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偉
(朝陽市第二醫(yī)院,遼寧 朝陽 122000)
經皮射頻消融與手術切除治療小肝癌的臨床效果比照觀察
孫 偉
(朝陽市第二醫(yī)院,遼寧 朝陽 122000)
目的 探析對比小肝癌患者應用經皮射頻消融與手術切除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隨機選擇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間收治的120例小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入院先后順序均分為兩組,即甲組(n=60)、乙組(n=60)。甲組患者給予經皮射頻消融治療,乙組患者給予手術切除治療,隨訪3年,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生存率及復發(fā)率。結果 甲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同乙組患者的26.7%比較,組間差異明顯(P<0.05)。甲組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別為96.7%、86.7%、63.3%,與乙組患者的93.3%、85.0%、61.7%比較,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在復發(fā)率方面,腫瘤直徑≤3 cm時,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腫瘤直徑>3 cm時,兩組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結論 在小肝癌患者治療中,經皮射頻消融治療效果同手術切除相當,對于腫瘤直徑≤3 cm的患者而言,治療效果更佳,且并發(fā)癥較少,臨床應用價值非常高。
小肝癌;經皮射頻消融;手術切除;臨床效果
肝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對人類生命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在肝癌治療中,以往多以手術方法為主,能夠改善患者遠期療效[1]。近些年來,在肝癌治療中射頻消融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具有創(chuàng)傷輕、并發(fā)癥少、與外科手術療效相當?shù)膬?yōu)勢,值得臨床全面借鑒與應用。本文通過對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間收治的120例小肝癌患者的研究,對比分析經皮射頻消融與手術切除治療的臨床效果,報道總結如下。
表1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n(%)]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擇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間收治的120例小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入院先后順序均分為兩組,即甲組(n=60)、乙組(n=60)。甲組患者中,女性21例,男性39例;年齡在35~76歲,平均為(51.2±3.3)歲;腫瘤直徑:≤3 cm者30例,>3 cm者30例。乙組患者中,女性24例,男性36例;年齡在37~75歲,平均為(51.1±3.0)歲;腫瘤直徑:≤3 cm者30例,>3 cm者30例。對比分析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可知,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比較價值。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術前用CT、B超等對患者病灶予以詳細檢查,明確病灶位置、大小,以此為手術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協(xié)助患者完成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心電圖等檢查;做好手術器械等準備工作,保證手術順利進行。
1.2.2 手術操作:甲組患者給予經皮射頻消融治療,采用美國TM RFA2000型射頻儀進行治療,具體操作如下:對患者進行持續(xù)硬膜外麻醉,于CT引導下把電極針置入患者肝臟腫瘤深面,達到指定位置之后,打開電極予以消融,初始功率為10 W,調速為10 W/min,在阻抗增大時,稍微退針,旋轉180°后繼續(xù)消融,消融范圍為腫瘤及周邊0.5~1.0 cm的肝組織,針對腫瘤直徑比較大的患者來說,可給予全方位治療,消融范圍為整個腫瘤及周邊1.0~2.0 cm的肝組織。乙組患者給予手術切除治療,操作如下:對患者進行全麻,取仰臥位,給予常規(guī)消毒鋪巾,用電刀逐層切開皮膚、皮下及腹壁各層,開腹后,探查腫瘤位置,以及是否存在轉移等情況,如無轉移且無手術禁忌,可給予阻斷肝臟血運,徹底切除腫物,充分止血及結扎肝管,縫合肝臟,開放肝臟血運,探查無活動性出血及膽漏,置入引流管后,完成手術,術后給予對癥治療。
1.3 觀察指標:對患者進行3年隨訪,統(tǒng)計比較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生存率及復發(fā)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將兩組患者觀察數(shù)據(jù)錄入SPSS 21.0版統(tǒng)計學軟件中進行處理,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生存率及復發(fā)率,并對數(shù)據(jù)進行χ2檢驗,如果P<0.05,說明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甲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同乙組患者的26.7%比較,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1。2.2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生存率:甲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別為96.7%、86.7%、63.3%,與乙組患者的93.3%、85.0%、61.7%比較,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見表2。
2.3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復發(fā)率:在復發(fā)率方面,腫瘤直徑≤3 cm時,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腫瘤直徑>3 cm時,兩組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見表3。
小肝癌又稱之為早期肝癌或者亞臨床肝癌,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切除、肝移植、局部消融、放化療等[2]。手術切除治療方法應用較為普遍,其可以完整的切除整個腫瘤組織,達到根治效果,但是手術創(chuàng)傷比較大,患者出血較多,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此外,對于腫瘤位于肝實質中央患者來說,施行手術切除治療時,需切除很多正常肝組織,致使手術中易因為擠壓導致肝癌細胞擴散,增大患者痛苦,影響了治療效果[3]。
表2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生存率[n(%)]
表3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復發(fā)率[n(%)]
近些年來,經皮射頻消融成為了小肝癌患者根治的重要方法,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作為一種比較常用的物理局部消融手段,經皮射頻消融具有操作簡單、近期療效好、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逐漸代替了手術切除治療[4]。其治療原理為:通過電極針產生射頻波,之后對肝癌細胞產生作用,實現(xiàn)細胞死亡的效果[5]。此外,在經皮射頻消融治療中,應嚴格控制溫度,因為在溫度達到54 ℃并持續(xù)1 min或者60℃的時候,就會導致人體正常肝細胞出現(xiàn)不可逆壞死,降低了治療效果[6]。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甲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腫瘤直徑≤3 cm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乙組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生存率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此研究結果同相關文獻報道[7]十分相似,進一步說明經皮射頻消融治療小肝癌患者的療效較好,可在臨床治療中廣泛應用與普及。
總而言之,在小肝癌患者治療中,經皮射頻消融治療效果同手術切除相當,對于腫瘤直徑≤3 cm的患者而言,治療效果更佳,且并發(fā)癥較少,臨床應用價值非常高。
[1] 邸亮.經皮射頻消融與手術切除治療小肝癌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6,18(z1):68-69.
[2] 胡善雷.經皮射頻消融與手術切除治療小肝癌的療效對比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5,30(2):188-190.
[3] 王建國,孫瑋,劉清俊等.經皮射頻消融及手術切除治療小肝癌效果比較[J].腫瘤研究與臨床,2015,27(9):620-623.
[4] 練遠書,楊浩.經皮射頻消融與手術切除治療小肝癌的臨床效果對比[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6,1(6):16.
[5] 鄒利樂.經皮射頻消融與手術切除在治療小肝癌中的臨床效果比較[J].臨床醫(yī)學,2016,36(5):84-85.
[6] 孫俊凱.經皮肝穿射頻消融和介入治療在小肝癌患者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分析[J].臨床醫(yī)學,2016,36(9):21-22.
[7] 邊晨峰.原位射頻消融術與手術治療小肝癌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J].今日健康,2016,15(1):41.
R735.7
B
1671-8194(2017)26-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