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平 熊秀明
(新疆沙灣縣人民醫(yī)院,新疆 石河子 834700)
院前急救心肺復蘇效果的影響因素研究
李慶平 熊秀明
(新疆沙灣縣人民醫(yī)院,新疆 石河子 834700)
目的 研究院前急救心肺復蘇效果的影響因素。方法 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進行院前急救心肺復蘇的心臟、呼吸驟?;颊叩幕颊?0例,其中,非心腦血管疾病患者21例,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29例。觀察患者的復蘇時間、電除顫時間、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情況以及急救中是否采取人工氣道插管,評價這些因素是否對心肺復蘇效果有影響。結果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成功心肺復蘇3例(10.34%),非心腦血管疾病成功心肺復蘇12例(57.24%),二者比較χ2=25.139,P=0.000。電除顫時間>6 min的患者心肺復蘇成功率為8.70%(2/23),明顯低于電除顫時間<6 min患者的44.44%(12/27)(P<0.05);復蘇時間>6 min的患者心肺復蘇成功率為13.64%(3/22),明顯低于復蘇時間<6 min患者的52.00%(13/28)(P<0.05);人工氣道:未插管患者成功心肺復蘇7例(20.59%),插管患者成功心肺復蘇8例(50.00%),二者心肺復蘇成功率比較χ2=15.692,P=0.000。結論 早期采用電除顫和人工氣道插管,盡快實施院前急救心肺復蘇等因素對院前急救心肺復蘇患者具有積極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心肺復蘇的成功率。
院前急救;心肺復蘇效果;影響因素
在院前急救心肺復蘇的過程中,相關因素會影響到心肺復蘇的成功率。本研究主要探討了院前急救心肺復蘇效果的影響因素,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進行行院前急救心肺復蘇的心臟、呼吸驟停患者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出現(xiàn)股動脈或者頸動脈搏動消失、意識喪失、瞳孔散大固定以及呼吸停止等。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12~85歲,平均(54.12±16.37)歲;心搏停止時間4~25 min,平均(9.25±3.37)min;醫(yī)院至現(xiàn)場距離為3~19 km,平均(5.75±1.42)km;非心腦血管疾病患者21例(其中,中毒4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8例,嚴重創(chuàng)傷3例,觸電3例,溺水3例),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29例。
1.2 方法:觀察復蘇開始的時間、有無患有心腦血管疾病、電除顫時間和是否采取人工氣道插管等因素對心肺復蘇救治效果的影響。心肺復蘇成功的判斷標準:①口唇(面色)從發(fā)紺變化為紅潤;②心跳恢復;③從機械通氣心跳恢復為正常,或者發(fā)生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的自主呼吸,經(jīng)皮測血氧飽和度>95%;④瞳孔從大變小,而且出現(xiàn)眼球活動或者對光可發(fā)生瞳孔反應。
1.3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6.00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對比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成功心肺復蘇3例(10.34%),非心腦血管疾病成功心肺復蘇12例(57.24%),二者比較χ2=25.139,P=0.000。電除顫時間>6 min的患者心肺復蘇成功率為8.70%(2/23),明顯低于電除顫時間<6 min患者的44.44%(12/27)(P<0.05);復蘇時間>6 min的患者心肺復蘇成功率為13.64%(3/22),明顯低于復蘇時間<6 min患者的52.00%(13/28)(P<0.05);人工氣道:未插管患者成功心肺復蘇7例(20.59%),插管患者成功心肺復蘇8例(50.00%),二者心肺復蘇成功率比較χ2=15.692,P=0.000。見表1。
心臟、呼吸驟停在院前急救中極為常見,因其發(fā)病及發(fā)展均十分快速,較易發(fā)生心臟性猝死事件[1]。心肺復蘇使心臟驟停的主要搶救方法。研究發(fā)現(xiàn),在心搏、呼吸驟停發(fā)生后的第一時間內(nèi)對患者給予有效的心肺復蘇,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生存機會,降低患者的病死率[2-4]。通過對心臟驟?;颊卟扇⌒姆螐吞K,使患者的氣道得以開放,重新建立循環(huán)及呼吸,能有效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神經(jīng)功能障礙的發(fā)生,心肺復蘇的操作方法主要包含高級心臟生命支持、早期心肺復蘇和院內(nèi)生命支持等基礎生命支持[5-7]。盡快采取心肺復蘇是搶救成功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對影響院前急救心肺復蘇效果的相關因素進行了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成功心肺復蘇3例(10.34%),非心腦血管疾病成功心肺復蘇12例(57.24%),二者比較χ2=25.139,P=0.000。電除顫時間>6 min的患者心肺復蘇成功率為8.70%,明顯低于電除顫時間<6 min患者(P<0.05);復蘇時間>6 min的患者心肺復蘇成功率為13.64%,明顯低于復蘇時間<6 min患者(P<0.05);人工氣道:未插管患者成功心肺復蘇7例(20.59%),插管患者成功心肺復蘇8例(50.00%),二者心肺復蘇成功率比較χ2=15.692,P=0.000。
表1 院前急救心肺復蘇成功的影響因素 [n(%)]
綜上所述,早期采用電除顫和人工氣道插管,盡快實施院前急救心肺復蘇等因素對院前急救心肺復蘇患者具有積極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心肺復蘇的成功率。
[1] 張熒熒,魏東,楊玉萍,等.PBL教學法結合心肺復蘇智能模擬人在急救技能教學中的應用與探索[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2,28(13):2055-2056.
[2] 姜金霞,彭幼清,施雁.多元化心肺復蘇培訓結合督查考核在臨床護士保持心肺復蘇技能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1):57-60.
[3] 江意春,劉繼云,于曉春.腦電雙頻指數(shù)、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和S100B對心肺復蘇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35):3497-3499.
[4] 林允照,藍雪芬,林朦朦,等.心肺復蘇聯(lián)合低溫療法后神經(jīng)功能轉歸的血清學指標研究進展[J].中華災害救援醫(yī)學,2015,3(4):231-234.
[5] 羅建宇,王曉源,蔡天斌,等.心肺復蘇持續(xù)胸外心臟按壓時呼吸機潮氣量與氣道高壓報警值設置的研究[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3,25(2):102-105.
[6] 胡曉璐,王占科,陳自力,等.THUMPER心肺復蘇機與徒手心肺復蘇對血氣分析的影響比較[J].南昌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52(1):75-76.
[7] 張雪花,拓小義,崔瓊,等.氣管插管與球囊輔助呼吸在心臟驟停心肺復蘇的院前急救中臨床療效對比評價[J].吉林醫(yī)學,2013,34(32):2894-2895.
R54
B
1671-8194(2017)26-0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