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絳 吳賽華
2008年3月,上海市徐匯區(qū)建襄小學被確定為上海市首批京劇進課堂試點學校。從2005年起,建襄小學就利用毗鄰上海京劇院的有利條件,邀請京劇名家對全體學生開設京劇專題講座,請京劇院老師教唱京劇、京歌。
“我們對全校學生開展了‘京劇了解程度’的問卷調(diào)查,95%的學生對京劇不了解和只了解一點。孩子們對于京劇知識的匱乏,讓我們意識到弘揚國粹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备毙iL邰方介紹說。
學校特邀輔導員、上海京劇院呂湘蓮老師表示,北京的孩子每到周末會到藝術館、文化館上京劇課,京劇在那里有著天然的土壤,而在上海,老師教授孩子們的方式比較像滾雪球,也就是把京劇的點點滴滴,通過口傳心授教給孩子們。京劇是國粹,是一門綜合藝術,唱做念打各具特點。讓孩子們通過接觸京劇,提高鑒賞水平,未來更有藝術欣賞力,并且讓民族文化得到傳承,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
學校和京劇院雙方協(xié)作,共同確定,各個唱段的教學難點,制定具有一定針對性的教案,根據(jù)不同年級設定曲目,制作成校本唱本。以每周一節(jié)音樂課、課外興趣小組加上社團活動的形式,輔以多學科參與,普及京劇教學。
建襄小學的執(zhí)教隊伍比較年輕,對京劇藝術本身也是知之甚少,要正確演唱京劇唱段更是挑戰(zhàn)。在教學前,學校加強了對教師的培訓。2008年4月起,學校派出學科教師去沈陽參加全國中小學“京劇進課堂”教師培訓,全體音樂學科教師則參加上海市的京劇唱段培訓。
同時學校教研組集體備課,研究教法,以教師自報課、大組研究課為載體開展相關教研活動。要求執(zhí)教教師學會1-5年級京劇曲目的唱段,觀看京劇錄像課,整理收集相關曲目的資料(京劇知識、唱段背景等),編制京劇唱段歌本,制定教學計劃,撰寫教案。
京劇是中華文化的魂寶,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代表。老師們在教授唱段時結合京劇的特點,幫助學生了解京劇的起源、發(fā)展、流派、表演形式、四大行當、四大名旦、主要代表人物及藝術成就等,形成崇尚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的態(tài)度,建立接納多元文化藝術的意識,獲得高雅的審美情緒。
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學校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低年級的兩段配套內(nèi)容相對較簡單,特別是數(shù)板“燈官報燈名”,初學時大多數(shù)學生能一字不差地念誦,但內(nèi)容中涉及到的典故學生不了解,老師們就采取“唱演結合,培養(yǎng)興趣”的教學方式,有目的地選取其中的典故,以講故事的形式進行講解,同時也將一些做人的道理滲透其中。學生善模仿,老師們就采用邊學邊模仿演員表演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京劇的興趣。另外,由于此唱段念詞較長,不易記憶,在教學中采用低年級學生較為喜愛的“歌表演”形式,用簡單合適的動作幫助學生記憶各種名稱的花燈,從而降低了教學難度。中高年級的教學,老師們則采用“聽賞切入,跟唱為主”的教學方式。教學時,先以視頻的方式將配套的唱段呈現(xiàn)給學生,然后講述唱段的創(chuàng)作背景,最后采用聽唱和跟唱相結合的方式教學。例如:四年級的唱段《接過紅旗肩上扛》和五年級《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猛聽得京鼓響》,在教唱過程中學生遇到許多困難,曲調(diào)高,演員角色不同,唱詞快,氣息不夠跟不上調(diào),有的唱詞節(jié)奏長或特快難以把握,于是,只能采取反復聽唱模仿與教師教唱的方法,難點句用鋼琴彈奏旋律輔助教學??紤]到學生學習的狀態(tài),每首唱段每課時先集中教唱15-20分鐘,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內(nèi)學生基本能熟悉唱段的唱腔后,隨后采取滾雪球的方式,利用每星期兩節(jié)音樂課的5-10分鐘時間進行復習,幫助學生復習練唱唱段。與此同時,在教學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教師也組織學生上網(wǎng)查找相關唱段的背景資料,進行京劇知識的普及和教育,讓學生在學唱的過程中,更多地去了解京劇的發(fā)展史,了解劇種背后的豐富與精彩。
除了在音樂課上向學生介紹京劇相關知識外,建襄小學還將這一教學要求遷移到了體育、語文、美術等相關學科中,如與美術課整合,讓學生在美術課上認認臉譜、畫畫臉譜,識識京劇道具等。
全體執(zhí)教教師將京劇教學作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良好契機,明確“京劇進課堂”的真正目的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唱幾段曲,而是在此過程中教會學生“尊重傳統(tǒng)文化、喜愛傳統(tǒng)文化、欣賞傳統(tǒng)文化”,因此教學的側重點著力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著力于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著力于遵循唱段文本中所蘊含的基本道德準則。通過學唱經(jīng)典作品,了解京劇常識,體驗戲曲藝術的魅力,感受京劇表演的神韻。
學校早在2005年就利用毗鄰上海京劇院的有利條件,聘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先生為校外輔導員,在校內(nèi)舉行以京劇為載體、傳承民族文化為主題的公開展示活動,這些活動幫助學生了解京劇的起源、發(fā)展、流派、表演形式等,使京劇藝術的普及、民族文化的傳承在學生中有一定的基礎和影響。
《我是一個中國人》是學生接觸最早的一首京歌,作為一種劇種啟蒙,學生不僅通過學唱了解京劇藝術的美妙,更重要的是從中獲取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
大隊部爭章活動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成長實踐活動,學校利用校園網(wǎng)資源為學生開設京劇聽后感點評博客平臺,全體學生百分之百地參與了“京劇藝術大家談”活動。學生們在交流、共享的同時,在爭章活動內(nèi)驅力的激勵下走近京劇藝術。學校還將1-5年級的全部唱段刻成光盤,學生每人一張,在家中和家長一同聽賞。實踐證明,要讓學生喜愛京劇,一定的氛圍營造是必要的,即便唱得不到位,但能學會欣賞,與人分享也是一種不錯的體驗。
在學校一年一度的藝術節(jié)活動中,“京劇進課堂”的一項活動是“班班有歌聲”,要求每班演唱兩首歌,其中一首必須是課堂中教唱的京劇唱段。全校師生積極行動,紛紛練唱表演,在比賽中老師們欣喜地見證了幾年來學生學唱的效果。
德育教導蔣瑾老師要求老師把德育融入藝術教學。每個京劇唱段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老師們首先要去理解唱段的歷史背景?!都t燈記》中的選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教師在教唱中教育學生向劇中的李鐵梅學習,從小做一個懂事、能干、機智、勇敢的革命后代;一年級數(shù)板《報燈名》,其中的歷史人物及典故,學生不是很了解,教師需在課前充分備課,在教學中為學生講解,通過一字一句地念,幫助學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告訴學生孝順父母的做人道理。
在教師逐步深入的引導過程中,學生在學習唱段的同時明白了唱段中所蘊含的京劇藝術的基本常識,了解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感受了尊老愛幼、孝敬父母長輩的傳統(tǒng)美德。
目前,學校京劇校本教材正在整理編撰中。在最新的教學材料中,我們讀到了一系列熟悉的名字:小和尚下山、猴子撈月、東郭先生、紅孩兒。老師們力求通過有趣的表演,使學生寓教于樂。目前呂湘蓮老師正在編排一個新節(jié)目,學生們將穿上滿族服飾,以歌舞形式表演著名劇目四郎探母中公主的唱段。
五(3)班學生夏天是個有舞蹈特長的女孩子,也是社團的骨干分子,經(jīng)常在編舞中融入自己的創(chuàng)意和想法。她現(xiàn)場展示了《紅色娘子軍》選段《萬泉河水清又清》,從她眼角眉梢和動作中都能看到這幾年京劇訓練對她的影響。十年來,從建襄小學走出去的孩子們,上了中學、大學,踏上了社會,在孩提時代學唱過京劇的唱段、水袖、小碎步、翻筋斗,所帶來的藝術滋養(yǎng)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
邰方副校長在回顧這十年的京劇教學工作時表示,在無任何經(jīng)驗的情況下,老師們克服種種困難,摸索努力著。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都有許多收獲,學生從對京劇的一無所知到對京劇這一傳統(tǒng)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同,部分學生開始對京劇產(chǎn)生了一定的興趣;教師從教唱的過程中增強了集體合作意識,增強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展現(xiàn)自我的信心。而今在實踐、反思、再實踐的基礎上,建襄小學的老師們在摸索中成長,力求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京韻如一顆種子般栽在每個孩子的心田。