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禮蘭 雷江華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
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新進展
——基于2006—2015年《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載文
劉禮蘭 雷江華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
文章以2006—2015年《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公開發(fā)表的有關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的論文為研究對象,從文獻數量、研究隊伍、課題性質、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五個維度對文獻進行梳理,歸納了該期刊近10年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的進展,并就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加強多學科跨地區(qū)研究;促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注重感覺通道研究的均衡化。
聽障兒童;語言康復;新進展
語言康復又稱言語康復,是指對聽障人士或因失語癥等而產生言語障礙的人使用醫(yī)學、教育、工程、社會及心理等各種康復措施使其受損的言語恢復到最佳狀態(tài)。[1]聽障兒童因為聽分析器病變或損傷導致聽力減退或喪失,制約語言功能的正常發(fā)展,從而影響聽障兒童的社會化進程。通過醫(yī)學、教育、工程、社會及心理等各種措施康復聽障兒童語言,幫助其獲得言語表達能力,回歸主流社會,已成為廣大特殊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目標追求。對該領域已取得的成果進行回顧,有利于追蹤聽障兒童語言能力發(fā)展狀況和完善相應的語言康復方案。因此,本文就國內唯一一本關于聽力學及嗓音言語醫(yī)學的專業(yè)性期刊——《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十年來發(fā)表的聽障兒童語言康復文獻進行檢索,從文獻數量、研究人員、課題性質、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五個方面進行統計分析,探究該期刊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的現狀與發(fā)展趨勢。
在《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6—2015年間共檢索到27篇關于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的文獻。由表1可知,文獻數量隨時間推移雖有起伏,但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尤其是在2012年之后上升趨勢更為明顯,在2015年達到文獻數量的最高峰(7篇),占文獻總量的25.9%。總體來說,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在該雜志上表現出穩(wěn)中有進的趨勢,也體現出該雜志在這一領域所占有的地位。
表1 2006—2015年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文獻數量分布
(一)合作趨勢明顯,形式多樣。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合作傾向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首先,在作者人數上,27篇文獻中,獨立作者的只有1篇,其余26篇均是由兩人及以上作者完成,占文獻總量的96.3%。多人合作研究中,5人及以上研究文獻占比高達70.4%(如表2所示)。其次,在作者單位上,與作者人數不同,獨立著作的單位可能并不止一個,同一單位也可能包含多個作者,對作者的單位進行分析可以考察合作是分布在單位間還是單位內。根據表3,單一單位的文獻數量為12篇,而兩個及以上單位間合作研究有15篇,既有單位內部的合作,也有各單位之間的合作;既有康復研究機構與醫(yī)療單位的合作,也有醫(yī)療單位和高校的合作;既有高校與特教一線的合作,也有特教一線和康復研究機構的合作,既有康復機構與高校的合作,也有醫(yī)療單位和特教一線的合作。
表2 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的人數分布
表3 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人員的單位分布(篇)
(二)康復研究機構為科研主體,醫(yī)療單位科研潛力大。對表3進一步分析發(fā)現,2006—2015年間,康復研究機構參與研究文獻數量為19篇,占本時期研究總量的70.4%,對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的理論構建與實踐指導作出了突出貢獻,在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中處于主體地位。于此同時,醫(yī)療單位在研究聽障兒童語言康復中也表現出了較大的科研潛力,據統計,10年間醫(yī)療單位參與了66.0%的研究,僅次于康復研究機構。就醫(yī)療單位的參與方式來說,除本單位內合作(6篇)外,與康復研究機構聯合研究(11篇)已成主要選擇。
(三)學科背景單一,跨領域研究缺乏。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涉及到的領域非常廣泛,既要有醫(yī)學、言語聽力康復學,也要有特殊教育學、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然而,在對27篇文獻第一作者的學科背景統計時顯示,在該期刊中,康復醫(yī)學背景的文獻占到總文獻的96.3%(26篇),只有2011年的1篇獨立著作的作者是來自特殊教育學[2]。從合作研究視角進一步分析發(fā)現,26篇合作研究中,跨領域研究僅有3篇,一篇是跨康復醫(yī)學和社會學;另兩篇是跨康復醫(yī)學和特殊教育學[3-4],其余23篇均是康復醫(yī)學領域內部展開的合作,心理學、語言學等學科缺乏參與,跨領域研究并不深入。
(四)地區(qū)分布不均衡,華北華東地區(qū)處主導地位。從研究作者所在地域分布情況可以大體了解到全國各地區(qū)對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的重視程度、研究現狀以及康復水平。本文采用地理學中常用的地區(qū)分類方法將我國分為七個地區(qū)[5],并對研究作者所在地區(qū)進行分類統計。表4顯示,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的地區(qū)分布較為失衡,華北和華東地區(qū)發(fā)表文獻數量達20篇,在各地區(qū)中處于主導地位(74.1%),其他地區(qū)雖有發(fā)文,但與華北、華東地區(qū)相比力量懸殊,其中東北和西北地區(qū)10年來并沒有在該雜志上發(fā)表相關文章,可見,在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中各研究地區(qū)分布并不均衡,這與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特殊教育發(fā)展程度有一定關系[6]。
表4 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的地區(qū)分布(篇)
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以立項課題為主(15篇),占總研究的55.6%。立項課題受到政府部門的資助,一方面,可以保障研究經費的落實,增強了國家對研究主題的宏觀調控;另一方面,也推動科研質量的提升,保證研究的穩(wěn)定性和延續(xù)性。例如,陳雪清等人的相關研究成果中,對不同程度耳聾嬰幼兒選配助聽器后言語康復效果的調查(2013年)[7]、分析人工耳蝸植入術對聽障兒童前語言交流能力的影響(2014年)[8]、探討聽障兒童在助聽后聽覺與言語能力的關系(2015年)[9],都是北京市衛(wèi)生系統高層次衛(wèi)生技術人才培養(yǎng)計劃基金(2009-03-29)和首都醫(yī)科大學基礎—臨床科研合作基金重點項目(12JL12)聯合資助的系列研究成果。相比之下,自擬課題在本主題研究中占到44.4%,主要來自研究人員結合研究興趣或熱點問題對課題的自主抉擇。自擬課題對研究內容的多樣化和學科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該類研究缺乏資金支持,從而致使研究數量隨時間波動不前。
表5 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的課題性質(篇)
(一)實驗研究為主,注重實驗結果測試的標準化。對27篇文獻的研究方法統計發(fā)現,15篇是實驗研究(55.6%),問卷調查有4篇,測量法(1篇)、個案研究(1篇)、錄像分析法(1篇)等其他研究方法并未受到重視。實驗研究操作性強,可通過對相關因素的控制驗證研究假設,是一種偏重于實用的研究,因而也成為了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的主要研究方法。
在對研究結果進行測試時,注重采用標準化程序,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在測試地點的要求上,80%的文獻明確指出在標準的隔音房內進行測試;其次,在測試材料選用上,只有1篇是自編材料,其他14篇均是經過科學設計的能夠測試聽障兒童言語能力的規(guī)范實驗材料,例如周麗君等人在評估人工耳蝸植入后不同康復時段聽障兒童的聽覺言語識別能力時采用了中國聾兒康復中心編制的《全國聾兒聽覺言語康復評估題庫》[10],劉欣等人在研究佩戴助聽器史對人工耳蝸植入嬰幼兒的開放式言語識別的影響時以普通話詞匯相鄰性測試詞表(M—LNT)為測試材料,這種規(guī)范化的測試材料增強了研究結果的可信性,便于研究結果的推廣與使用;最后,在測試過程中,無論是施測者還是揚聲器給聲,53.3%(8篇)的研究對聲音強度進行適當控制(大多數是70—75dB SPL),并根據受試者的反應調整聲音強度,以保證聽障兒童獲得50%言語理解。
表6 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方法分布(篇)
(二)比較研究突出,縱向追蹤有一定發(fā)展。27篇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中,有20篇采用了比較研究的方法,占到總文獻的74.1%,主要的比較方式有:一是年齡相似,耳聾程度和聽覺言語康復訓練相同,但不同聽覺補償方式間的比較,例如蘭莉等人比較了佩戴助聽器和植入人工耳蝸兩種不同聽覺補償方式對聽障兒童言語康復效果的影響[11]。二是佩戴相同輔聽裝置時不同生理年齡的聽障兒童的比較,例如,陳雪清等人根據植入人工耳蝸時的生理年齡分為6歲前組和6歲后組,分析不同生理年齡把兒童的康復對聽障兒童聲調識別的影響[12]。三是不同耳聾程度對康復效果影響的比較研究,例如,李靖等人對中度、重度、極重度三組兒童在選配助聽器后產出能力的探討[7]。四是聽障兒童與健聽兒童的比較,例如李蘊等人將干預組和未干預組測得Gesell發(fā)育商數分別與選出同齡健聽兒童作對比,分析早期干預對聽障兒童的語言效果的影響[13]。五是綜合以上幾種方式的交叉比較,例如,李蘊等人分析中度及以上聽力程度在不同聽力干預方式后語言發(fā)育狀況,并將其與對照組的健聽學生進行比較[14]。六是不同康復時間段間進行的縱向比較,一般來說追蹤分為3、6、9、12個月,甚至有的研究追蹤時間更長,例如楊影等人在探究佩戴輔聽裝置的年齡對聽障嬰幼兒語言康復效果的影響時就進行了24個月的追蹤研究。[15]對該期刊10年來的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統計發(fā)現有10篇文獻使用了追蹤方法,這種研究方法以時間驗證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增強了研究的說服力,在科學研究中受到一定重視。綜上所述,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中比較研究突出,形式多樣,縱向追蹤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發(fā)展。
(一)康復手段:側重聽覺通道康復。有研究表明,語音發(fā)展規(guī)律是在聽覺系統對有聲語言進行感知、分辨、識別和理解之后才會產生語言[16],也就是說良好的聽覺能力是語言產生的基礎,只有在聽覺能力達到一定強度后,聽障兒童的有聲語言才會有所進步。人工耳蝸和助聽器可以利用聽障兒童的殘余聽力,刺激其聲音感知,從而促進聽覺中樞的發(fā)育,改善聽力、提高言語能力。正因此,借助人工耳蝸和助聽器兩種聽覺輔助設備從聽覺通道康復聽障兒童的語言能力也受到關注,這類研究在10年間共有22篇,其中對人工耳蝸的研究(16篇)更為重視,并對與人工耳蝸結合共同影響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的其他因素如殘余聽力、術前佩戴助聽器情況、植入年齡、使用時間等也展開了分析,例如陳紅勝等人對不同聽力程度、不同輔聽裝置和使用時間進行的交叉比較分析得出極重度語前聽障兒童植入人工耳蝸語言康復效果要比佩戴助聽器更好[17];王素芳等人在研究大齡語前聾兒童人工耳蝸植入后言語康復效果與影響因素中指出術前殘余聽力、佩戴助聽器時間與聽障兒童語言康復呈正相關[18]。由此可知,在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中側重聽覺通道的康復,而對視覺通道、視聽覺通道與語言康復關系的探討還比較薄弱。
(二)康復原則:提倡早期干預。0—3歲是兒童言語發(fā)展的關鍵期,6歲前是最佳獲得時期,7歲以后大腦的可塑性明顯降低,12歲以后逐漸接近成人。對聽障兒童進行語言康復只有遵循這一規(guī)律才能獲得更好的康復效果。27篇研究文獻中共有21篇實行早期干預,且研究對象年齡多數小于6歲,這些文章通過早干預早康復的研究成果證明了早期干預的重要性。例如陳雪清等人以6歲為分界線,將23名2—18歲的聽障兒童分為兩組,在植入人工耳蝸的29個月后進行聲調識別的測試,發(fā)現6歲以下組的6中不同聲調組合測試的得分均高于6歲以上組,人工耳蝸植入時間越早,就越有利于聲調識別的康復[12];郭思荃等人在研究107例植入年齡8—78個月的語前聾聽障兒童人工耳蝸植入后聽覺言語能力的發(fā)展規(guī)律時發(fā)現,不同植入年齡聽障兒童的有意義聽覺整合量表/有意義聽覺整合量表(IT-MAIS/MAIS)得分率、言語可懂度分級(SIR)分級差異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植入年齡對聽障兒童語言康復有顯著影響。[19[20]
(三)康復內容:從語音字詞識別到句子理解與交流。聽障兒童語言康復不僅包括語音字詞識別的康復,也應該有語句理解與交流的康復,語言不止是單個字詞、聲調的聽清、聽懂,更在于運用無障礙。27篇文獻中,9篇涉及語言字詞識別康復,15篇涉及句子理解與交流康復。語言字詞的識別主要表現為聲母、韻母、元音、輔音、單音節(jié)、雙音節(jié)等方面的識別,例如劉海紅等人對植入人工耳蝸1.5—3.5年后聽障兒童字詞長短、聲調辨別、元音辨別及輔音辨別等研究的關注[21];張寧等人對27例聽障兒童相鄰性詞匯單音節(jié)、雙音節(jié)康復情況的研究[22]。句子理解與交流是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的重頭戲,在文獻中占有相當比重,例如薛超等人對在安徽省殘疾人康復中心接受1年康復訓練的75例青少年采用《聽力障礙兒童聽覺語言能力評估標準及方法》中的聽話識圖項進行語言理解能力評估后發(fā)現語前聾青少年均能獲得一定程度的語言理解能力[23];鄧玉琴等人在自己的研究中指出康復訓練半年到一年半后,聽障兒童在學校里的學習狀態(tài)完全不同,語言能力和交流能力明顯提高[24]。由此可見,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的內容范圍較廣,并有所偏重,研究日漸成熟。
(四)康復效果:強調與康復時長密不可分。聽障兒童語言康復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康復效果的提高需要有一定康復時間做保證,而且康復具有反復性,需要長久的觀察以確定研究結論的完整性。10年的研究文獻中有12篇注意到這點,并對康復對象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康復。例如鄭智等人對11例伴分泌性中耳炎的極重度聽障兒童植入人工耳蝸并結合圍手術期藥物治療、護理,經過1年以上言語康復訓練后其聽覺識別與言語能力有顯著提升,11個聽障兒童均進入普通學校就讀,康復效果令人滿意[25];周麗君等人對聽障兒童人工耳蝸植入后不同康復時段的聽覺言語識別能力進行測試,指出術后康復3個月,康復效果個體差異較大,但隨著康復時間延長,整體得分有大幅提高,個體的得分也逐漸向高分逼近,術后康復12個月時,86.7%的聽障兒童的聽覺言語識別得分達90分以上[26];翟麗麗等人對一例長期在上海某幼稚園接受聽覺言語康復訓練的聽障兒童專門開展為期5周的聲調訓練,包括基礎性訓練、針對性訓練、聲調感知訓練和聲調發(fā)聲訓練,訓練結束后其聲調識別與發(fā)聲能力明顯提高,正確率分別2.8%±8.86%和71.11%±12.38%,與之前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并且在跟蹤期正確率出現上升趨勢[27]??梢姡祻蜁r間與康復效果之間的聯系緊密。
(一)結論。綜上所述,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在《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上呈欣欣發(fā)展態(tài)勢,文獻數量不斷增加,研究人員的合作趨勢明顯、形式多樣,醫(yī)療單位也展示出了一定的科研潛力,而且多數研究受到了國家和政府的多方支持,保證了研究的系統性和持續(xù)性。在研究方法上,27篇文獻偏重于使用實驗法,并進行了多種類型的比較,追蹤研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在研究成果上,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側重于從聽覺通道對聽障兒童語音識別、句子理解、語言交流等進行早期干預,隨著康復時間的推移也獲得較為理想的康復效果。但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研究人員的學科背景過于單一、地區(qū)分布不均衡;忽視單一被試實驗研究等能突出聽障兒童異質性特征的研究方法的使用;缺少對語言感覺其他通道如視覺通道、視聽覺通道等的研究。
(二)建議。
1.加強多學科跨地區(qū)研究。據前文分析可知,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的合作化趨勢明顯,這是特殊教育學科發(fā)展的必然走向。但研究人員的學科背景單一,主要是康復醫(yī)學,從而限制了合作研究的豐富性??祻歪t(yī)學在聽障兒童的語言康復中固然占有一定的學科優(yōu)勢,但并意味著可以忽視與其他學科的合作。正相反,應該加強與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信息技術等學科之間的聯系,綜合各學科優(yōu)勢,并結合地區(qū)研究的特色開展多學科跨地區(qū)的研究。
2.促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目前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研究傾向于大樣本的實驗研究,而對與特殊教育契合度較高的單一被試研究、個案研究等研究方法使用較少。單一被試研究、個案研究等可以對某一對象進行深入而具體的分析,突出研究對象個體間的差異性,也更能體現特殊教育的專業(yè)特色,在以后的研究中應該受到研究者們的重視。同時,也應該注重對調查研究、觀察研究等方法的運用,綜合使用多種研究方法,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促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3.注重感覺通道研究的均衡化。聽能訓練和視覺輔助對聽障兒童的語言康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聽覺通道條件下的語言康復主要依靠人工耳蝸和助聽器的使用,10年來這一主題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發(fā)展,康復效果也令人滿意。相比之下,在視覺通道和視聽覺通道方面的研究卻少有涉足,這不利于發(fā)揮多種感官在語言康復中的獨特優(yōu)勢。不同感覺通道的利用對聽障兒童語言發(fā)展都具有重要影響,在康復過程中,既要重視聽覺輔助技術幫助聽障兒童利用聽覺通道接受語言信息,也要鍛煉聽障兒童利用視覺通道能力,合理使用不同感覺通道,開展聽障兒童語言康復。
[1]樸永馨.特殊教育辭典(第三版)[M].北京:華夏教育出版社,2014:227.
[2]萬誼.聽覺口語法的關鍵在于家長的深度參與[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1(3):258-259.
[3]周靜,沈曉麗,陳雪芬,等.音樂療法對語前聾患兒人工耳蝸植入術后聽覺言語康復的效果[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4(6):639-642.
[4]原皞,張華,梁巍,等.不同康復模式聽障嬰幼兒聽覺言語能力研究[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5(6):630-634.
[5]周文玉.中國的地理分區(qū)[J].地理教育,2011(1):39.
[6]雷江華,劉文麗.智障兒童心理研究新進展[J].中國特殊教育,2014(11):15-21.
[7]李靖,陳雪清,吳燕君,等.耳聾程度對選配助聽器嬰幼兒言語產出能力的影響[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3(4):391-194.
[8]孟超,陳雪清,董瑞娟,等.語前聾兒童人工耳蝸植入術后前語言交流能力發(fā)展[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4(6):633-638.
[9]呂靜,陳雪清,張華,等.語前聾嬰幼兒助聽后聽覺及言語能力發(fā)育的相關性[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5(5):518-521.
[10]周麗君,翟磊,陳濱,等.語前聾兒童人工耳蝸植入術后聽覺言語識別能力發(fā)展水平評估[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1(2):165-167.
[11]蘭莉,李斐,劉宇清,等.不同聽覺補償方式聽障兒童的聽覺言語康復效果比較[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5(2):186-190.
[12]陳雪清,劉海紅.語前聾者人工耳蝸植入后聲調識別能力研究[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0(1):55-56.
[13]李蘊,吳皓,陶錚,等.中度以上聽力障礙兒早期聽力干預效果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8(4):325-327.
[14]李蘊,陳向平,陶錚,等.中度以上聽力障礙患兒助聽器或人工耳蝸植入后語言發(fā)育狀況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0(2):176-179.
[15]楊影,孫喜斌,王麗燕.先天性重度及以上程度聽力損失嬰幼兒語言能力康復效果觀察[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5(4):397-399.
[16]劉巧云,趙航,陳麗,等.3—5歲健聽兒童音位對比識別習得過程研究[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1(2):116-119.
[17]陳紅勝,馮永,賀楚峰,等.使用人工耳蝸和助聽器的語前聾兒童言語識別能力的研究 [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7(4):281-284.
[18]王素芳,任紅波,劉志印.語前聾兒童人工耳蝸植入后聽覺言語康復效果相關因素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5(4):394-396.
[19]郭思荃,唐冬梅,李華偉,等.語前聾兒童人工耳蝸植入后聽覺言語能力評估[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5(1):61-65.
[20]TobeyEA,ThalD,NiparkoJK,etal.Influenceofimplantationageonschool-age languageperformance inpediatric cochlear implantus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ofAudiology,2013(4):219-229.
[21]劉海紅,陳雪清,劉博,等.人工耳蝸植入兒童聽力言語辨別能力研究[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8(3):190-192.
[22]張寧,劉莎,徐娟娟,等.語前聾人工耳蝸植入兒童開放式聽覺言語能力評估[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0(4):381-384.
[23]薛超,孫家強,侯曉燕,等.青少年語前聾患者人工耳蝸植入術后語言理解能力康復效果評估[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4(3):300-302.
[24]鄧玉琴,陳金輝,曹永茂.小兒重度以上聽力損失的干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7(4):271-272.
[25]鄭智,李原,趙建輝,等.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人工耳蝸植入效果及護理[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4(2):180-183.
[26]周麗君,翟磊,陳濱,等.語前聾兒童人工耳蝸植入術后聽覺言語識別能力發(fā)展水平評估[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1(2):165-167.
[27]翟麗麗,黃昭鳴.人工耳蝸植入兒童聲調的識別及發(fā)聲能力個案研究[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1(3):253-255.
[責任編輯 劉金榮]
Abstract:Language rehabilitation,an important part the study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is drawing attention of all walks of life.This article,based on academic papers published by Journal of Audiology and Speech Pathology between 2006 and 2015,reviews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s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research,researchers,and the nature of the research topics,research method and the content of research.Then the study summarize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as well as the disadvantages of relevant research.In conclusion,the article offers several propositions:strengthening the multidisciplinary and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study;promot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and focusing on the equalization of sensory channel research.
Key words:hearing-impaired children;language rehabilitation;advances in research
An Overview on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of Hearing-Im paired Children—Based on Journal of Audiology and Speech Pathology Between 2006 and 2015
Liu Lilan Lei Jianghua
(College of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
G762
A
2095-0438(2017)07-0039-06
2016-12-13
劉禮蘭(1990-),女,安徽滁州人,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聽障兒童教育、融合教育;雷江華(1975-),男,湖北鄂州人,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認知心理學等。
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聽障兒童語言障礙的認知機制及干預研究”(14zd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