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老師:
我女兒今年讀高三,她的高考目標是考取重點藝術院校學習表演專業(yè)。開始,我和她爸爸同意她的選擇。前段時間,我在某檔節(jié)目中看到一個和我女兒年齡相仿的女演員,她讀書時就十分敏感,且脾氣暴躁、不聽勸告。進入演藝圈后,由于缺乏老師的指導和父母的監(jiān)管,她越來越蠻不講理且自以為是。我感到既心痛又害怕。
現在,我有點后悔同意女兒的選擇了,我怕她進入演藝圈后會變成那名女演員的樣子??墒俏遗畠汉軋猿?,說非藝校不上。請問,我該怎么辦?
上海 采 薇
你的坦白相告,讓我感覺你如那些向我控訴“不聽話的、有病的孩子”的家長那樣,不允許孩子們在青春期敏感惶恐,不允許他們有一些任性和偏執(zhí),甚至不允許他們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你說那名女演員是敏感、情緒化的,那可能是因為她要面對很大的競爭壓力和發(fā)展焦慮,但你忽略了她也有單純、善良的一面。她的敏感、情緒化、焦躁和叛逆等,與她的單純、善良非常矛盾地呈現在一起,這種狀態(tài)有一個名字,那就叫“青春期”。
孩子們的青春期往往是在自我探索和矛盾沖突當中度過的。如果家庭關系和諧、學習工作穩(wěn)定,這種青春期的茫然和困惑所呈現的力量會小一些。但如果孩子沒有在父母身邊長大,而是過早外出學習,獨自面對很大的競爭壓力,那么,其青春期的強度就會變大,時間也可能會拉長,這就意味著孩子要用更長的時間探索和整合自己。
現在,家長的主流教育觀依然是“我要把孩子教育好”,而不是“我陪孩子一起成長”。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的優(yōu)點都是家長教育的結果,孩子出現的問題則是教育的失敗。換言之,孩子的失敗就是家長的失敗。所以,當孩子在其年齡段里表現出一些不合理的狀態(tài),為了回避自己作為家長的挫敗感和焦慮,家長會第一時間把“問題”消除,甚至只要覺得不好的結果是可預見的,就會把問題扼殺在搖籃中。家長們不允許孩子自己選擇人生道路,其根本原因是家長無法承受孩子因自己選擇而可能出現的失誤和挫折,因為那樣就意味著家長的面子、能力、尊嚴會受到傷害。
家長們卻忘記了,在這樣一個充滿競爭和誘惑的社會,心理有一些壓力和灰色,情感有一些沖突和茫然,都屬于正常現象,沒必要過分放大。所以,希望你能放下原有的自我認知和防御,思考成長到底是什么,應不應包容認孩子成長中所出現的問題,是否應該給予這種狀態(tài)更多的理解和尊重,你就知道是否該強迫孩子做違心的選擇了。
柏燕誼
溫馨提示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婚戀中,有心理困惑需要傾訴、解決,不妨和我們聯系(請盡量通過信件、郵件的方式,詳細說明自己的困惑)。本刊將邀請專家為你免費解答,對你的個人信息,編輯部將嚴格保密。
本刊所登記問題均已編輯處理,請勿對號入座。
熱 線:0791-86634741
記錄人:艾 佳
主持人:祝海霞
E-mail:427837033@qq.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