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吉江
摘 要:初中語文的學習中,學生對古詩詞鑒賞的理解和把握還不夠全面,學生對此也沒有十分濃厚的學習興趣。但是歷年來,古詩詞鑒賞作為中考語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重點考察學生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對古詩文的整體認知能力,課內外兼?zhèn)?,多為大家的名篇,注重考察學生的主觀感受。古詩詞鑒賞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古詩詞的“美”,自己去探索古詩詞中所展示出的獨特畫卷。
關鍵詞:善于分析;整體把握
接下來我們對詩歌的寫作手法做出簡單的歸納和舉例。
一、表達方法
詩歌中主要有四種表達方法:記敘,描寫,議論,抒情。這其中描寫,抒情是重點考察的地方。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
中國古典詩歌非常講求意境的創(chuàng)造。意境是詩歌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關鍵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是否能巧妙融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詩人可以通過描寫此景物來抒發(fā)對某種景象或某種事物感觸。在古代詩歌中,詩人常用松、竹、梅、蘭、沙漠、落日、清風、細雨等物象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一首短短二十八個字的小令,全詩沒有提到一個“秋”字,詩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橋”等意象向我們描繪出凄清冷寂的秋陽西下的場景,還表達了作者悲苦的心情。
虛實結合(虛實相生)也是詩人常用的手法之一。在大多數詩歌中,虛和實是相對的。“虛”,看不見,摸不著,若讀者細細品讀,就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用筆描繪出的美妙畫卷?!皩崱笔侵缚吹靡?,摸得著的真實存在的事物和景象?!疤搶嵪嗌本褪翘撆c實二者之間密切相連,爭取做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例如《揚州慢》中第二段第二句中,“春風十里”并不是真正的春風吹過,而是作者的想象,作者想到當年樓臺聳立,珠簾半遮的場面,所以是虛寫,“盡薺麥青青”詩歌真實存在的場景,是作者親眼看見的,是實寫,這句詩描繪出一幅殘敗凄涼的場景。
二、修辭手法
詩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雙關,借代,夸張,對偶,擬人,對比,想象,排比,反復,設問,反問等等。
(1)比喻(比興)
比喻是將一種事物用另一種事物代替的寫作手法。在詩歌中也可稱作比興。例如李賀《馬詩》中將沙比成雪,將月比作鉤;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作者將雪景比作梨花盛開的場景;白居易《暮江吟》中將露水比作珍珠,將月亮比作弓。
(2)雙關
雙關是隱藏原本要表達的東西而用其他事物來代替的手法。雙關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說的和想表達的完全不同。例如李商隱的《無題》頷聯中“絲”與“思”,諧音,表示相互忠貞不渝,是海誓山盟的寫照。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中“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一句,古代離別之時,常常從路邊折楊柳送給將要離別之人,用來表達詩人對送別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3)借代
借代是指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描寫的事物。借代可用事物的某個部分來代替事物的全部,用具體事物代替抽象事物,用人的某個特征代替那個人。例如陳毅《梅嶺三章》“旌旗十萬斬閻羅”中,“旌旗”意為旗幟,在這里代表軍隊;龔自珍《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中,用“紅”來代替“花”;溫庭筠的《憶江南》“過盡千帆皆不是”,這里“帆”是船的一部分,這里用來指船。
(4)夸張
夸張,就是對事物進行夸大的描寫或縮小的描寫,來表達詩人非同尋常的感情。如李白的《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因為愁所以生出了白發(fā),詩人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來寫白發(fā)竟然有“三千丈”那么長,可見詩人憂愁之深。柳宗元的《江雪》“鳥飛絕”,“人蹤滅”。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百丈冰”,“萬里凝”。
(5)對偶
對偶,就是用有相同的結構,相同的字數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如杜甫的《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無邊落木”對偶“不盡長江”,顯得整詩的意境顯得遼闊浩瀚。詩人在寫景的同時還抒發(fā)了自己憂郁的情懷,表達出詩人對年華易逝,壯志難酬的無盡憤慨。王績《野望》中“樹樹”對偶“山山”,“皆秋色”對偶“惟落暉”;崔顥《黃鶴樓》中“晴川歷歷”對偶“芳草萋萋”。
(6)擬人
擬人就是把非人事物賦予人的思想感情或行為動作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以便于抒發(fā)出人的某種感情。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總之,初中語文的學習講求方式方法,初中生沒有超強的語文功底,所以需要總結方法,掌握一些基礎題型,善于組織語言,用自己的話對古詩文做出復述,就能做好初中古詩文的試題,同時老師也要幫學生找出做題時的困難,讓學生更快更好地做好這種題,學生做一道對一道才會對這種試題產生興趣,才會在平時的聯系中積極應對,在考試中也會更加得心應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