即對學生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導之以行”實施德育。本文即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就如何上好一堂小學思想品德課,闡述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方法;研究
小學思想品德課在小學德育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質量,不僅影響學生知識的積累,而且直接影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然而,有相當一部分小學教師,他們只注重語文、數學的教學,認為語文、數學是“主科”,其他都是“副科”,一切以語文、數學為中心,甚至有的教師進行思想品德課教學時,套用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思想品德課教學,即先介紹作者,解決生字生詞,然后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或者把課本上的故事讀完,便叫學生做語文或數學作業(yè)。教育理論認為,德育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知、情、意、行”的綜合過程,即教師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導之以行”的引導教育。因此,小學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應當緊緊圍繞“知、情、意、行”四個字展開。
(1)知,即道德認知,明白行為的原因,“曉之以理”。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6頁)。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不是他們頭腦中固有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社會影響,特別是教育影響的結果。小學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就是其中之一,在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的形成中,就應該做到“知”,即道德認知,明白行為的原因,“曉之以理”。通過講解教材中的故事,使學生知道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知道為什么應該做、為什么不應該做,即教育學生“知”。例如,第三冊第九課中的“獨立完成作業(yè)”,就是通過講解卓婭的故事,讓學生明白做作業(yè)是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能鞏固所學的知識,能及時彌補學習中的漏洞,并能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因而獨立完成作業(yè)是學生應該完成的重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條件;只有自己獨立完成作業(yè),學到的知識才是扎實的、牢固的。如果抄襲別人的作業(yè),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學業(yè)就不可能進步,素質就無法提高,長大以后又怎能成為國家的棟梁、為社會作貢獻呢?即做到“曉之以理”。
(2)情,即道德情感,在行為中產生情感,“動之以情”。這一步就是通過教師補充的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故事材料,有意設置情境,讓學生進入情境,使他們產生對人物和事件的愛憎、好惡的情感。例如,課本第五冊第七課“要勇敢、不蠻干”,通過小勇、小剛、小松三名同學的故事,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蠻干;教師在講解當中,要盡力設置情境,使學生達到忘我的境界,從而不知不覺地產生敬佩勇敢、討厭蠻干的思想情感,引起感情共鳴,達到“動之以情”的教學目的。
(3)意,即道德意志,在行為中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也就是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增強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而作堅持不懈的努力。良好的意志品質是調節(jié)行為的精神力量。意志薄弱的人在行為上缺乏毅力,一遇到困難便動搖不前;而意志堅強的人則往往能經受考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堅持履行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現今的小學生,他們在家里往往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遇到困難便不知所措。因此,在小學思想品德課堂上,要加強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小學思想品德課中,有一課是“自覺遵守紀律”。對于自覺遵守紀律,有很多同學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是不能堅持下去。比如,打掃衛(wèi)生,作為學生應該自覺、主動地打掃,可是有些同學就是要偷懶,老師在的時候一個樣,老師不在的時候又一個樣,這時教師就應當啟發(fā)他們要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堅持下去,每做一件事情,都應該有始有終,不能半途而廢,要“持之以恒”。
(4)行,即道德行為,在行為中實現價值,“導之以行”。小學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的落腳點是在體現學生的行為習慣上,在行為中實現價值??匆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取決于他的言論如何,而是取決于他的行為是否高尚、是否對人民有利。所以,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yǎng),教育學生言行一致。課本第九冊第二課“孝敬父母”,即通過陳毅探母的故事,說明陳毅對母親深厚的愛和報答母親養(yǎng)育之恩的真摯感情。教師通過教學,不僅要激發(fā)學生孝敬父母之情,而且要有孝敬父母的行動,例如在家里要理解父母、要盡可能幫助父母做些家務事、不要和父母“頂撞”等,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達到“導之以行”的目的。
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活動中,“知、情、意、行”四個方面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爸笔切袨榈那疤岷鸵罁?,“情”和“意”是“知”的外在表現,“行”則是“知、情、意”的綜合結果?!爸笔切兄?,“行”是知之果,通過道德認識的升華——“知”,經過道德情感的催化、意志的堅持逐步轉變?yōu)榈赖滦袨?;反之,通過“行”的訓練和養(yǎng)成,實現道德認識的升華。因此,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課,應當貫穿“知、情、意、行”四個方面,才能達到教學目的,對學生現在的學習、將來的工作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譚琳.從人教版小學品德教材對比看我國德育課程改革[J].考試周刊,2008(40).
[2]魯潔.德育課程的生活論轉向——小學德育課程在觀念上的變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03).
[3]詹萬生.中小學德育課程改革與創(chuàng)新[J].教育研究,2003(01).
[4]謝浩泉.小學德育教育游戲的研發(fā)與應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4.
[5]王芹.小學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魯東大學,2013.
[6]胡蕎麗.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李克強,男,漢族,1963.7—,銅仁學院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類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